书城经济柴米油盐中的经济学
19508000000014

第14章 精打细算过日子——储蓄罐里的经济学(1)

富人赚钱的智慧——信用

一个名叫JP摩根的人曾经主宰着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帝国。而他的祖父,也就是美国亿万富翁摩根家族的创始人——老摩根,当年却是个一无所有的人。

1835年,当时的老摩根还是个普普通通的公司职员,他没有想过发什么大财,只要能在稳定的收入之余得到一笔小小的外快就足以让他心满意足。

一个偶然的机会,老摩根注册成为一家名叫“伊特纳火灾”的小保险公司的股东,因为这家公司不用马上拿出现金,只需在股东名册上签上名字就可成为股东。这正符合当时摩根先生没有现金却想获得收益的情况。

然而在摩根成为这家保险公司的股东没多久,一家在“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保的客户发生了火灾。按照规定,如果完全付清赔偿金,保险公司就会破产。股东们一个个惊慌失措,纷纷要求退股。

这个时候,老摩根斟酌再三,认为自己的信誉比金钱更重要,于是他便四处筹款并卖掉了自己的住房,低价收购了所有要求退股的股份。然后他将赔偿金如数付给了投保的客户。

一时间,“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声名大噪。

现在身无分文的老摩根成为保险公司的所有者,但是保险公司资金严重短缺濒临破产。无奈之中他打出广告:凡是再到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投保的客户,理赔金一律加倍给付。

他没有料到的是,没多久,指名投保火险的客户蜂拥而至。原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是最讲信誉的保险公司,这一点使它比许多有名的大保险公司更受欢迎。“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从此崛起。

结果,摩根不仅为公司赚取了利润,也赢得了信用资产。信用资产不仅让自己终身受用,甚至可以让后代子孙受益。

在约瑟·摩根先生的孙子J.P.摩根主宰了美国华尔街金融帝国后,大女婿沙特利在日记中记载了J.P.摩根生前最后一次为众议院银行货币委员会所做的证词,他的核心证词只有两个字:“信用!”

在以熊彼特为代表的“信用创造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信用创造货币;信用形成资本。在财富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比信用更可宝贵的呢?富人之所以富有,就是因为他们真正理解了信用的价值所在。那么什么是信用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中,对信用的解释是:“提供信贷(Credit)意味着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以让度,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所有权。”可见,信用是和资本、财产密切相关的。因此,若我们想在财富上有所作为,就不能不向富人们看齐,随时注意自己的信用。

美国加州的威尔·杰克是百万富翁。起初他身无分文,直到外出工作,才有了一些积蓄。每个周末威尔会定期到银行存款,其中一位柜员注意到了他,觉得他天生聪慧,了解金钱的价值。

后来威尔决定创业,从事棉花买卖,那位银行工作人员知道了,便给他贷了款。这是威尔第一次使用别人的钱,很快地他便偿还清了银行的贷款,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一年半之后,他改为贩卖马和骡子,逐渐积累了一些财富。

后来,有两个创业失败但很优秀的保险业务员找他,希望他能以个人信誉作担保,从银行贷款相助。威尔看到这两个人的确很优秀,现在只不过是一时之艰,于是决定帮助他们。

威尔向加州银行贷款。银行非常愿意把钱贷给像威尔那样有诚信的人。由于威尔的贷款额度不受限制,所以他用贷出来的钱买下了那两位业务员创立的公司的全部股份。此后,在短短10年内,这家寿险公司,从原来只有40万的资本,通过基本客户群制度获利了4000万。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经营自己的信用,以期获得最大的收益呢?下面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范例。

此范例说的是两个条件都差不多的私营企业的老板要上同一个项目,同时向一家银行申请贷款。甲申请的贷款金额是200万元,乙申请的贷款金额是200.32万元,结果,银行只批准了乙的贷款申请。原因很简单,银行的负责人认为乙申请300.32万元,投资额算到了百位,精打细算,更值得信任,于是将贷款放给了乙。这位负责人没有看错,一年后,乙将3173481万元按时划给了银行,一次性还清贷款本息。

这个范例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我们在贷款的时候一定要精打细算;否则,就算我们很想尽早还清贷款,也会出现由于没有经济能力而失去信用的情况。希望获得信用的人不应该不自量力。如果我们能对自己的经营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市场有着准确的判断,这样就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而且能在银行保持自己良好的信用。

怎样赚到第一个100万——复利效应

我们今天赚钱是难还是容易?

有一位白手起家、靠投资股票赚钱的人说:“时代不同了,股票涨一下就能进账数百万元,赚钱突然间变得很容易了,挡都挡不住;回想30年前刚进股市的那段日子,我费了千辛万苦才赚了两万多元,真不知道那时候的钱都跑到哪里去了。”

这种经历对许多曾历尽千辛万苦、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人而言并不陌生。所谓万事开头难,初期奋斗,钱自然很难赚,等到成功之后,财源滚滚时,又不知道为什么赚钱变得那么容易了,这其实是“复利效应”发生了作用。

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所谓复利是指由本金和前一个利息期内应记利息共同产生的利息。即由未支取利息按照本金的利率赚取的新利息,常称息上息、利滚利,不仅本金产生利息,利息也产生利息。“复利效应”即用来指复利在财富增长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是,当你养的鸡下了蛋后,你不能把蛋吃了,而要把它变成另一只下蛋的鸡。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巴菲特都是靠复利赚取几百亿资产的。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能轻轻松松地赚取第二个100万、1000万,达到财源滚滚的境界,问题是要赚第二个100万之前要先有第一个100万。怎样才能赚到第一个100万呢?这是个特别关键的问题。如果你想利用投资累积100万的话,则需要时间,必须要经历长时间的煎熬,熬得过赚第一个100万的艰难岁月,这样才能够享受赚第二个100万的轻松愉快。

从复利的公式可以看出,要让复利发挥效果,时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长期的耐心等待是投资赚钱的先决条件。尤其是要想通过投资致富,所需的耐心不是等待几个月或几年就可以的,而是至少要等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赚钱是终生的事业。

能有耐心熬得过长期的等待,时间创造财富的能力就愈来愈大,这就是“复利”的特点。然而,今天我们身处事事求快的“速食”文化之中,事事强调速度与效率,吃饭上快餐厅,寄信用特快专递,开车上高速公路,学习上速成班,人们也随之变得愈来愈急功近利,没有耐性,在赚钱上也显得急不可耐,想要立竿见影。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其他事情上求快或许能有效率,唯有赚钱快不得,因为时间是赚钱必需的条件,愈求快,愈不能达到目的。

根据调查,一般的投资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半途而废。遇上空头时期极易心灰意懒,甚至干脆卖掉股票、房地产,从此远离股市、房地产市场。

然而我们必须知道,在财富的世界里,如果缺乏耐心与毅力,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如果我们从历史上来看,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富人,他们的巨大财富无不是经过时间的洗礼由小钱逐步累积起来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初期所拥有的本钱都是很少的,甚至微不足道。因此,一个人想成功、想理财或者想致富,就必须首先要从心理上摒弃那种“一夜致富”的幼稚想法。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是赚钱的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态,才有可能成功。

粒米成罗,滴水成河——养成存钱的习惯

梁家芝是一个电视台的普通文字记者,她每月的月薪是35000元台币,扣掉各种开销,她一点点地积攒,竟然在不到4年的时间存了70万元台币,圆了自己出国读硕士的梦想。

刚刚参加工作的梁家芝,遇到了大多数新人都会遇到的工作“瓶颈”,总是觉得无力突破。为了自己的前途,她觉得需要进一步地学习和进修。可是又不想向父母或银行借钱,因此她就萌生了要靠储蓄来积攒出这笔费用的想法。

每天,她在食宿方面非常节省,从来不买光鲜亮丽的名牌服饰。她觉得与其把钱花掉,还不如握在手中。只要一有零钱,她就积攒起来。于是,她账户上的钱越来越多,她也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终于,有一天,当她的朋友跟她开玩笑说:“家芝,你存了多少钱了啊?是不是成了小富婆啦?”她才注意到,自己竟然已经存够了出国留学的钱!

很多人都有留学的梦想,但是他们却可能因为种种理由而凑不到足够的钱,从而不得不放弃。看了梁家芝的故事,你还会觉得留学是件难事吗?尽管是一点点地积累,一分分地节俭,可她还是存够了钱,圆了自己的梦想。

在开始存钱前,你也许会说:“我知道我应该为将来存些钱。但每个月末,我从来就余不下多少工资。那么我该怎样开始呢?”我们给你的建议是,你应该首先支付给自己一些钱。也就是说,每月初在你试图花钱以前,存一些钱存到银行储蓄账户里。

存钱纯粹是习惯的问题。人们经由习惯的法则,塑造了自己的个性,这个说法是极为正确的。任何行为在重复做过多次之后,就会变成一种习惯。而人的意志也只不过是从我们的日常习惯中成长出来的一种推动力量。

一种习惯一旦在脑中形成,这种习惯就会自动驱使人们采取行动。例如,如果遵循你每天上班或经常前往的某处地点的固定路线,过不了多久,这个习惯就会养成,不用你花脑筋去思考,你的大脑自然会引你走上这条路。更有趣的是,即使你在动身之前是想前往另一方向,但是你若不提醒自己改变路线的话,那么,你将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又走原来的路线了。

在存钱方面,你不必一开始就存很多钱,即使一周存100元或200元也比什么也不存强,因为它是养成存钱习惯的方法之一。我们还要考虑,运用哪些方法才能养成存钱的习惯。

1.积攒零钱

很多人从孩子开始,就有很多零钱,却不会想到要储蓄。所以一定要不断提醒自己把钱存起来。你可以给自己买一个小储蓄罐,一有零钱,就立刻喂到它的肚子里,用不了一两个月,它可能就被胀得鼓鼓的了。

2.银行储蓄

不管你采取哪种储蓄方式,你一定要鼓励自己在做其他的事情之前,先将一部分钱付给自己——即把钱存到银行里。有人建议可以强迫储蓄,就是一拿到薪水就先抽出25%存起来,长期下来,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方式可以不加限定,但你务必要在规定的日子里把钱存到银行,以形成储蓄的习惯。

3.为储蓄设定目标

也就是如果你要存钱做什么事情,建议你写在纸上,并注明希望实现的日期。然后把它放到易看到的地方,使自己能时时看到目标,以起到提醒的作用。

4.不时回顾

不时地看到自己银行的储蓄在一点点增加,体会数字逐渐变大的喜悦。时间久了,你便会感受到金钱得来不易。这些钱都是自己独立挣来的,一定要珍惜,不能随意地乱花。

其实,要养成存钱的习惯,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每晚把所有你从饭店、超市和其他地方得来的零钱放入储蓄罐。几个星期后,你就会为你所有的可以存入储蓄账户的钱而感到惊讶。

养成储蓄的习惯,并不表示将会限制你的赚钱能力。正好相反,你在养成了这种习惯后,不仅将你所赚的钱有系统地保存下来,也可以增强你调配资源的能力,真正增强你的赚钱能力。

12存款法:工薪阶层如何“攒”到“第一桶金”

很多工薪阶层都觉得自己的工资太少,不知该从何处开始着手理财,那么工薪阶层理财的第一步要做什么呢?

第一步要先存钱。对一般的工薪阶层来说,将每个月工资的30%存入银行较为合适。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依据自己的情况,运用相应的存款技巧,迅速攒够自己的“第一桶金”。

大部分人习惯将每月的节余积攒到较大数额再存定期,其实闲钱放在活期账户里利率很低,积攒过程中无形损失了一笔收入。我们不妨利用“12存款法”,让每一笔闲钱都生息。

如果你每月的固定收入为2500元,可考虑每月拿出1000元用于储蓄,选择一年期限开一张存单,这样一年下来,就会有12笔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在第一张存单到期时,取出到期本金与利息,和当月工资中的1000元相加,再存成一年期定期存单。以此类推,你会时时手中有12张存单。一旦急需,可支取到期或近期的存单,减少利息损失,充分发挥储蓄的灵活性。

如果说“12存款法”适合存每月工资节余,另一种“阶梯存款法”则适用于年终奖。以3万元奖金为例,可分别用1万元开设1~3年期的定期储蓄存单各一份;1年后,你可用到期的1万元,再开设一个3年期的存单。以此类推,3年后你持有的存单则全部为3年期,只是到期的年限不同,依次相差1年。这种储蓄方式可使年度储蓄到期额保持等量平衡,既能应对储蓄利率的调整,又可获取3年期存款的较高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