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柴米油盐中的经济学
19508000000031

第31章 爱的代价有多重——婚恋中的经济学(2)

如果男女不门当户对,那么X、Y相差极大。不妨设X=3,Y=9,那么婚后的各人所得为(3+9+m)/2。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小于9。此时Y对婚姻是不满意。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等于9。此时X得到帕累托改进,Y不变,Y对婚姻不是很积极。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大于9。此时X、Y都得到帕累托改进,皆大欢喜。

所以,两人的婚后所得至少要达到6,才能维持稳定的婚姻。

如果是一对门当户对的人,假设X=Y,那么,只要m>0,两者都能得到帕累托改进。显然,这样的婚姻最稳定。

据此看来,门当户对并不是什么封建残余,它是人们在几千年的婚姻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经济学底蕴。在今天看来,门当户对有理,仍有其参考意义。

别把失恋埋心底——失恋的经济学隐喻

恋爱,是人生中的美丽时刻,如同黎明和黄昏,沐浴在柔和金光中的一切景物都变美了。然而,失恋又常常相伴于爱情左右,在爱情的路上百转千回,到头来,或许还是孤单一人。失恋是什么,让我们从经济学中寻找答案。

失恋好比失业

失业分两种: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大学毕业后,你去找工作,去之前你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去一家大公司,哪怕他们只给你底限工资,但只要能实现你的梦想,无论干什么,多么辛苦,你都愿意。你把简历发过去,因为你没有工作经验,你理想中的公司并没有雇用你。可是事与愿违,后来,通过亲戚介绍,你去别的一些小公司上班,这些公司也对你基本满意,但是你总感觉这里没有你的理想,想来想去,还是选择了放弃。

你想去的公司,去不了;想你去的公司,你没兴趣去。

你已经失业了,你的失业并不是完全找不到工作,而是你对工作单位过于挑三拣四。在经济学上,把你这种自找的失业叫做“自愿失业”。

在恋爱里,多数时候,碰上称心如意的爱情是需要一点运气的。

要是碰不到呢?是匆忙找一个凑合着,还是姑且不要着急呢?

爱情经济学的建议,等一等,自愿失业一段时间,运气说不定就好了。

没有爱情的时候,你肯定会有一点失落、有几分着急,但是,心平气和的等待是必须的,爱情不是面包和水,一天不吃不会饿死的。

覆水难收,沉没成本

分手的时候,恋人之间往往会有一些争执,一方可能会说:“我陪了你这么多年,总得给我落下点什么吧?”

其实,分手就分手,不要拖泥带水,对方已经是你的沉没成本,覆水难收。

所谓沉没成本是指不可收回的成本,或者说无法通过收益来补偿的成本。你会觉得沉没成本的概念,对于情感付出较多的一方不公平,但正是沉没成本的存在,提醒了所有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慎重对待自己的选择,不要轻易允诺、不要轻易恋爱和结婚。

当大家都因为恋爱付出了时间、金钱、精力和真诚的时候,当双方的投入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认真严肃起来,因为害怕将来会有成本沉没的一天。

但当对沉没成本太在意,走到另一个极端的时候,就有消极的一面——所有的年轻人因为害怕将来的成本沉没,而在当下停滞不前。如今大龄而未婚的男女数量激增,就从一个侧面验证了这个推理。

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原指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不应该考虑以前可以怎么做,而只考虑以后怎样做才是最优选择。

爱情经济学也是这样的思路,一个人选择爱人,不能老是想着以前的付出多么可惜,而应该考虑如今,怎样才能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尽快找到最合适的恋爱对象。

沉没成本的存在有利于男女双方认真对待爱情,认真考虑自己与对方的未来。但是在认真之后,发现对方真的不适合自己,就要在第一时间选择放弃,再沉默,就是沉没你自己。

被迫储蓄是指当个人投资渠道有限的时候,多余的钱只好存入银行,这笔非情愿存入的钱就是“被迫储蓄”。

有一个“被迫储蓄”的典型人物,是影片《我的盛大的希腊婚礼》里的托拉。托拉生活在芝加哥一个庞大的希腊裔家庭中,光堂兄妹就有27个。她的父亲很古板,常因为自己是希腊血统而骄傲,他甚至想从每个英语单词里找到希腊口语的根源。他总把自己当成家庭中的绝对权威。母亲玛丽亚则开明多了,富有心计的她不时与女儿联合起来暗中抵抗丈夫加斯的专制。常年穿着黑衣的祖母是个炸药包,经常无故发脾气不说,还视土耳其人为天敌,幻想自己已经被包围,乃至睡觉时枕头下也藏着小刀。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里,托拉被教导人生的三大目标是:嫁个希腊人,生一群希腊小孩,然后把每个人都喂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但托拉对这样老式的主妇生活感到无趣,她暗自期待不一样的生活,然而行动上她又安于现状,听天由命。结果,拖到30岁她,人生依旧一片暗淡。没有白马王子钟情她这只“丑小鸭”,她的工作便是在加斯开的餐馆里当服务生。

被迫储蓄

顾名思义,“被迫储蓄”就是非自愿储蓄,消费者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商品时,手里的钱花不掉,就只好选择储蓄。还有,在通货膨胀的时候,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没有上涨,但是商品的价格已经上涨了,或者,虽然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也有上涨,但是赶不上商品价格上涨的速度,消费者也只能选择“被迫储蓄”。

在爱情经济学里,“被迫储蓄”虽然代表了一种无奈,但“被迫储蓄”也是一种储蓄,它意味着寻找恋爱对象的人虽然目前不能如意,但是正好可以借这段时间来进行积累。积累的过程中,运气往往会从天而降,这远远胜于为了结婚而结婚、为了恋爱而恋爱的草率。

看看托拉之后命运吧:

一天,英俊的高中英语教师伊安走进餐馆,托拉突然意识到这个男人就是自己冥冥之中期待的“梦中情人”:但她是那么不起眼,丝毫没有引起伊安的注目。托拉决定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往日不修边幅的她开始精心打扮,并准备报名去一所大学学习电脑。加斯对她的努力抱以冷眼,但玛丽亚的支持迫使加斯拿出了学费。托拉在姑姑的旅行社里找到了工作,她的生活焕然一新。

一切仿佛有如神助一般,伊安竟然又来到了旅行社,这次托拉抓住了机会。伊安对她一见钟情,他们开始约会,坠入爱河,一帆风顺。但另一方面,托拉心里充满了担忧,加斯一直强调她不许和非希腊裔人结婚。虽然伊安并不以为意,但她依然试着将这段感情保持在地下状态,直到他们发展到谈婚论嫁阶段。

为了使自己被这个传统的希腊大家庭接纳,伊安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他在希腊东正教教堂接受了洗礼,身为素食者的他甚至破禁吃肉食,还要不停地参加名目繁多的聚会。而托拉所做的努力也不少,伊安的父母之保守比起加斯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情人终成眷属,“被迫储蓄”了自己感情太长时间的托拉和伊安,终于步入了教堂,举行了一个盛况空前的“巨型希腊婚礼”。

离婚,难言的痛——婚姻效用

几个人在聊天,谈到西方国家离婚率比中国高的问题,一位学者解释道:“西方的爱神是个小孩子,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所以离婚率高;而中国的婚姻主要靠月下老人,自然牢靠多了。”

不过,现在月下老人也办事不牢了。如今,我国已一跃成为“离婚大国”,每年都有一百多万对夫妻劳燕分飞。而且离婚者的婚龄也在缩短。

面对这种趋势,有的人强烈渴望回到几十年前那种稳定、传统的婚姻中去。但经济学家们可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如果离婚率跌得太低,也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哈佛大学商学院政治经济副教授贾斯廷·沃尔弗斯称:“我们知道有个指标叫做最佳离婚率,而且百分之百确定其比值不等于零。”他说得不错,婚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有时候,当夫妻之间发现自己曾经的选择真的错了时,他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知道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与找工作类似。假设一下,在劳动力市场上,人们若不准辞职,也不能被开除,整个市场的运营效率一定不会太高。很多人会发现,自己没有能力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做某项工作感觉不到丝毫的快乐,然而被困在里面出不来。与此相比,婚姻市场也一样。离婚要付出代价是非常现实的事,但可以肯定地说,当一切无可挽回时,付出代价,也是值得的。

离婚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一次报告中提到过的:一是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封建婚姻的束缚,为追求幸福的婚姻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要求离婚,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从这点来看,离婚率升高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二是少数的暴发户喜新厌旧,或喜新不厌旧,利用金钱玩弄异性,这是一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受伤害的一方,更应该通过离婚和法律手段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以上是现实生活中导致离婚的一些具体原因,其实离婚也是有其理论依据的:从现代婚姻理论观点看,男女走向婚姻,是因为婚姻能给其带来某种满足。婚姻给男女双方的需求带来的满足程度,称为婚姻效用。根据这一理论,离婚从逻辑上可以划分为“效用放弃”和“效用代替”两种形式。

所谓效用放弃,即由于婚姻中的双方或一方无法忍受婚姻障碍,而“主动地”选择放弃婚姻以及由婚姻带来的效用。效用代替,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现有的婚姻关系与可能的选择进行对比。如果外在的选择优于现在的婚姻,那么婚姻很有可能破裂。也就是说,婚姻中的一方主体因为有了新的关系——可以提供新的效用,进而选择离婚。比如,某一方有了第三者,从而提出离婚。

从婚姻经济学角度看,婚姻关系是一种供求平衡的关系。恋爱时,男女双方会依据自身的“硬件”和“软件”确定自己的择偶标准,即婚姻需求,如果双方的供给都满足了对方的需求,在双方的心理上呈现供求平衡状态,那么婚姻关系成立。结婚以后,双方纷纷除去伪装,缺点毛病暴露无遗。如果对方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差不大,则按照“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经济学原理,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以恢复平衡,维持婚姻关系。如果发现对方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去甚远,心理上无法忍受时,婚姻就会面临崩溃。

利用经济学观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女人越富有,离婚的几率越高的现象。

婚姻的崩溃不仅是因为女人的收入增加了,还因为她们开始变得比丈夫更成功,女人在经济上的成就已成为离婚案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家中权力的转移致使女人不再满足只被埋没于繁杂细碎的家务中,转而期待在家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令丈夫在家中的地位发生了动摇。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随着女人赚钱能力的提高,她们的自信也在一步步建立,即使离开丈夫她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养活自己。

凯瑟琳是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通过对112740位女性经济状况的调查后发现,这些妇女之中,有95980位女性已婚,16760位离婚。而导致离婚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女人经济财政的独立。英国离婚人数已经持续四年不断增加,仅2004年一年,离婚人数就增加了02%,共计167116人选择结束自己的婚姻。凯瑟琳还发现了一个规律:与家庭总收入对比,家庭中女方的收入每增加1万英镑,婚姻破裂的几率就相应提高1%。

凯瑟琳说:“财政独立使得女性更易做出离婚的决定。此外,似乎女性的经济成就真的会导致家庭内的摩擦。”

伦敦一家律师行的家庭律师古里特说:“同20~30年前比较,离婚法例的诠释对妇女更有利,因此她们更有信心可以摆脱一段婚姻。”

婚前的预演——同居的经济学分析

越来越多的青年情侣同居,而且不急于结婚,或者近期并没有结婚的打算。这是青年们的明智选择吗?选择的背后有什么玄机吗?

按常理来说,婚姻的机会成本非常高,爱情这种纯粹精神的东西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物质财富的冲击。而且现在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越来越严峻,购买房产要按揭贷款,毕业之后的去向也是未知数,而且大多数青年人是独生子女……能不能留在同一个城市里也是很现实的问题。结婚带给人们的难题越来越多,外部世界的诱惑也越来越多,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变数越来越大,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选择了一种折中的办法——同居。两个人可以享受婚姻生活带来的一切乐趣和好处,没有一纸结婚证书的约束,人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更灵活,不必承担婚姻的后果,机会成本小,也没有更多的沉没成本。

首先,青年人对未来生活缺乏理性规划。市场经济下,人们的流动性很大,工作不稳定,企业绝大部分实施的是全员聘任制;居住地不再是终生不变的;对未来经济收入的预期也不明朗。这些因素使青年人对结婚充满了恐惧感。此种背景下,过早结婚反而会成为彼此的拖累。

其次,女性独立也是一个原因。对经济独立的女性而言,她们不再需要通过婚姻这个长期的契约来限制彼此的自由,也不需要为对方承担责任,即双方没有长期的正规契约关系,可以说只是一种合作的“意向”,双方都更灵活。所以,在这种条件下,人们更喜欢选择同居这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