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课
19509600000020

第20章 心理学与个人——重新认识你自己(2)

人的性格可以改变吗

有的人锋芒毕露,挫折不断;有的人孤僻高傲,怀才不遇;有的人大智若愚,青云直上;有的人热情大度,生活快乐;有的人刻意求全,郁郁寡欢。哈佛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都与一个人的性格有直接关系,性格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性格进行塑造,以培养健康的性格。健康的性格是人们达到物质满足后的高生活水准,它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优质。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因此,及时发现自己的性格缺陷并努力完善它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性格,只有更好的性格。我们只有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性格,才能赢得人生。

性格是造成人们差别的重要因素。但性格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外向的人有其长处也有不足,内向的人有其优点也有“毛病”。健康的性格并不以外向、内向来衡量,只要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性格的优势,排除自己的弱点,就算是一个性格健康的人。

哈佛专家认为,具有健康性格的人,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

1.悦纳自我。

一个性格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了解自我,有自知之明,乐于接受自己。而不良性格的人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总是不满意。

2.悦纳他人。

善于与他人相处、性格健全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接纳别人,人际关系和谐,能与集体融为一体,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而性格不健全的人则往往不合群,脱离集体,不能与人和谐地相处。

心理学者杰拉德指出:能将内心对重视你的人敞开是康健性格的重要特征。同时,要拥有健康的性格,向别人开放自己的内心是最好的办法。

通常,为了适应社会的各种要求,不与社会发生冲突,大部分人都必须相当程度地压抑自己。在社会生活上这是必需的,只是若压抑过度就会产生身心障碍。所以杰拉德强调,即使在社会生活中频频压抑自己的人,至少也要有一处可以倾诉、发泄胸中的郁闷和不满情绪的地方。这是拥有健康性格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自我开放并非越高越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若一方抱着很高的期望,另一方却关起心灵的大门,两人便无法沟通和交往。所以,敞开自己绝对是发展亲密朋友关系的基本条件。然而,一见面或在公开场合过度吐露自己细腻复杂的心情,只怕会令听者大惑不解、不知所措。所以,自我开放必须看场合,而且要适可而止,才能培养健康的性格。

健康性格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具备以下3种能力:

一是超强的自控能力。性格培养是一个与自己斗争、较劲的艰苦的、长期的工程,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则无从谈起,如果你是一个容易发怒的人,而你想培养一种豁达、宽容的性格,那么在你要发火的时候,一定要强行压制怒火,一旦你不能控制,再长的时间也培养不了健康的性格。

二是科学的方法。性格其实与人的生理(比如血型、基因)、习惯、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方法不科学,往往适得其反,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理(比如强迫症)或生理疾病。实际生活中要认识到性格培养不是立竿见影的事,一定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方法上要从易到难,步步为营,先从容易的做起,当尝到甜头后,就会增强信心,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打好基础,切忌反复。

三是客观的自我认识。你要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思或反想,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这样你在确定目标和方法时就会有很强的针对性,简单地移花接木式的照搬别人的经验往往会导致失败。

第2节修正你的性格名片

挣脱自私的枷锁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状心理现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说法。

哈佛心理学家指出,自私是人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一种本能欲望,程度上有轻重之分,轻微一点是计较个人得失、有私心杂念、不讲公德;严重的则表现为为达到个人目的,侵吞公款、诬陷他人、杀人越货、铤而走险。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社会心理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自私之心,自古就有。

卢克莱修说: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克制这种本性而代之以无私的给予,而后者任其肆意横行。所以,我们要想做一个高尚的人,就要克服这种“天生”的利己心理。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有很强的渗透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从自我做起,克服这种心理,以防其蔓延。哈佛专家给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1.内省法。

内省法是指通过用自我观察的陈述方法来研究自身的心理现象。自私常常是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观察。观察时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些标准有社会公德、社会规范和榜样等。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对照榜样与规范找差距,并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危害找问题,总结改正错误的方法。

2.多做利他行为。

一个想要改正自私心态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为。例如关心和帮助他人,给希望工程捐款,为他人排忧解难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从让座、借东西给他人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为中纠正过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态,从他人的赞许中得到利他的乐趣,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3.回避训练。

通俗地说,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不停地弹击自己,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自负会让你失去人心

所谓自负心理,就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

哈佛心理学家解释,自负心理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点:

1.认识上的原因。

如果说自夸者夸大了自己的短处,缩小了自己的长处,那么自负者则是缩小了自己的短处,夸大了自己的长处。自负者同样缺乏自知之明,同时又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和学识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

2.情感上的原因。

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在交往挫折面前,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自卑不足的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生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人看不起,于是表面摆出看不起这些人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自负的人一般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他们经常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很少为别人着想。不求于人时,对人缺少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其结果往往是门庭冷落。所以,我们要克服自负心理。

美国哲学家、科学家富兰克林早就说过:“自负是一个人要除掉的恶习。”既然自负会成为我们性格上的弱点,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那么,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去克服它,不让它侵害心灵。哈佛专家给出了3种较易操作的方法:

1.学会谦虚。

一颗谦虚的心是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也就是说,在我们承认自己并非十全十美、尊重他人之前,我们是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也无法与人好好地沟通;一颗谦虚的心是个人自觉成长的开始。

2.经常为他人着想。

如果心中有他人,处处想着他人,时时关心他人,和善待人,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克服自负。

3.时刻反躬自省。

自负者往往是习惯沉浸于虚无的胜利中的幻想者,眼前显现的、耳边响动的永远是早已逝去的鲜花与掌声。他们不能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些什么,收获了什么。如果一个人能经常进行自我反省,那么他就不会有自负心理;如果一个人能不断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那么他就能把昔日的成功化为今日前进的动力。

把心放大,让狭隘无处容身

狭隘,就是我们常说的气量小,心胸狭隘。狭隘心理是许多不良个性的根源,嫉妒、猜疑、孤僻、神经质等不良表现都源于狭隘心理。

狭隘常常表现为不能容忍不利于自己的议论和批评,更不能受到丝毫委屈和无意的伤害,否则就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狭隘也常常表现为吝啬小气,吃不得亏,否则心里就不平衡,就会想方设法弥补“受损”的利益。

哈佛心理学家指出,狭隘心理的产生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受个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控制和影响。同时还受到个人文化教育程度、思想意识水平、道德修养高低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的制约。心胸狭隘的人常常不自量力、妄自尊大,他们对自己或别人在某方面存在很高的期望,一旦这种期望得不到满足,就对他人充满抱怨、嫉恨。这种心态会极大限制个人的发展,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设置障碍。

狭隘作为一种不良心理,在社会交往中十分有害,不仅会破坏自身的形象,还会破坏与其他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必须努力克服这种心理。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狭隘的毛病呢?

1.读一些有价值的书,提高修养。

人的气量与其知识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一个人知识多了,立足点就会提高,视野也会相应开阔,此时,就会对一些身外之物拿得起、放得下、丢得开。经常读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对于开阔自己的心胸,大有益处。

2.降低对事物的期望值。

你一定要不断提醒自己,在生活中不要期望过高,可以主动降低你的期望值。如果你坚持抱着一成不变的期望,不愿做任何改变,以缩减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那么你就会很快被激怒,让事情变得更糟。根据莫菲定律:“只要事情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这正好说明了降低期望、明智看待事情的想法,它也说明了该如何调整期望才不会留下满肚子的失望和挫折感。

3.试着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开阔自己的视野与心胸。

当你心里委屈或吃了点小亏而情绪低落时,不要一个人闷在屋子里,要走到大自然中去,到绿色的世界里去,到自然中欣赏美好的风光以摆脱苦恼是一种非常好的心理调适方法。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将冲洗掉心中的苦闷,惆怅的情绪将融化在大自然的悠然与美丽之中。

羞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羞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只是轻重不同而已。羞怯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但都不能超过一个度,过度羞怯会使人消极保守、沉溺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利于成功,甚至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碍。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过度羞怯的人,就要注意克服羞怯心理。

哈佛心理学家给出了以下几种克服羞怯心理的方法:

1.认知平衡法。羞怯大多是由自卑等心理不平衡状况所致。由自卑导致胆怯的时候,可以从内心进行认知的自我平衡,不要对自己全盘否定,而要多想想自己的长处,从而产生自信。

2.气氛转换法。在与他人交往时,可能由于某些原因我们会难以启齿,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在这个时候可以转换一下话题,使气氛得以缓和,等到气氛融洽、有利于说出真相时,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说明。

3.松弛训练法。当你心里感到紧张的时候,可以转换一下视线、变换一下姿势、说两句寒暄之类的话,这样就可以克服羞怯心理。

4.模仿法。经常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模仿一些泰然自若、善于交际、活泼开朗的人的言谈举止,对照自己的弱点加以克服,并根据自己的气质形成自己的风格,就能克服在和人打交道时的羞怯心理。

5.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例如:将两脚平稳地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下,每天这样做两三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

6.与别人在一起时,不论是正式或非正式的聚会,开始时不妨手里握住一样东西,比如一本书、一块纸巾或其他小东西,这会让害羞的人感到舒服和有安全感。另外,在与别人交谈时,眼睛尽量注视着对方;说话声音大一些,并且要尽量有条理、有见地。如果遇到别人没有回答你的问话的情况,就再说一遍,不要害怕会惹人不高兴。

7.多读一些书,开阔视野。经常读些课外书籍、报纸杂志,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你会发现,在社交场合你也可以毫无困难地表达你的意见。这将会帮助你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8.在参加社交活动时,应该尽量坐在社交场合的中心位置,有意暴露自己。害羞的人参加社交活动总喜欢坐在角落里,这样确实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但也失去了别人认识自己的机会,于是会少很多接触他人的机会。

纠正偏执,让心灵安静下来

偏执是较常见的一种性格特点。具有偏执心理的人,常常比较敏感,多疑又多心,经常会觉得别人总和他过不去,甚至认为别人都是心狠手辣、不可交往的。因为不相信别人、疑心太重,所以他们常常自我评价很高,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甚至明明自己错了,还强词夺理,推诿于别人。这种自疑、自负、固执的心理,严重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哈佛心理学家认为,要想改变偏执行为,就要对这些观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极端偏激的成分,去除那种“我总是对的”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