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课
19509600000022

第22章 心理学与个人——重新认识你自己(4)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情绪应当宣泄,但要注意合理性。在宣泄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指责别人,而用诉苦的方式,更容易博得别人的理解;也可以找个不影响他人的适当场合,自己大哭一场;或者听音乐,做运动,自言自语,写日记,养育鱼鸟,种植花木,找心理医生等,都是很好的宣泄方式。

避免掉进猜疑的陷阱

猜疑心理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盲目想象,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别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有的人见到几个同事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老板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他又会觉得老板对他有看法等。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他们的坏话,或给他们使坏。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意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流露,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哈佛心理学家认为,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陷入猜疑误区的人会活得很累,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鉴于此,我们要把猜疑的心窗打开,让明媚的阳光照进来。哈佛专家建议可按以下几种方法尝试:

1.优化个人的心理素质。拓宽胸怀,以提高对别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

2.挣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挣脱错误思维的束缚,走出先入为主的死胡同,才能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3.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获得最大限度的谅解。

4.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越烧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恶果。因此,当听到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受骗上当。

5.当我们开始猜疑某人时,最好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收起你暴躁的脾气

人们时刻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尤其在人生的一些关键时刻。哈佛心理学家建议,在每次要发脾气前,先冷静问问自己:别人不会为我的坏脾气“埋单”,我自己可以吗?如果你自己也不想这么做,那么还是收起你的怒气吧。

莎士比亚说:不要因为你的敌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烧死。哈佛告诫学子,当你发怒的时候,怒火也许会烧及他人;但一般情况下,它是向内烧——烧的是发怒者个人的身心健康。

有一个农夫,因为一件小事和邻居争吵起来,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谁。最后,农夫只好气呼呼地去找智者,因为他是当地最有智慧、最公道的人,他肯定能断定谁是谁非。

“智者,您来帮我们评评理吧!我那邻居简直不可理喻!他竟然……”农夫怒气冲冲,一见到智者就开始了他的抱怨和指责。但当他正要大肆讲述邻居的不是时,被智者打断了。

智者说:“对不起,正巧我现在有事,麻烦你先回去,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一大早,农夫又愤愤不平地来了,不过,显然没有昨天那么生气了。

“今天您一定要帮我评个是非对错,那人简直是……”他又开始数落起邻居的恶劣。

智者不快不慢地说:“你的怒气还没有消退,等你心平气和后再说吧!正好我昨天的事情还没有办完。”

接下来的几天,农夫没有再来找智者。有一天智者散步时遇到了农夫,他正在地里忙碌着,心情显然平静了许多。

智者问道:“现在你还需要我来评理吗?”说完,微笑地看着农夫。

农夫羞愧地笑了笑,说:“我已经心平气和了!现在想来那也不是什么大事,不值得生那么大的气,只是给您添麻烦了。”

智者仍然心平气和地说:“这就对了,我不急于和你说这件事情就是想给你思考的时间让你消消气啊!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在气头上说话或行动。”

留心四周,我们随时可以找到正在生气发怒的人们。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生气动怒,你是否动辄勃然大怒?是否让发怒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你是否知道,这种情绪根本无济于事?也许,你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大加辩护:“人嘛,总有生气发火的时候。”“我要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死不可。”在这种借口之下,你不时地跟自己生气,也冲着他人生气,你似乎成了一个只会生气发火的人。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装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吸时水是澄清透明无杂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质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12分钟后,大白鼠竟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认为:“人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

震惊于实验结果的同时,我们更要清楚,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烦扰,都应该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忍让、避免生气,牢记“气大伤身”,用宁静的博爱的心态,对待世事是非,烦恼自会远离。

不错,何必为别人背沉重的包袱,何必为别人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其实,人只要肯换个想法,调整一下态度,或者转移一下视角,就能让自己有新的心境。只要我们肯稍作改变,就能抛开坏心情,迎接新的处境。

我们需要记住:“生气,是一种毒药!”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我们必须学习“转念”、“少点怨,多点包容”、“多洒香水、少吐苦水”,让负面的思绪远离,而用乐观的正面思绪来迎接人生。

第4节发展和完善你的情绪智商

情绪:操之在我

操之在我可以理解为:自己情绪的控制完全在于自己,完全把握自己的情绪,使得自己的情绪不被别人所左右。不能操之在我,你将受制于人,受制于人的人被别人左右,别人的行为会伤害他,别人的语言会伤害他。操之在我的人是理智重于感情的人,不会让别人的行为伤害自己。

哈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很多乐观的人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活在快乐之中。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很多悲伤与痛苦,如果不能操之在我,掌控自己的情绪,就会成为情绪的奴隶,又何来乐观心态?斯摩尔曾经说过:“做情绪的主人,驾驭和把握自己的方向,使你的生命按照自己的意图提供报酬。记住,你的心态是你——而且只是你——唯一能够完全掌握的东西,学着控制你的情绪,并且利用积极心态来调节情绪,超越自己,走向成功。”

悲观的人总是受累于情绪,似乎烦恼、压抑、失落甚至痛苦总是接二连三地袭来,于是频频抱怨生活对自己不公平,企盼某一天欢乐从此降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想让自己的生活中不出现一点烦心之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调整、控制自己的情绪,做生活的主人,做情绪的主人。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学会操之在我可以战胜一切挫折和失败。

杰克逊是一位犹太裔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他受尽了折磨。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于纳粹之手。当时,他常常遭受严刑拷打,死亡之门随时都有可能向他打开。

有一天,他在赤身独处囚室时,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就客观环境而言,我受制于人,没有任何自由;可是,我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我可以自由地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

杰克逊发现,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应之间,他完全有选择如何作出反应的自由与能力。

于是,他靠着各种各样的记忆、想象与期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他学会了心理调控,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他的自由的心灵早已超越了纳粹的禁锢。这种精神状态感召了其他囚犯。他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在生命中最痛苦、最危难的时刻,在精神行将崩溃的临界点,杰克逊靠自己的顿悟,靠成功的心理调控,不仅挽救了他自己,而且挽救了许多与他患难与共的生命。

其实,在我们的精神活动领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在我们的事业中,在我们渴望成功,甚至正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会出现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应该尝试通过心理调控去战胜自我、战胜环境,使自己安然地渡过危机。

哈佛告诫学子,身处逆境,要有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即使步入顺境也要努力为自己设置新的目标,在追求这一目标中迎接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不可以倒退或停留,保持积极的心态。

一个有抱负的人,必定希望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让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但是我们每跨出一步,必然会遇到一些意料不到的阻力。不同的环境对人们的作用是不同的。顺境与逆境、苦难与舒适使当事者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同的。

人生的哲学不是在陈述和分析这些代价后,使人替自己的堕落与沉沦辩护,而是帮助人们认清现实,更好地适应地位的沉浮与环境的变迁,应明白一点:让情绪操之在我,做自己的主人。

消沉是人生的灾难

23岁的赫里克从某名牌大学毕业后到某跨国公司工作,与公司女职员霍莉一见钟情。但同居两周后霍莉毅然离去,留给赫里克的是一腔的惆怅和烦恼。平素爱说笑的他变得沉默寡言,开始失眠,情绪消沉,一天到晚昏昏沉沉,人变得越来越消瘦,终日兴味索然。他开始怀疑生活的意义,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他终日唉声叹气,甚至觉得活着没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