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课
19509600000032

第32章 积极心理学——掌握幸福的密码(3)

其实简单是一种生活艺术与哲学。简单生活是简单主义者的生活选择,无论是田园隐居,还是返璞归真,抑或自愿选择清贫如洗,哈佛心理学家特别指出:“自愿”简单只是途径而不是目的。首先是外部生活环境的简单化。当你不需要为外在的生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时候,也就为内在的生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平静。之后是内在生活的调整和简单化,这时的你可以更加深层地认识自我。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身体被调整到最佳状态时,精神才有可能进入轻松状态;而当人的身体和精神进入佳境时,人的灵魂,也就是人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

许多人现在倡导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他们试着离开汽车、电子产品、时尚圈子,看能不能活得快乐。这被称作“草根运动”。他们强调简化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抛弃物欲,而是要把人分散于身外浮华物上的注意力移出适当比例,放在心灵情感上。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简单,指的是有快乐意义的生活,真诚、和谐、悠闲且幸福。一个清洁工和一个公司总裁同样可以选择过简单的生活;一个隐居者和一个百万富翁同样可以简化生活,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一个8岁的孩子和一位耄耋老人如果认同简单的做法,也同样可以快乐终生。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生命是相扶相依的,人自有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一个人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就连自己的敌人,也不忘对其感恩。因为真正促使自己成功,使自己变得机智勇敢、豁达大度的,不是优越和顺境,而是打击、挫折和对立面。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会变得和谐、亲切,而这种感恩之心也会使我们变得愉快和健康。

如果我们对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能心存感激,便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人间的温暖以及人生的价值。

哈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感恩之心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快乐。为生活中的每一份拥有而感恩,能让我们知足常乐。感恩不是炫耀,不是停滞不前,而是把所有的拥有看做是一种荣幸、一种鼓励,在深深感激之中产生回报的积极行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拥有。感恩之心使人警醒并积极行动,更加热爱生活;感恩之心使人向世界敞开胸怀,投身到仁爱行动之中。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永远不会懂得爱,也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爱。

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生活的人,一定是个幸福的人。你可以在每天睡觉前花一点时间去想一想,今天有什么让自己感激的事,父亲的一句叮咛、母亲的一顿早餐、妻子的一个微笑、邻居的一声问候……这些都是生命中爱的体现,都是值得我们感激的,如果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爱,便会充满感恩,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可爱、美好而充实。

有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在他们口渴难耐之际碰到一个赶骆驼的老人,骆驼的背上放着一大袋水。于是他们便向老人讨碗水喝。老人却每人仅给了他们半碗水。其中一个人在老人走后,一个劲地抱怨老人吝啬,有那么多水,却只给半碗,一怒之下,他竟将半碗水泼掉了。而另一个人虽然也知道这半碗水并不能完全解除饥渴,但还是怀着感激之情喝下了这半碗水。他们往前走了很远也没碰到水源,而前者因为拒绝喝那半碗水死在沙漠中,后者因为喝了那半碗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因此,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灾难,也能熬过去。感恩者遇上祸,祸也能变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会变成祸。

在一个小镇上,饥荒让所有贫困的家庭都面临着危机,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小镇上最富有的人要数面包师卡尔了,他是个好心人。为了帮助人们度过饥荒,他把小镇上最穷的20个孩子叫来,对他们说:“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篮子里拿一块面包。以后你们每天都在这个时候来,我会一直为你们提供面包,直到你们平安地度过饥荒。”那些饥饿的孩子争先恐后地去抢篮子里的面包,有的为了能得到一块大点的面包甚至大打出手。他们心里只想着要得到面包,当他们得到的时候,立刻狼吞虎咽地把面包吃完,甚至都没想到要感谢这个好心的面包师。

面包师注意到一个叫格雷奇的小女孩儿,她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每次都在别人抢完以后,她才到篮子里去拿最后的一小块面包,她总会记得亲吻面包师的手,感谢他为自己提供食物,然后拿着它回家。

面包师想:“她一定是回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分享那一小块面包,多么懂事的孩子呀!”

第二天,那些孩子和昨天一样抢夺较大的面包,格雷奇最后只得到了昨天一半大小的面包,但她仍然很高兴。她亲吻过面包师的手后,拿着面包回家了。到家后,当她妈妈把面包掰开的时候,一个闪耀着光芒的金币从面包里掉了出来。妈妈惊呆了,对格雷奇说:“这肯定是面包师不小心掉进来的,赶快把它送回去吧。”

小女孩儿拿着金币来到了面包师家里,对他说:“先生,我想您一定是不小心把金币掉进了面包里,幸运的是它并没有丢,而是在我的面包里,现在我把它给您送回来了。”

面包师微笑着说:“不,孩子,我是故意把这块金币放进最小的面包里的。我并没有故意想要把它送给你,我希望最文雅的孩子能得到这块金币,是你选择了它,现在这块金币是属于你的了,算是对你的奖赏。希望你永远都能像现在这样知足、文雅地生活,用感恩的心去面对每一件事。回去告诉你的妈妈,这个金币是一个善良文雅的女孩应该得到的奖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拥有幸福的生活,就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尊重生命、尊重劳动、尊重创造。

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指责与推诿,多一些和谐与温暖,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多一些真诚与团结,少一些欺瞒与涣散……

哈佛专家指出,感激他人恩惠的能力,是个人维护自己的内心安宁感、提高自己的幸福充裕感必不可少的心理能力。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可以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

如果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对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抱着感激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会使你消除怨气。早上起来的时候,你看到窗外的阳光,你会感恩;吃一块面包,你会感恩;接到朋友的电话,你会感恩;在树上看到一只鸟在唱歌,你会感恩;看到猫咪睡在你的床头,你会感恩。你的一天乃至你的一生,就在这感恩的心情中度过,那你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呢?

第3节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的体验

怀着热情走进“快乐的城堡”

漫漫人生路,不可能一切都一帆风顺,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总是难以避免。当客观事实无法改变时,不妨敞开自己的心扉,让快乐走进来。《快乐的城堡》的作者就是很好的例证。

这位女作家的丈夫是一位军官,曾奉命到沙漠里参加演习。她也随丈夫来到了沙漠里的陆军基地。白天丈夫参加演习,她就独自在营地的小铁皮房子里休息。当时天气热得受不了,而且没有任何人可以聊天,她每天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盼望丈夫早点回来。她感到非常烦闷便写信给父母,说她想要抛开一切回家去。不久,父亲给她回了信,内容很短,只有一句话:“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读完父亲回信,她决定在沙漠中找到“星星”。

从那时起,她开始努力地和当地人交朋友,渐渐地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当地人也把自己最喜欢但又舍不得卖给观光客人的物品都送给她。后来,她开始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学习有关沙漠动物的知识,有时还和当地人一起看沙漠的日落。结果,这个原本令她难以忍受的沙漠环境,如今令她非常兴奋、倍感快乐。

她的热情改变了她对沙漠生活的看法。从那以后,她把原来认为恶劣的环境变为自己一生中有幸经历的最有意义的冒险。以此为基础,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直至《快乐的城堡》与世人见面。

其实,沙漠没有改变,当地人也没有改变,而是女作家的心态由消极转向了积极,开始对生活产生了热情。因此,她在沙漠里看到的不再是满天黄沙,而是美丽的“星星”。

哈佛心理学家指出,客观上讲,生活并不会因我们的个人意志而发生太大的变化,对快乐的感觉却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如果你始终能怀着热情去生活,那么,即使身处茫茫无边的沙漠,你也会与漫天黄沙交朋友;倘若你对生活缺乏热情,那么,即使是沙漠中的绿洲也难以让你欣喜。

正如叔本华所说:“一个悲观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会变苦一样。”所以,人生是幸福还是困厄,生活是快乐还是愁苦,完全取决于你对事物的态度、对生活的看法。与其抱怨、忧愁和苦闷,不如充满热情,珍惜当下,积极地迎接快乐,让它走进你的生活。

透视狐狸的酸葡萄心理:快乐是“自找”的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只饥饿的狐狸路过葡萄园时,发现架子上挂着一串串葡萄,垂涎三尺,可自己怎么也摘不到。就在很失望的时候,狐狸突然笑道:“那些葡萄没有长熟,还是酸溜溜的。”于是高高兴兴地走了。事实上,葡萄还是没吃到,狐狸仍然饿着肚子,但一句自我安慰的话让它摆脱了沮丧,变得快乐起来。

哈佛心理学家解释,酸葡萄甜柠檬定律指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人们便有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机制,即认为得不到的都是不好的,得到的则是好的。

前面寓言中的狐狸通过自我安慰,即使没吃到想要的葡萄也很开心,这就属于典型的酸葡萄心理。这种心理,属于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哈佛专家研究发现,当人们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便会产生挫折感,为了解除内心的不悦与不安,人们就会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使自己从不满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

实际生活中,酸葡萄式的自我安慰比比皆是。例如,没有找到对象的单身族,常常会说“一个人最好,多自在啊”;没考上名牌大学的人,常常会说“读名牌大学有什么好,竞争那么激烈,早晚会累到变态”;有些人考试仅仅及格,而同桌得了优秀,于是就想“一看就是抄袭,投机取巧,没什么了不起的”……

与酸葡萄心理相对应的,还有一种叫甜柠檬心理。它指人们对得到的东西,尽管不喜欢或不满意,也坚持认为是好的。就好像一个人拿着没熟的柠檬,明知柠檬熟透了才甜,但是手上只有没熟的,就说自己柠檬味道一定很好,会特别甜,何况有柠檬总比没有的好,这同样是内心的一种自我安慰。

现实中,人们的甜柠檬心理也比较普遍。例如,你买了一双鞋子,回来后觉得价钱太贵,颜色也不如意,但你和别人说起时,你可能会强调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质地是高档皮料,即使价格贵点也值得。还有,虽然你知道自己的男朋友有不少缺点,但在外人面前,你往往喜欢夸奖他的优点。

关于酸葡萄甜柠檬定律,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对此进行了间接的证明。

心理学家招募一定数量的学生从事两项枯燥乏味的工作。一件是转动计分板上的48个木钉,每根钉子顺时针转四分之一圈,再逆时针转回,反反复复进行半个小时。另一件是将一大把汤匙装进一个盘子,再一把把地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来来回回半个小时。

学生们完成工作后,分别得到了1美元或20美元的奖励,同时,心理学家要求他们告诉下一个来做实验的人这个工作十分有趣。

结果发现,与一般的预期相反,得到1美元奖励的人反而认为工作比较有趣。

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不满意或不好的事情,倾向于通过自我安慰,把事情造成的不愉快等消极影响减轻。

通过这个定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同一件事,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论就会不同,心情也会不一样。例如,当你失恋时,与其沉浸在过去的痛苦烦恼中,不如想一想,下一次遇到的人会比错过的这个好很多;当你遇到挫折时,可以想想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也是一种收获;当遇到丢东西等倒霉事时,不妨想想现实中几乎所有事情都存在积极性和消极性,如果你只看到消极的一面,就会令自己陷入低落、郁闷之中;相反,如果换个角度,从积极的一面去看,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幽默——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幽默在让生活更有味道的同时,也让身心感到愉快。幽默是人类智慧和精神的产物,是非常受欢迎的。幽默不仅能给他人带来欢乐,还能给自己的生活添加亮丽的色彩。

哈佛心理学家认为,幽默除了能缓解紧张、恐慌的情绪外,在心理上也有不少妙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喜欢与谈吐幽默、举止潇洒、不时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的人交往,他们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而老是铁板着面孔的人,即使心地善良,也使人觉得不那么平易近人。在集体场合中,谈吐幽默者,往往是谈话的中心。幽默可以活跃集体气氛,稳定集体情绪。在发生争执时,幽默语言更是缓解矛盾、避免冲突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