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课
19509600000005

第5章 心理学概论——心理学的重要概念(5)

你肯定会把铅笔、原子笔、钢笔放在了一起,橘子、苹果、梨放在了一起,狼、猫、狗放在了一起……研究表明,即便是记一串彼此毫无联系的单词,人们也会试图对它们进行组织,这证明记忆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各种有意义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可能是以命题或概念网络的方式组织的。比如,我们都知道鸟这个概念,它属于脊椎动物。我们还知道自然界中各种鸟的类型。它们构成了网络上一个个结点,概念与概念间的从属关系把一个个结点连接起来。于是,知识、日常生活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以一张张网络保存下来。当我们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时,结点就被激活了。激活作用也可能借助网络,沿着结点间的通路,从已经激活的部分向未激活的部分扩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在回忆起某个人、某件事的一部分信息后,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与这个人、这件事有关的其他信息。

我们知道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是一分钟以内,而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超过一分钟,可能是一小时、一天、一个月甚至一生。有人甚至认为进入长时记忆的内容除非出现特殊事故,如脑损伤,否则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一点显然与我们的经验有差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不管一个人的记忆力有多好,他总有忘事的时候。按照经验,这些结论可能会被认为是草率的。其实,临床实验的证据表明:当我们在记忆某些事情时,我们的大脑皮层的某一部位或某些相关组织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一个很著名例子就是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Penfield)在1936年给一位十几岁患癫痫病的女孩打开脑壳,用微电极刺激大脑的不同皮层,当刺激到大脑某一部位时,女孩发出了恐怖的尖叫,手术激发她回想起童年时期发生的一件可怕的事情,而且仿佛又置身于当时的那种情景,女孩忍不住喊叫起来。

关于刺激大脑某部位引发某种体验的报道很多,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发生类似的事情。比如,你突然怎么也想不起一件事情,于是你暂时把它搁在一边不去费那劲了,然而一次你到某个地方,参加了什么活动,碰见了某人,只要这些场合中有某些东西与先前“忘记了”的事件有一定联系,你可能就会想起来。这些有联系的东西相当于记忆的线索,忘了的事件就是隐蔽的秘密,你就像是侦探一样,抓住这些线索,顺藤摸瓜揭开秘密。

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例如,英语学习中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内容都是通过记忆完成的。但记忆的保持是非常难的,因为我们的大脑要经历遗忘。哈佛专家普遍认同这一观点:遗忘和保持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如识记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

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但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在我们读书时经常有这种感觉,很多内容非常熟悉,但就是回忆不起来。我们读了大量的书,觉得底蕴很深,结果在考试的时候,发觉见了熟悉,但让自己默写下来,却有些困难。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完全遗忘在患有失忆的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对自己过去所有的事情都记不起来了,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患有失忆的人连自己的亲人是谁都不认得了。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性遗忘。对于这一点,考试怯场最能说明问题,本来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考试时却突然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了,结果考砸了,考完后可能又重新回忆起来了。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永久遗忘在生命里更是经常发生了,比如,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我们小的时候可能会记得,但长大以后也许记不得了,也没有心情去记了,便是永久的遗忘了。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他受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启发,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对记忆进行了实验研究。

艾滨浩斯创造了一些无意义音节,如zup、rif、bik等,使用这些音节作为记忆材料,就避免了人在记忆过程中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而且,因为没有意义,也就避免了联想记忆的作用。艾滨浩斯将几个无意义音节排成一列,让参加实验的人反复学习这样一系列的无意义音节,直到能够按音节的排列顺序回忆出这一系列音节为止,记下完全记住所用的学习次数。然后有计划地让他们在某段时间后回忆学习过的一系列音节(每次回忆都使用不同的音节系列),看看他们还记住多少。但艾滨浩斯不是简单地统计还能回忆几个音节,而是采用一种更巧妙而又准确的方法来计算还记得多少,他让参加实验者重新学习不能完全回忆的无意义音节系列,直到能够再次完全回忆为止,记下重新学习的次数。将第一次学习的次数减去重新学习的次数再除以第一次学习的次数,最终结果就是还保留下来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如下:

R=N-n/N×100%

其中R——记住的百分比

N——第一次学习的次数

n——重新学习的次数

艾滨浩斯用这种方法对记忆做了系统的研究,得到不同时间间隔记忆所保持艾滨浩斯的百分比。

下表记录了他的一些研究结果。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例如,在学习20分钟之后遗忘就达到了41.8%,而在31天之后遗忘仅达到78.9%。根据这个研究,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还将实验的结果绘成曲线,这就是著名的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如下图所示)。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后来很多人重复了他的实验,所得结果和艾滨浩斯的结论大体相同。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个规律就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最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而且,艾滨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死记硬背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因此,艾滨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滨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它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及时复习。遗忘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加强记忆,并且以后还要再复习几次,但复习的时间间隔可以逐渐增加。比如学习的第一天后进行第一次复习,三天后再复习一次,下一次的复习则可安排在一周之后,以此类推。不管间隔时间多长,总之要在发生遗忘的时刻及时复习,克服遗忘。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是艾滨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遗忘曲线并不考虑接受试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

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自己的遗忘规律,在大量遗忘尚未出现时及时复习,就能收到巩固成绩的效果。

第4节解读人的需要和动机

家有娇妻,男人为什么还要偷腥

德雷克和朋友道森在酒吧里聊天。

德雷克说:“结婚这么多年了,我也想尝尝新鲜刺激的。”

道森说:“那就去吧,我在精神上支持你。”

德雷克说:“万一我老婆知道了怎么办?我老婆虽然美得像天使,脾气却是暴躁得很,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道森说:“知道了再说。”

没过多久,德雷克便和公司年轻的女会计经常性地出入于小旅馆。10天后,道森打来电话,向他诉说自己不幸的遭遇,原来道森也背着自己的妻子在外面有了情人,但前些天却被老婆发现了,老婆闹着要离婚,家里已经是鸡飞狗跳。

“喂,我说,你外面找的那个模样怎样?”相对于道森的苦处,德雷克对那个女人更感兴趣。

道森不屑地答道:“我挑的人怎么会差?不过有一点让我有些遗憾,她脖子上有个黑痣。”

“黑痣?”德雷克的心突然一阵紧缩,挺直腰板,表情严肃地问道,“是不是痣上还有两根毛?”

道森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

德雷克狠狠地说:“那是我老婆!”

这无疑是一个荒诞剧,两位想偷腥的朋友互相偷到了对方的头上。为什么故事中的男人家有貌美如花的娇妻,也无法阻挡其“偷腥”的“特殊嗜好”呢?

哈佛专家指出,男人的这一嗜好主要源自人的内心需求。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的那样,是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必须得到满足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在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求会变得强烈。而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让人们的行为产生更大的驱动力。这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人类的生活首先是生理的需要,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之后才有爱与归属的需要。相较于女性,男性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追求更高层次满足的欲望,比如工作得到表扬,希望新买的衣服受到大家欣赏。只是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强烈而已。男人容易出轨,或是说在内心渴望一种激情,期盼能有一段艳遇。

当然,不管心理学分析能对男人偷腥做出怎样的“合理性解释”,男人出轨终究不是什么具有道德和良知的行为。事实上,婚姻生活就像坐过山车,有高潮迭起,也有平缓低落,如何保持婚姻生活的新鲜度和默契感,使激情更长久,让生活更快乐,也是每个男人和女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哈佛心理学家建议,不管有什么重要事务——工作、前途、父母,都必须将配偶摆在首位,将时间和精力首先放在夫妻关系上,然后才顾及其他方面;夫妻间应从为对方做些体贴的小事情开始,不断培养和巩固爱恋之情,赋予已趋平淡的生活新的意义;夫妻应了解什么是婚姻生活中破坏性的交流沟通方式,必须避免为恶性争吵所困扰。要能识别导火点,不去有意触犯,也避免无意触犯。

五个玩牌的小孩为何心思各异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各种动机理论都认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多数行为的基础。

哈佛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欲求或需要引起的。

人的动机来源于需要,需要激发人的动机。

葛礼夏、阿尼雁、阿辽夏、索尼雅和厨娘的儿子安德烈,一面等他们回家,一面坐在饭厅里桌子四周玩“运气”——孩子们在赌钱。赌注是一个戈比。

他们玩得正起劲。就数葛礼夏脸上的神情顶兴奋——他打牌完全是为了钱。要是茶碟里没有戈比,那他早就睡了——担心赢不成的那份恐惧、嫉妒,他那剪短头发的脑袋里装满的种种金钱上的顾虑,不容他安安静静地坐着,安住他的心思。

他妹妹阿尼雁是一个8岁的姑娘——也怕别人会赢——钱不钱,她倒不放在心上。对她来说,赌赢了,是面子问题。

另一个妹妹索尼雅——她是为玩牌而玩牌——不管谁赢了,她总是笑,拍手。

阿辽夏——他既不贪心,也不好面子。只要人家不把他从桌子上赶走,不打发他上床睡觉,他就感激不尽了——他在那儿与其说是为了玩“运气”,还不如说是为了看人家起纠纷,这在打牌时是免不了的。要是有人打人,或者骂人,他就十分高兴。

第五个玩牌的人是厨娘的儿子安德烈——自己赢了也好,别人赢了也好,他都不关心,因为他全副精神注意着这种游戏的数字,注意着那不算复杂的原理,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不同的数字呢?它们怎么会算不错?

葛礼夏、阿尼雁、阿辽夏、索尼雅与安德烈每个人的需要不同,导致他们玩牌的动机不一样,所以不同的需要决定了不同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