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开启青少年智慧的n个哲理故事
19510300000014

第14章 修身·情感(7)

友谊是联结两颗同类心灵的纽带,友谊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不仅是值得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

相知相助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

他们俩曾经合伙做生意,一样地出资出力,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别人都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里穷。

管仲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办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职,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又出来替管仲说话:“这绝不是管仲没有才干,只是他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当兵参加战争而三次逃跑,人们讥笑地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啊!”

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却为齐国另一个公子纠效力。两位公子在回国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带。小白弯腰装死,骗过管仲,日夜驱车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称为齐桓公。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登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坚辞相国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远胜于己,力劝齐桓公不计前嫌,用管仲为相。齐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如鲍叔牙所言,管仲的才华逐渐施展出来,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启迪:

“友不贵多,得一人可胜百人;友不论久,得一日可喻千古。”要想获得一个朋友须有一个宽阔无私的胸怀。

成就朋友的一生战国时期,有两位好朋友,同受业于当时的名师鬼谷子的门下,他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说客苏秦和张仪。

苏秦出道较早,成功也来得顺利,而张仪初出道时较为普通,郁郁不得志,不知前途如何。

看到苏秦已成大事,便想投身门下,找到一条晋升的捷径。于是,他走到苏秦的门下,期望求取晋见的机会。一连几天,苏秦也没有来见他。之后,苏秦的属下安排他住下来。苏秦没有热情地款待昔日的同门,吃饭的时候,不但没有同坐,还安置他在最末的位子,吃着仆役们才吃的粗饭。苏秦还经常用话语去羞辱他,说:“以阁下的才干,怎么会潦倒到如此田地呢?我实在没有法子帮你,你还是靠自己的运气罢!祝你好运了。”

远道而来的张仪,满以为见到老朋友之后,一定会得到热情的招待和帮忙的,没想到反而招来无名的羞辱。于是,他愤怒地离开了苏秦的住处,希望凭着自己的才能,与苏秦一争高下。

当张仪走了以后,苏秦又暗中派人沿途用金钱接济他,支持他进行游说秦国的工作。苏秦的门人们很奇怪,纷纷问苏秦是怎么回事,苏秦说:“张仪的才干,在我之上,我怕他为了贪图一时的眼前小利,过分安于现状而丧失了斗志。所以,我侮辱了他一番,以便激起他的上进心。”

启迪:

威廉·布莱克有句名言,“鸟靠巢,蜘蛛靠网,人靠友谊。”对你的命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你的益友。

对得起朋友“妈妈,我可以去树林中采草莓吗?”一个夏天的早晨,苏萨问妈妈。

“可以,不过你必须带着罗弗一起去。”妈妈说。

苏萨高兴极了,妈妈做的早饭她只吃了两口就出发了。她不用担心自己会饿,因为妈妈把她的午饭装在一个铁盒子里给她带上了。

罗弗是她们家的狗,它已经跟随苏萨3年了。

到了树林,苏萨采草莓,罗弗不安宁地到处乱跑,一会儿追松鼠,一会儿又是追兔子,玩得可高兴了。但它总是与自己的小主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她发生什么意外。

中午的时候,苏萨饿了,因为她早饭吃得太少,所以把铁盒子里面的饭全部吃完了。

等到罗弗来的时候,盒子已经空了。自私的苏萨一点饭也没有给罗弗留下。

吃完饭后,苏萨又开始采草莓,很快她就把自己的筐子装满了,于是她决定要回家了。就在她要走出树林的时候,一条大蛇停在了她的前面,吓得她惊叫起来。这时,勇敢的罗弗跳到蛇身上,一口就把蛇的脖子咬断了。

它回到主人身边,用头蹭着主人的手,似乎在询问苏萨有没有受伤。苏萨搂着罗弗的脖子,哭着说:“亲爱的罗弗,我以前太自私了,对不起。”

罗弗才不会那么小心眼呢!它在草地上跳来跳去,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

这件事给了苏萨很大的教训,从此她变得不再自私,当别人需要自己帮助的时候,她总是热心地帮助别人,还和身边的每一个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

启迪:

“结交朋友的惟一方法是对得起朋友。”自私让你失去朋友,心胸开阔让你赢得朋友。

为友谊奉献一切这是发生在越南的一个故事。

几发迫击炮弹突然落在一个小村庄的一所由传教士创办的孤儿院里。传教士和两名儿童当场被炸死,还有几名儿童受伤,其中有一个小姑娘,大约八岁。

村里人立刻向附近的小镇要求紧急医护救援,这个小镇和美军有通讯联系。终于,美国海军的一名医生和护士带着救护用品赶到。经过查看,这个小姑娘的伤很严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她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输血迫在眉睫,但得有一个与她血型相同的献血者。经过迅速验血表明,两名美国人都不具有她的血型,但几名未受伤的孤儿却可以给她输血。

医生用掺和着英语的越南语,护士讲着仅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法语,加上临时编出来的大量手势,竭力想让他们幼小而惊恐的听众知道,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

他们询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一阵沉默作了回答。每个人都睁大了眼睛迷惑地望着他们。过了一会儿一只小手缓慢而颤抖地举了起来,但忽然又放下了,然后又一次举起来。

“噢,谢谢你。”护士用法语说,“你叫什么名字?”

“恒。”小男孩很快躺在草垫上。他的胳膊被酒精擦拭以后,一根针扎进他的血管。

输血过程中,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过了一会儿,他忽然抽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了脸。

“疼吗?恒?”医生问道。恒摇摇头,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问他是否针刺痛了他,他又摇了摇头。

医疗队觉得显然有点不对头。就在此刻,一名越南护士赶来援助。她看见小男孩痛苦的样子,用极快的越语向他询问,听完他的回答,护士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顷刻之后,他停止了哭泣,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那位越南护士。护士向他点点头,一种消除了顾虑与痛苦的释然表情立刻浮现在他的脸上。

越南护士轻声对两位美国人说:“他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他误会了你们的意思。他以为你们让他把所有的鲜血都给那个小姑娘,以便让她活下来。”

“但是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海军护士问。

这个越南护士转身问这个小男孩:“你为什么愿意这样做呢?”

小男孩只回答:“她是我的朋友。”

启迪:

为朋友而牺牲,为友谊而奉献一切,除了感动,留给我们的只有思考:我为我们的朋友做了什么?

一个半朋友从前有一个仗义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意义你自然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让自己的儿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做你的一个朋友。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抱拳相求把同样的话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儿子明白了:在你患难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称做你的半个朋友。

启迪:

你可以广交朋友,也不妨对朋友用心善待,但绝不可以苛求朋友给你同样的回报。善待朋友是一件纯粹的快乐的事,其意义也常在此。如果苛求回报,快乐就大打折扣,而且失望也同时隐伏。毕竟你待他人好和他人待你好是两码事,就像给予和被给予是两码事一样。

语言的伤害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他感激不尽。

有一天,母熊安排丰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翌日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款待得很好,但我惟一不满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虽怏怏不乐,但嘴上却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吧。”樵夫照它的话做了。

若干年后,樵夫又遇到母熊,问它头上的伤好了没有。母熊说:“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启迪:

有时一句侮辱性的语言完全可能把深厚的友谊葬送,学会呵护他人的心灵吧,否则你会失去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