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人们行动的一种动力。只要对某些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拼命地去理解、记忆、消化这些知识,并会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推广、运用,从而做到精益求精、推陈出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在学习某一知识之前,首先要建立对它的兴趣,以达到掌握的目的。
二、动机法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生理愿望,在动机的驱使下,人总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实现这一愿望而努力奋斗,克服重重阻碍,最终达到目的。动机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好的动机有利于人本身的发展,坏的动机就会使事情向着某一不利方向发展。如果你想走向成功,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动机,使得事物的发展出现良性循环,使你在良好的动机下去学习,从而成就一番事业,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
三、问题法问题导向学习法,是指学习者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小问题作为具体的目标,并围绕它们输入相应的知识,最终实现总的学习目标。这样,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始终是处在问题的引导下,是带着问题去求解的。
这一方法要求学习者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通过学习去求解,犹如给自己的思想装上一个钻头,促使思考,从而达到积极投入、主动参与的目的,明显提高学习效率。
四、设问法这种方法要求学习者对于正在学习的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推敲其立论的依据,让学习者在不断的分析中吸收知识,同样起到主动投入的良好的效果。
设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比较设问:从比较中发现差异,找到疑问。
②反向设问:从反面提出问题。
③推理设问:按照逻辑推理,看看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
④变式设问:改变起因、角度、条件等因素,看其结论有何不同。
⑤极端设问:把事情推向极端,看看会暴露出什么样的问题。
五、LOVE法这是流行于美国的一种学习方法,LOVE是英文中Listen(听)、Outline(写出纲要)、Verbalize(表述)、Evaluate(评价)四个词的词头缩写。该方法名字很好听,实行起来也不难,要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参加,具体做法如下:
听:一个人以合适的速度朗读,直到读完某一部分,由其他人认真地听和摘要地记。可以要求朗读的人加快或放慢速度,或重复某些内容,朗读者应尽量满足听者的要求。
写:朗读完后,听者要摘要写出内容的纲要,尽量做到条理化,并突出重点。
表述:听者以纲要为基础,向读者复述这些内容,要尽可能详细、准确、全面。
评价:读者根据材料评价,复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如果发现差错,及时予以纠正;当这一部分的内容完全掌握以后,再进行下一部分。
这时,可交换角色。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突出了学习上的相互帮助,并利用活泼的形式,激发起许多精神能量,直接面向重点和要点,有效地增强记忆效果。
六、理解法人都有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能力,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知识已理解,就会很容易地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否则,就需要花很大的额外工夫。如“井底之蛙”这一成语,我们可以想像一只健康的青蛙坐在一口深井里,眼睛直瞪瞪地望着井口发呆,而井口外面,则是白云、蓝天,井底则有青草、水、昆虫。虽然这只青蛙本身健康,不愁吃喝,然而它却呆呆地为自己见不到外面的大好风景而发愁。这样一理解,“井底之蛙”的含义就非常清晰了。
七、联系法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正如自然界的食物链:兔吃草,而兔又被鹰或狼吃,狼又被虎吃,而鹰和虎死后,其尸体又腐败变质,供草吸收其营养成分。在这几种动植物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食物链,它们就构成了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
如果草绝,则兔就会亡;反之,如果兔多,则草就会被大量食用,当草被食用过多时,兔就不免因缺少食物而亡。这充分说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知识,正是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的,因此,各种知识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缺乏了解和认识时,我们就可以根据与其有联系的事物来认识它。
八、对比法从猿类进化成人类以后,人类就在地球的各个地方生活,而这些地方的环境和人类生活习性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就导致了欧洲人与亚洲人身材、肤色、毛发等方面的不同。但在生理学上,均用“人”这个概念来记之。
在学习中,当两个概念或事物的含义相似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搞混淆,而在这个时候,运用对比法就能够搞清楚二者之间的明显区别。也就是说,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暂时不讲,我们只比较它们之间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某一事物的特征。
理解了这些特征,也就抓住了这一事物的本质,从而也就能掌握这一事物的有关知识。
九、复习法人的大脑对知识的识记是有一定规律的,教育学家们曾用遗忘曲线来做了一个形象的说明,指出如果在你遗忘之前去复习、巩固它,那它就能迅速恢复并牢固记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是非常有道理的。
十、效果检查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查是与教师对学习效果的检查(他检)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学习者本人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自己想取得和已取得的学习成果之间的差异所进行的分析与评价,以找出成败的经验和教训。
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查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检,可以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得到成功的鼓舞或失败的鞭策,把自己的学习行为导入一个更为有效的途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中国有句古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嘉诚就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在香港,李嘉诚也许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直至今日,年过70的李嘉诚依然健步如飞,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他;而他的手表,亦永远比别人调前了15分钟。李嘉诚能有今日成就,绝非偶然。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别无选择,只能将勤补拙。”
“将勤补拙”是李嘉诚的重要的人生准则,也是他成功的经验之一。
如今李嘉诚虽然已进入老年行列,但依然精神矍铄,每天都要到办公室中工作,从来不曾有半点懈怠。据李嘉诚身边的工作人员称,他对自己业务的每一项细节都非常熟悉,这和他几十年养成的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密切相关。
李嘉诚回忆过去时说:“年轻时我表面谦虚,其实内心很骄傲。为什么骄傲?因为当同事们去玩的时候,我在求学问,他们每天保持原状,而我自己的学问日渐增长,可以说这是自己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现在仅有的一点学问,都是在父亲去世后,在几年相对清闲的时间内学来的。因为当时公司的事情比较少。其他同事都爱聚在一起打麻将,而我则是捧着一本《辞海》、一本老师用的课本自修起来。
成才的决定性因素是勤奋,这可以说是科学家们的共同看法。
在人世间,财产和权力,以及其他一切东西,都可以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而获得,甚至可以通过极卑鄙的手段得到,但是,惟有才能——知识、经验、技能和智能,必须通过诚实和辛勤的劳动而获得。
因而,一切要成才的人,都必须面对一个重大而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准备艰苦奋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奋斗一生。在这个过程中,要随时珍惜时间,要随时同客观上的各种困难进行艰苦的斗争;同时,还要同自己本身的各种弱点,特别是懒惰进行艰苦的斗争。这就是说,要在两条战线上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不这样做,就不能成才。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学业如此,事业亦如此,成大事者必须勤于向学,因为勤能补拙。
古语云:“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意谓君子做学问贵在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如此就能谙于事理,谙于事理就能够取得成功。
魏晋时的学者皇甫谧,不求高官厚禄,毕生精思苦学,竟至废寝忘食,终于学业有成,著述繁富,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和医学专家。
皇甫谧的一生著述有《礼乐》、《圣真》诸论、《帝王世纪》、《玄晏春秋》、《年历》、《高士》、《列女》、《逸士》、《论寒食散方》、《针灸甲乙经》等。其中《针灸甲乙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成为后世学习针灸必读的经典,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
但一般人可能都不知道,皇甫谧在年轻时却是一个十足的小混混。他出生后就给叔父为子,从小游手好闲,不肯读书。有的人以为他可能是个呆傻人。
一天,皇甫谧得到了一些瓜果,就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孝敬他的叔母任氏。
任氏却不为他孝敬的瓜果高兴,看到他成天玩耍,无忧无虑的样子,不由得叹了口长气,说:“你拿这些瓜果给我,难道就是孝顺吗?《孝经》上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个不孝之子。’何况这些瓜果呢?你现在快二十岁了,却不曾看过什么书,不曾明了过什么道理,你将来能干些什么事呢?又有什么可安慰我的呢?”
皇甫谧没想到给叔母孝敬一些瓜果,会引发叔母如此伤心。但叔母的话深深地刺激了他原先麻木不仁的头脑。他从此发愤读书,勤学不倦,终于学业有成。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所有成功者的足迹都洒满了勤奋的汗水。无论多么聪明的人,倘若没有辛勤的耕耘,一切都是空谈。勤奋是学习求知的良好习惯,那些见异思迁、畏缩懈怠、不愿出力流汗的人,永远也品尝不到知识的甘甜。
想成名,又不想经过勤奋、经过艰苦奋斗,这对于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来说,仅仅是一个梦。
那些卓越的科学家,没有一个不强调勤奋在成才中的重大作用。
爱因斯坦说:“在天赋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达尔文强调自己没有过人的机智,他说:“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
马克思认为,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居里夫人说:“在捷径道路上得到的东西绝不会惊人。当你在经验和诀窍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会知道: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仅是汗水,更多的是心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郭沫若说:“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当是勤奋。”
钱三强说:“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
那些卓越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在科学上做出巨大贡献,无一不是他们长期勤奋、顽强奋斗的结果。
卓越的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法拉第,家境贫苦,没有进过什么高等学府,但是他以顽强的精神,勤奋自学,终建伟业。他有多项科学发现,其中重要的一项,他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克服了很多困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由于患猩红热病,到八岁半才上学念书。但是,他被老师斥为“糊涂虫”,仅仅三个月,就退学了。
后来,爱迪生顽强地自学,参加工作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和做实验。经过长期顽强地奋斗,他终于成才,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至今,在技术发明上,还没有人超过他。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一个教堂的楼上,利用自制的天文仪器,在艰苦的条件下,对宇宙进行观察达三十余年,终于写成《天体运行论》一书,提出了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日心说。
卓越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自幼喜欢采集生物标本,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写成《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自然选择和进化论学说。
我国著名数学家张广厚的天资并不特别好,在学校刚开始学习数学时成绩较差。为了赶上其他同学,他刻苦学习,终于取得了优异成绩。后来,他又是通过勤奋努力,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
中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童弟周、华罗庚、钱学森、茅以升、吴有训、钱伟长、钱三强等,他们哪一个不是勤奋好学,长期奋斗而获得成功的?
这些卓越科学家永远是我们成才过程中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