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19511800000021

第21章

一位苗家老人常常告诫初来的外乡人,要想在这样的建筑里行走自如,就必须牢记: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上面的障碍,看清楚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则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起身上的重负。原来这看似无心的建筑,是在时时提醒人们在生命的制高点要懂得低头,但又需在心内保持站立的姿势。

老人的告诫何尝不是对人生的形象比喻,苗家建筑好比生活,一路上充满了房檐和门槛,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到处都是磕磕绊绊,走在高低不同、起伏不定的道路上,除了时刻提防四周的危险,还要时刻提醒自己:腰须挺,头要低。

低头是为了不碰头跌跤,是为了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顺畅。正如种子长到饱满便是它的生命昂扬的时候,但种子再饱满,也知道自己的饱满源于大地,始终明白大地的营养无穷尽,自己永远脱离不了大地的供养,因此种子的根始终在地里,默默无闻,坚韧地成长,只因它也深刻地懂得高下之道。

就像有些人成功了,也不会忘记过去的磨难,更不会忘记生命中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因为他们明白这世上没有永久的成功,人生命中源源不断的营养永远来自根基,而根基在最低处。到达高处,须从低处起步,所以人若是懂得生命的高下之道,便会在人生路上进退有度,以达到平衡的支点。

精进:当一天和尚撞好一天钟

一个懂得事事都应该认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本分与职责,在生活和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热情,认真对待,才不会如竹篮打水,最终一无所得。认真是我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态度,一个懂得事事都应该认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他也许会是一个平凡的人,但绝对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人,他的生命将因为认真而变得丰满和充实。

认真就是尽职责,恪守本分。做自己该做的事,看似容易,实则很难做到。周而复始,千篇一律地做同一件事,难免感觉枯燥乏味。事情做久了,做多了,就容易麻木,进而失去精进的心,对事消极敷衍,应付了事。

一个小和尚在寺院中担任着撞钟之职。小和尚将撞钟的时间牢牢地记在心中,无论阴天下雨,还是狂风暴雪,他都坚持着自己的工作,钟声从未间断。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和尚开始厌倦了,他觉得每天撞两次钟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周而复始千篇一律的工作实在太过无聊。于是就渐渐地变得麻木,每次撞钟时,或者天马行空地任思想游离在外,或者什么也不想,就如机器一般。

一天,小和尚撞钟时,寺院的住持从旁边经过,他看到小和尚漫不经心的表情,便将他叫到了身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看来,你已经不能胜任撞钟这个工作了,你还是去后院砍柴挑水吧!”

小和尚既不解又委屈地说:“师父,撞钟还需要什么特别的能力吗?难道我撞出来的钟声不够响亮?还是曾经耽误过时间?”

住持说:“你很准时,撞的钟声也很响亮,但是你的钟声中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需要什么特殊的东西呢?”

“你没有理解撞钟的意义。钟声不仅仅是寺里作息的信号,更为重要的是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是无佛;如果不虔诚,怎能担当撞钟之职!扪心自问,你的心中有钟吗?”

小和尚低下了头,脸上露出了惭愧之色。

“暮鼓晨钟”是寺院里的规矩,但是规矩的存在并非只是一种古板的刻意为之,其中总是蕴涵着更多的深意。小和尚没有用心去体会自己的职责中更深层次的含义,以至于将撞钟当成了一份机械重复、不带任何感情的工作。所以,他这个“撞钟和尚”做得不合格。

现代人生活很忙碌,理应倍感充实,但很多人往往感觉不到生活的重心在哪里,内心常常觉得空虚无聊,忙碌的工作、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便成了暂时的麻醉剂,麻醉时间一过,空虚感又会袭来。

有些人虽然对工作充满激情,也足够认真,但也会常常抱怨:自己比别人做得多,得到的报酬却比别人少;自己的能力明明在某某之上,职位却偏偏比他低;费尽心力完成一个项目,却没有得到上司的表扬……诸如此类的抱怨常常令人心生沮丧,抱怨丛生。

那么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呢?

一、在尽本分的同时,对工作保持充沛的热情。要知道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二、怀着“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的心态去做事。工作不是给人或给自己痛苦,而是要有所成就和建设,要给人便利和帮助。

三、要有明确的目标,主动积极做每一项工作。

四、时刻精进,尽力将自己最美好、最优秀、最努力的一面展现出来。

兢兢业业地把事情完成,不一定要别人知道,也不一定要博得赞赏,也许当初的动机只是为了赚钱,但是赚到钱的同时,我们也为整个团体、整个社会作了一些贡献,这也就足够了。懂得做一样像一样的道理,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尽到自己的职责,就能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步步踏着,用双脚走路

理想勾画得再美,也不如做好眼前的一件小事。

昨天的付出是昨天的事,如果今天尚未付出,就不要期待收获。很多禅修者,秉承着这一道理,整日紧张地劳动,过着清苦的生活,平淡、辛勤而又虔诚。

“深泥田里好相聚,拽耙鞭牛真快活。”这是源自《田歌》中的一句诗,描写了江西真如禅寺中僧侣的农禅生活。从唐代以来,众多僧人继承了“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与众”的禅风,在每日的劳作中寻求充实与安宁。

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生活,而百丈禅师却改进制度,以农禅为生活,甚至被人批评为外道。

但百丈禅师并不理会这些批评,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亲执劳役,勤苦工作,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尤不肯假手他人。

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大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因为农禅生活,就是自耕自食的生活。弟子们不忍心让年迈的师父做这种粗重的工作,因此,大家恳请他不要随众劳动,但百丈禅师仍以坚决的口吻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劳作,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地问他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劳作,哪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劳作。

戒律是禅,劳动是禅,生活亦是禅。修行之道不可向虚空中求,每一日都是修行,每一日都不可懈怠。百丈禅师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会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求在劳动之中磨炼自己的心性,度化自身。

“不作不食”是一种简单而朴素的信仰,其目的在于锤炼自己的品性,充实自己的生活。当然,这种信仰绝非一日或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在时光的洪流中,唯有日日如此,步步踏实,才能寻求生命的超脱之境。据说从前有个和尚问著名的文益禅师:“您是如何修行的呢?”当时文益禅师的回答是:“步步踏着。”

“步步踏着”,这四个字平实淡然,却有着重大的意义。人走路时都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脚下踩得很实在,心无二念,才是修行之道。

一步一个脚印,做好今天的每一件事,明日才会有收获。好高骛远,总想着一步登天,是无法有所成就的。

空话、漂亮话谁都会说,重要的是行动、实干。一张地图,无论绘制得多么详细,比例尺多么精密,也不能让人在地面上移动哪怕是一寸;一部法典,无论写得如何公正,也绝对不能预防罪恶的发生;一本食谱,无论写入多少的山珍海味,也解决不了人们的饥饿问题,还不如几口粗茶淡饭实在。

理想勾画得再美,也不如做好眼前的一件小事。做好一件事,便是朝成功迈进了一步。从当下开始,抛却幻想,脚踏实地,一步步为理想而奋斗。

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做力所能及的事

做好小事,并非是微不足道的无用功,而是做大事的开端。

一天早上,一位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到一座寺院向彻悟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些砖头搬到后院去,我就给你饭吃!”

乞丐很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砖头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这么捉弄人呢?”说完他怒气冲冲地向寺外走去。

方丈什么话也没有说,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头,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得到,你为何不愿去做呢?”

乞丐便不再争辩,用他的一只手依方丈的话搬起砖头来。

他整整搬了一个上午,才把砖搬完。

最后,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凭自己的劳动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