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
19512100000017

第17章 主和(3)

擒贼先擒王去,金人把目光对准的是孙傅、秦桧这样实权人物,把他们摆平了,其他的人,也就自生自灭了。

看来官小、名气小也不是件坏事,关键时刻还能救命!

赵鼎躲过了靖康之难,就应了那句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高宗一上台,赵鼎就被重用了,他提的很多建议,都被高宗采纳。在他的有力辅佐下,南宋的由动荡逐渐走向稳定。

在南宋建立之初,赵鼎是功不可没的,所以,高宗也很器重他,有几次甚至是力排众议,破格提拔使用他,到后来干脆就任用他为宰相。

在对金的政策上,赵鼎是主张积极御敌的,并且向高宗举荐了韩世忠、岳飞等抗金将领,使他们受到重用,在抗金战斗中取得多次胜利。

可以说,在国家动荡、局势混乱,皇帝的龙椅不稳固的时候,高宗是很信任赵鼎的,对他也很依赖。

等到了局势缓和,宋金之间以议和取代战争的时候,赵鼎在对金议和问题上又是持怎样态度?

赵鼎是主张议和的,但是他认为,议和条件不能太苛刻,金使王伦每次出使金国,赵鼎都要亲自叮嘱他,在礼数上,可以执行君臣之礼,这在钦宗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现在没什么好谈的。在划界问题上,应以黄河为界。只要金人同意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议和,不同意的话,就算了。要是真动起手来,金人未必能占到便宜。

他主张的是有限议和。

所以,当金使来宋谈议和,朝廷舆论反响强烈的时候,赵鼎给高宗出了注意,让他以迎回先帝的灵柩和皇太后为名谈议和,用孝顺来堵住反对议和人的嘴。

赵鼎的这一招,高,绝对是高!

高宗也很认同。

要是秦桧此事还是枢密使,在赵鼎手下混,或许在议和问题上,秦桧对赵鼎的主张没什么异议。

可现在不同了,高宗把秦桧提到了宰相的位置,与赵鼎平行了。

两个宰相不可能一条心,为了在皇帝面前争宠,肯定要比拼政治主张。

怎么个拼法?不能是赵鼎主张议和,秦桧就主张北伐,这不符合秦桧的性格,秦桧是唯高宗是瞻的。

高宗喜欢议和,秦桧也不能反对。

和赵鼎一样,秦桧也主张议和,但他的议和条件要比赵鼎的宽松。

你议和,我比你议和更议和!

只要能签订和平协议,只要金人不灭南宋,只要皇帝满意,什么条件都可以谈,没什么严格的限定。

高宗是什么态度呢?

在金人的威逼利诱下,求和心切的高宗,更倾向于秦桧的主张。

赵鼎就没了用武之地!

郁闷了,憋屈了,心难受了!想我赵鼎两次为相,提出的主张不少,还少有被皇帝弃用的情况,今天让你秦桧给顶了!

因为政见不同,两个人矛盾也不断升级,在朝堂上经常发生争吵。

主张不被皇帝认可,咱就及时调整策略,该走群众路线,与舆论呼应,反对议和!

赵鼎着手转型了!

为了让秦桧难堪,赵鼎经常当着满朝官员的面,痛斥议和,攻击秦桧。

秦桧这个人有特点,从来不与别人争论,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的情形,在秦桧这里不会发生。

任你怎么说,我就是沉默。

沉默是金啊!

不反驳,不等于吃哑巴亏,咱心里有数,都给你记着呢?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就琢磨琢磨你,不管你是谁,一旦有把柄落在我手里,嘿嘿,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做人可不能太厚道!

赵鼎挑衅秦桧,秦桧算计赵鼎。

一明一暗,斗了起来。

要说这人到倒霉的时候,怕什么事就出什么事。

这不,户部侍郎向子湮向高宗奏事,也不知道事情比较复杂,还是向子湮这个人说话磨叽,总之说了大半天也没说完,眼看都到了退朝的时间了,其他有事要奏的人急得受不了了。中书舍人潘良贵性子急、脾气暴,一看向子湮没完没了的啰嗦,火就上来了。

别冲动,控制,控制,冲动是魔鬼啊!

潘良贵到底是没有控制住,当着徽宗和大臣们的面,发作了,叱退了向子湮。

向子湮倒没说什么,可高宗不答应了!

你潘良贵眼里还没有我这个皇帝?当着我的面公开喝叱大臣?还有没有王法了?

这是欺君之罪,你知道不?还反了你了?

给我治他的罪!

高宗这个气啊,以前政局不稳,作皇帝的处处忍让,没想到把这些大臣惯出脾气来了,越来越不他这个皇帝放眼里。

这样下去,大宋的江山还能姓赵了吗?

非要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不可!

这潘良贵虽然脾气暴点,但人缘极好,在朝廷里有不少铁哥们。

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

看到皇帝要治潘良贵的罪,他的哥们常同觉得不能坐视不管。

那多不讲义气啊!

于是乎,常同站出来为潘良贵辩解。

高宗一看,这还了得,我是皇帝还是你是皇帝啊,我说话还不好使吗?我堂堂一个大宋皇帝,连个臣子的罪的都治不了吗?好,好,你替他辩解,我也治你的罪!看谁敢再替他辩护!

在这个节骨眼上,就是认为高宗的决定不妥,也不应该再争辩了,毕竟高宗是九五之尊,一国之君,金口玉牙,说啥是啥!

聪明的人不会选在这个时候给自己找麻烦了!

赵鼎却不管这个,他上奏道:“子湮虽然奏事啰嗦了点,但没有罪,常同和潘良贵尽管出口不逊,但也不应该被贬逐。”

这话能让高宗改变决定吗?如果赵鼎一句话,就改变了高宗的决定,那高宗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呢?

即使高宗犯了天大的错误,但在这个时候,作为一言九鼎的皇帝,他必须将自己的错误进行到底!

皇帝就是皇帝!

按理说,高宗把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了,大家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抓紧按皇帝指示,起草诏书,下达贬逐常同、潘良贵的行状!

又一个不知死的家伙出场了,就是给事中张致远,他认为高宗的决定不对,不能因为一个向子湮而贬逐了两个人才,为了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他拒不起草诏书。

高宗这次爆发了,怒不可视,这不是偶然,而是长期忍让后的必然。

可以说,高宗早就对朝堂上一些大臣的所作所为不满了,他们这些人,经常不把皇帝的话当回事,有令不行,甚至公开和皇帝唱反调,拉帮结伙,制造舆论,来威逼皇帝采用他的主张。

在局势不稳,朝廷需要人的时候,高宗可以忍,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放任自流,但现在不同了,议和已经指日可待了,外患解决了,该到了着力解决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了,整顿朝纲,严肃法纪,维护皇权!

常言道: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艮啾啾。

高宗怒视着赵鼎说:“我就知道致远一定会缴驳。”

赵鼎不明白,你怎么知道他就一定要替潘良贵说话呢,就问高宗:“这是为什么呢?”

高宗怎么说呢?高宗说:“很简单,因为他跟这些人交情好啊!”

这话说得很明白,你们这些人别以为我是傻子,在皇宫里是个睁眼瞎,什么也看不到,其实,你们的那些小动作,我都知道,谁和谁怎么样,我了如指掌,在我面前耍花样,你们还嫩了点!

因为这件事,高宗对赵鼎很不满意,觉得你作为我的宰相,你应该对我负责,潘良贵这样的人在朝堂上公开捣乱,目无法纪,我作为皇帝,怎么处理他都不过分,在这个时候,你不主动站到我这边,替我维护局面,树立威信,反倒是站到潘良贵的一边,跟我对着干,这怎能不让我失望?

赵鼎确实有才干、有能力,但就是不能始终如一的站在皇帝一边,不会看脸色行事,不懂得维护皇帝的权威和利益。

这一点与秦桧没法比!

赵鼎的小辫子终于露出来,看我怎么抓——住——它!

秦桧心里面笑个不停。

高宗的火也发了,人也贬了,自己也累了!

退朝喽!

众人皆退,唯我留下。

皇帝给的特权,不用白不用!

秦桧留下了,看到气喘吁吁的高宗,他心里得意了,看来这个朝堂上,也就我秦桧,死心塌地跟着你混啊!

秦桧先把议和的进展情况向高宗汇报了一遍,高宗一听议和,心情顿时舒畅了不少,又反复嘱咐秦桧,一定要尽快促成议和,自己做梦都想见皇太后一面。

看见高宗心情好转了,秦桧就开始发表自己对今天潘良贵一事的看法,认为潘良贵在朝堂之上,公然蔑视皇权,实则罪不可赦,皇帝对他贬逐已经算开恩了。宰相赵鼎帮潘良臣等人辩解,则是袒护行为,只是看重个人情义,没有顾及皇帝的情面,很是不妥,作为一朝宰相,不忠心于皇帝,而是为欺君之人撑腰,愧对皇帝的信任。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看来我没看错,关键时候,还是秦桧忠心耿耿啊!高宗感慨万分。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啊!

秦桧这一箭射中了赵鼎的要害,不死也伤了!

赵鼎也在官场上混这么多年了,防人之心还是有的!

秦桧留在后面,单独向皇帝奏事,赵鼎觉得很是蹊跷,他能不能趁机背地里捅我刀子啊?

秦这桧个人不把握!

他也没走远,就在宫门外面来回溜达,心想,我堵你个正着,看你说什么?

等秦桧奏完了事,兴冲冲的从皇宫里出来,赵鼎迎头截住了他,问道:“皇帝都说什么了?”

皇帝说什么能告诉你吗?太小瞧我的智商了吧?或者是来试探试探我?

秦桧微微一笑,对赵鼎说:“皇帝没说什么,就是担心宰相您不高兴而已!”

这皇帝做什么事还用担心臣子的感受吗?让皇帝都深感担心的臣子,说明和皇帝之间有了问题!

皇帝已经不放心这个人了!

赵鼎不傻,他知道了秦桧这是话里有话啊!

看来这宰相干不长了,不如辞职算了!赵鼎有些犹豫。

正当赵鼎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坚定了他辞职的决心!

什么事情呢?就是皇子的地位之争。

要说这事还挺复杂,咱们得重头说起。

前面说了,高宗亲生儿子夭折了,自己又因为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

国不可无后!在范宗尹、李回等人强烈建议下,高宗决定从太祖后代里面选了两个伯字辈的孩子作为自己的养子,从中选择将来的接班人!

那就选吧,专门成立个选子领导小组,由高宗兼任组长,宰相范宗尹任副组长,成员由各部首脑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范宗尹兼任。

皇帝有了明确指示,领导机构也成立了,选拔工作就开展了。

选来选去,最后敲定两个孩子,分别叫赵伯琮、赵伯玖,这是原名了,做了高宗的养子,名字就得改改了,除旧布新,换个名字换个环境,等于换个命运了!高宗就把赵伯琮改名叫赵瑗,赵伯玖改名叫赵璩。

在这个两个人选中,高宗更倾向于赵瑗继承皇位,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赵瑗的母亲张氏在怀孕前,曾做过一起奇异的梦,梦见一个人抱一只羊送给他,说:“以此为识。”这个梦做完没多久,张氏就怀孕了,等到了赵瑗出生的时候,就更神奇了,红光满室,如日中天。

从经验上来讲,这是个好兆头,只有天子降生的时候,才能有此吉象。

而高宗的老婆昭慈皇后也曾做过这样一个奇异的梦,两个梦不谋而合,让高宗有很大的感悟。

这是上天的安排啊,让我把皇位交还给太祖的后人!

在梦的作用下,高宗最终决定在太祖后人中选择接班人。

还是梦厉害!

人选定了,就得考虑培养教育问题,怎么个教育模式呢?

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就把这个差事交给了宰相赵鼎,让他负责抓好这项工作。

赵鼎在一番研究之后,建议高宗在宫廷里面建立书院教育皇子,也就是资善堂,专门给皇子读书的地方。

高宗对接班人培养问题也高度重视,立即二话没说就采纳赵鼎的建议。

与此同时,高宗还把赵瑗授为保庆军节度使,封为建国公。

待遇非常的高!

也不巧,这资善堂建成没多久。到了绍兴六年(1136年),赵鼎就罢相了。

赵鼎一下来,那些对他不满的人,就开始用资善堂这件事来攻击他。

大宋的官场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一旦有人被罢官,肯定有人来个落井下石,谏官也好,其他官员也罢,明枪暗箭一齐发,大有痛打落水狗的快感!

真是变态啊!

可是让不少人大跌眼镜的是,赵鼎这官没罢多久,到了绍兴七年(1137年)九月,又被任命宰相。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得太快!

绍兴八年(1138年),高宗为了表示自己对两个皇子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得很平,让朝廷的大臣们别误以为皇帝已经选定赵瑗为皇位接班人。为了防止大臣们拉关系,套近乎,玩一些旁门左道,建立太子党。高宗就准备让赵璩也任节度使,并封为吴国公,和赵瑗的地位一样。

来个障眼法!

大臣们在一起研究皇上的这个想法的时候,枢密副使王庶很是愤愤不平,干什么都讲个先来后到啊,这后封的怎么和先封一个待遇呢?大声说:“后封的与先封的地位相同,这不行!”

此言一出,立即招来不少大臣附和,都认为高宗这么做不合常理。

又乱套了!

作为宰相的赵鼎,见到这种情况,就征求秦桧的意见,秦桧是怎样的人啊,越是在这种争论激烈的时候,他越是保持沉默,心里面早就有谱了,只不过不表露出来,让别人琢磨不透。

深藏不露啊!

秦桧自己不发表看法,反过来却问赵鼎怎么办。

赵鼎就说了:“自从丙辰罢相以来,议论的人专门以这件事做借口,现在应该避嫌。”意思就是说,我已经因为这件事受到了不少的非议,现在为避免嫌疑,还是听皇帝的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