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
19512100000023

第23章 风波(2)

这事还交给秦桧来办,秦桧办事,我放一百个心!高宗感到自从有了秦桧以后,自己凡是想干的,秦桧都给干了,不用自己张口,那边全弄好了。

这得罪人的事都让秦桧给包了,我不能让他白替我挨骂,加官进爵那是必须的!

有了高宗的示意,秦桧就着手研究上收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

怎么个收法?不能简单的下一道圣旨就收了,得给他们安排转业,弃武从文,要比现在级别要高,待遇要好,权力要小。

秦桧先跟自己执政团队商量一下,开个宰相办公会,集思广益。

给事中范同是秦桧的得力干将,他给秦桧出了主意,让皇帝封韩世忠、张俊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把这三员大将从军队上调到朝廷,职务由军队统帅变成枢密院领导,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干活,遇到什么事没有决策权,只能上奏皇帝,由皇帝决策,他们负责执行。

那种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主意好,我赞成!秦桧眉开眼笑,计上心来。

按照范同的建议,秦桧单独朝见高宗,把收兵权的事情跟高宗汇报了。

秦桧提出的建议,就是好,同意!

于是,高宗就按照秦桧的计策,把韩世忠、张俊、岳飞召到临安,分别任命韩世忠、张俊枢密使,任命岳飞为枢密副使。

表面看,官是升了,实际上呢,权力没了,只有奉旨行事,代表皇帝巡视边防的事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皇帝给他们三人升了官,但并没有明确说,你们三个把兵权给我交上来!

古人讲究谦虚,就是皇帝,想做什么事情,也不一定直白的表露出来,之乎者也的有点那么意思就行,全靠个人参透领悟。

参透领悟能力强,如秦桧这样的,皇帝想什么都能参透领悟出来,不管个人能力怎样,升官发达那是没问题的。

反过来,参透领悟能力差,即使再有能力,领会不到皇帝真是用意,反倒往往弄巧成拙,砸了自己的前程。

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都不是傻子,能混到今天这地步,悟性肯定差不了。他们能明白高宗的意思。

关键就是自己愿意不愿意的问题了!

张俊最能迎合高宗,这边任命书一下,那边就主动把兵权交了。

韩世忠、岳飞一看,好你个张俊,你倒会卖乖,这么快就把兵权交了,甭管自己愿意不愿意,先跟着交上去再说,千万别不能那些台谏官们抓住话柄。

否则,那是跳进黄河也说不清啊!

三下五除二,这兵权就都收了上来。

秦桧居功至伟!

31、岳飞与高宗

好了,前面说了一大堆国事,烦了也腻了,余下的时间让我们把镜头对准两个人,哪两个人?岳飞与高宗。

高宗尽收兵权,历史发展到这个关口,有必要梳理一下岳飞与高宗的关系,通过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来揣摩岳飞最后的命运走向。

早在高宗即位之初,岳飞还只是宗泽手下的一个秉义郎。

秉义郎?官有多大?宋代武官有五十三个阶,和今天的级别制一样,越往上官越大。这个秉义郎是第四十六阶,已经算是芝麻官了。

穷人家的孩子干事业,都要经历这个阶段!

虽只是个小小的秉义郎,但岳飞却心系天下,处处为江山社稷着想。当他知道高宗即位之后,不顾身份低微,立即给高宗上书,洋洋数千言,字字报国心,他说:“今天陛下您已经登上了皇位,江山社稷又有了君主,已经挫败敌人的阴谋,加之现在各地的勤王之师日益汇集,我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大,而敌人向来以为我军软弱,我们应该乘敌人懈怠之时出兵攻击他。黄潜善、汪伯彦之流不能秉承陛下旨意,图谋恢复故土,只是一味诱导陛下南逃,辜负了中原父老的厚望。我希望陛下趁敌人懈怠,未扎稳脚跟之时,率领大军渡江北上,这样将士振奋,士气高涨,中原失地可一举恢复。”

这话说得好,说出了当时爱国将士的心声。

问题是这样的奏章能不能交到高宗的手里,按照当时的奏事制度,像岳飞这样的小官根本就没有资格给皇帝直接上书,如果违规给皇帝上了书,那是要被问责的,不管国家危难不危难,规矩还是要的。

这书送上去了,还没到高宗手,就被黄潜善、汪伯彦给枪毙了。毙了不要紧,可恶的是还追究了岳飞的责任,以官小不能越职言事为由,不但把他的官撤了,还开除了军籍。

爱国也有错?亡国就亡在制度上了,堵塞了言路,基层的声音听不到,只任由一帮贪生怕死的文臣们胡言乱语。

时代的悲哀,制度的弊端,谁又能改变?

认了吧,岳飞!

作为一名武将,岳飞职责就是带兵打仗,保家卫国,他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的原因,就是打破传统军事套路,灵活机动,神出鬼没,不按套路出牌,往往出乎敌人预料,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在军事指挥上如此,在处理政事上,岳飞也不可能循规蹈矩,不可能按照文臣们设计的繁文缛节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的骨子里就有一种不拘小节、心直口快、行侠仗义的气质,这是他的成就英雄事业的根本,也是他人生悲剧的溯源。

人,最困难就是超越自己。

岳飞办不到,其他人也办不到。

被开除了军籍,岳飞报国之心仍未泯灭,他又投靠了河北招讨使张所,受到张所的器重,任命为武经郎。张所让岳飞跟随王彦作战,因与王彦不和,岳飞就投靠到宗泽手下,受到宗泽的赏识,委以重任,后来宗泽在忧愤中死去,杜充接了官,岳飞就在杜充手下当差。

由于当时大宋危机四伏,内忧外患不断加剧,宋军各路军马战绩不佳,岳飞是少有的能打胜仗的将领之一,名扬天下的速度很快。

老百姓就认这个理,谁能打胜仗,谁就是英雄,再拔点高说,就是神仙,受命于天,来拯救人间这些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

因为岳飞军纪严明、战无不胜,深受老百姓爱戴,称他的军队为“岳家军”,称岳飞为岳爷爷。

这些情况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高宗耳里,高宗又喜又忧,喜的是有这样一员大将,自己的皇位可以做安稳了,忧的是如此有威望的武将一旦手握重兵,起了异心,该如何是好?

赢得他的忠心是重要的!

建炎元年(1127年)秋,金军南侵,一路把高宗追到海上,后来因为气候等原因,金军北撤,岳飞在牛头上设伏,大败金军,金兀术与岳飞第一次交手,就被打的狼狈而逃!

知道岳爷爷的厉害了吧!

岳飞乘势收复健康。

此时岳飞因战功卓著,被朝廷任命为淮南宣抚司统制,有了直接给皇帝上书的权利,在收复健康之后,岳飞上书给高宗:“健康是要害之地,应派重兵把手,还要增加兵力戍守淮河,以保卫江南心腹之地。”

高宗被金军追得心惊胆颤,正愁没有大将保卫自己,一听到岳飞大败金军,收复健康的消息,他怎么不高兴,见到岳飞奏章,连忙啧啧称赞,大笔一挥:同意!

岳飞真乃国家栋梁!我喜欢!

高宗未见岳飞其人,却早已久闻其名。

有机会,一定要见见这个岳飞,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高宗有了召见的想法。

可是局势不稳,战事不断,岳飞忙于四处征战,无法朝见高宗。

绍兴三年(1133年)的春天,高宗召岳飞到临安,但由于叛乱初平,江西宣谕刘大中担心岳飞一走,叛乱又起,就上奏高宗,请求暂缓召见岳飞,这事就没有成。

后来,虔州被叛军占领,高宗命令岳飞前去平定。岳飞到达后,擒获了叛军首领彭友,摄于岳飞的军威,彭友的部众全部投降,岳飞很快占领了虔州。

高宗对虔州很痛恨虔州这个地方,因为隆佑皇太后曾到这里遭到叛军的骚扰,老太太受到了惊吓,大病了一场。

高宗是个孝子,隆佑皇太后虽不是自己的亲娘,但现在亲娘在金人那里,鞭长莫及,只能把全部孝心都给了隆佑太后。

虔州没有好人,给我全杀了!高宗给岳飞下达了屠城令。

解一解心痛之恨,顺便试探一下岳飞是不是对自己惟命是从,忠心耿耿?

结果呢?让他失望,岳飞上书要求赦免全称百姓。

高宗决定的事情能轻易改变吗?皇帝是金口玉牙,说啥是啥,轻易改变决定,威信何在?怎叫天下人信服?

高宗拒绝了岳飞的请求。

岳飞很执着,继续上书,不达目的不罢休!

平定叛乱还要仰仗岳飞这样的将领,切不可把他们得罪了,惹恼了他们,旗帜一换,反了怎么办?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皇帝在特殊时期,也要学会对下属委曲求全、能忍能忍,安抚住人心是最重要的。

不要因小失大啊。高宗不傻,他明白这个理。

这事最后以高宗的让步结束。

岳飞这个人不好掌控!高宗对岳飞有了初步的看法。

绍兴三年(1133年)秋,为了拉拢住岳飞,高宗迫不及待的召见了岳飞,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锦旗赐送给岳飞,这是何等的荣誉啊!

高宗意在向岳飞表明,你的战绩,我是看得到的,予以肯定的,希望你能够忠心于我,为我效力。

除了赐锦旗,升官也是必须的,奖励不能是口头的,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高宗任命岳飞为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没过多久,又任命为神武后军都统制,管辖的军队多了,牛皋、李山等部队都归他统帅。

有了高宗的赏识与重用,岳飞打起仗来更加勇猛,连克强敌。

咱一介武夫,受此隆恩,没啥报答的,只能拼命杀敌,平息叛乱,收复失地,报销国家。

只要自己打胜仗,就是对高宗最好的报答。岳飞是这么想的。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大破伪齐与金的联军,一举收复邓州,高宗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我早就听说过岳飞的军纪严明,没想到他也像这样善于攻城破敌。”

高宗对岳飞的认识又近了一层,以前也知道岳飞能打仗,取得了不少胜绩,但听到最多的还是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很受老百姓拥戴。现在岳飞打败了伪齐和金的联军,收复邓州,高宗更加意识到岳飞这样的将领不可多得,必须牢牢的把他抓在手上。

同年,金兀术、刘豫联合进攻庐州,形势危机,高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岳飞,亲自给他写信,命令岳飞前去支援,岳飞大军一到,金军就闻风而逃。

岳飞的金字招牌就是好使!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再次入朝觐见高宗,由于一年来,岳飞战绩突出,为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高宗封岳飞的母亲为国夫人。任命岳飞为镇宁、崇信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进封武昌郡开国侯;又任命他为荆湖南北、襄阳路制置使,神武后军都统制。

高宗一口气授予岳飞这么多官衔,难道仅仅是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吗?不,还有更深一层的目的,就是让他镇压以杨么为首的农民起义军。

无功不受绿,反过来说,先受禄后立功也未尝不可!

杨么这个人物不简单,既年轻又有能力,率领起义军以洞庭湖为依托,建水寨,造战船,立政权,跟南宋对着干。

大宋的皇帝都有个特点,就是对外敌可以委曲求全,对内部起义军则丝毫不客气,不是发兵围剿,就是设计招安,然后逐步铲除。

宋江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杨么很难对付,宋军围剿了几年,都以失败告终。高宗很头疼,想来想去就想到了岳飞,都说岳飞战无不胜,何不派他去一显身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对岳飞也不能例外,必须不惜血本给他加官晋爵,才能激发他为皇帝尽忠的斗志。

不管岳飞怎么想,高宗信奉这一条。

现在我们说杨么是农民起义军,是代表广大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阶层,但作为效忠国家的臣子岳飞来说,杨么就是贼寇,就是敌人,就是清剿的对象。

在清剿杨么这一问题上,岳飞采取了军事包围、政治引诱的办法,一方面让起义地区断粮断物,经济困难,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威望,先后招降了黄佐、杨钦等人,使杨么内部发生分裂,实力大减。岳飞抓住有利时机,在八日内就打败了杨么,杨么兵败被杀了,他的部众也被岳飞收编到自己的帐下。

拿下了杨么,岳飞在高宗心中的位置又高了一截。

这个岳飞不得了啊!有了他何愁江山不稳!

岳飞越是战功卓著,高宗越是要把他紧紧的攥在手里,一刻不敢松懈。

正当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岳飞却想来个急流勇退,他以眼睛有病为名,请求辞去所任职务。

在这个时候,撂挑子不干?这不是高宗所希望看到的,他也不会答应。

是不是岳飞嫌官小啊,闹情绪,以眼睛有病为借口,向朝廷要待遇啊!没问题,给他升官,任命岳飞为检校少保,进封爵位为公,晋到一品大员行列。

岳飞班师鄂州后,立即被任命为荆湖南北、襄阳路招讨使。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入朝觐见高宗,提出建议:“襄阳自收复以来,没有设置监司机构,因为无法对所属州县实行有效管理。”

岳飞作为一名武将,职责是带兵打仗,至于行政机构设置这类的政事,不在岳飞管辖范围,他大可不必为此操心,即使操心了,也不应该向皇帝上书,这是坏了规矩的,大宋章法是武将不得干政。

岳飞心直口快,想到哪就说到哪,他觉得只要是为了国家好,不是谋个人私利,见到分外之事,也应该管一管。

这时候岳飞正是高宗眼里的红人,他无论说什么,高宗表面上都欣然接受,内心里肯定犯嘀咕,这个岳飞管得也忒宽了点。

二话没说,高宗接受了岳飞建议,任命李若虚为京西南路提举兼转运、提刑,又下令湖北、襄阳府路自知州、通判以下的官员,视其贤能与否,允许岳飞罢免或提升。

到了这一步,岳飞已经从单纯的军事将领跃升到执掌一方军政事务的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