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功与否,尤其是成就开放式人生,与视野开拓息息相关。视角越大,看见的成功就越大,获得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大。正因为视野决定人生高度,所以才有了登高望远的名言,也才有了坐井观天的警句。
1941年,美国洛杉矶。
深夜,在一间宽敞的摄影棚内,一群人正在忙着拍摄一部电影。
“停!”刚开拍几分钟,年轻的导演就大喊起来,一边做动作一边对着摄影师大声说:“我要的是一个大仰角,大仰角,明白吗?”
又是大仰角!这个镜头已经反复拍摄十几次了,演员、录音师……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已筋疲力尽。可是这位年轻的导演就是不满意,一次次地大声喊:“停!”一遍遍地对着摄影师大叫“大仰角”!
此时,已是扛着摄影机趴在地板上的摄影师再也无法忍受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站起来大声吼道:“我趴得已经够低了,你难道不明白吗?”
周围的工作人员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有些幸灾乐祸地看着他们。年轻的导演镇定地盯着摄影师,一句话也没有说。突然,他转身走到道具旁,捡起一把斧子,向摄影师快步走了过去。
人们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导演会作出怎样的蠢事。就在人们目瞪口呆的时候,年轻的导演抡起斧子,朝着摄影师刚才趴过的木地板用力地砍去,一下、两下、三下……把地板砸出一个窟窿。
导演让摄影师蹲到洞中,平静地对他说:“这就是我要的角度。”就这样,摄影师蹲在地板洞中,无限压低镜头,拍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仰角,一个从未有人拍出的镜头。
这位年轻的导演名叫奥逊·威尔斯。这部电影名叫《公民凯恩》。电影因大仰拍、大景深、阴影逆光等摄影创新技术及新颖的叙事方式,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至今仍是美国电影学院必备的教学影片。
拍电影是这样,对待人生更是如此。如果你的视角很低、很小,你怎么能看到渡过困境后的希望和快乐呢?人生的格局也许难以改变,但怎么看由你自己决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视角看风景,风景便会有不一样的风采;换个视角看人生,人生也会有不同的发现。
著名主持人杨澜离开央视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班上很多同学来自国际家庭,比如爷爷是西班牙人,奶奶是匈牙利人,爸爸从阿根廷来,妈妈在纽约上班,这种独特的经历让杨澜意识到自己文化传统所带来的盲点:“我发现世界上原本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思维方法,同样的事物有来自不同角度的各式各样的看法。从此,我不再那么自以为是,不再以为自己以前一贯接受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了。”
改变你生命的视角,你就能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人生,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一个人的视角若只局限在眼前,就容易变得短视,就常会为小事纠结。可是一旦放宽视野,惊叹于世界之大时,我们就会感到,那些曾被自己看重的东西,其实是那样的微乎其微。每个人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心的格局很宽很大。
开阔视野,重要的是怎样看待周围的世界和认识自己,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生活中烦心的事有很多,有的越想忘掉越不容易忘掉,那就坦然接受它好了,放大视野看烦恼,反而可以变得超脱。
心的体积很小很小,但世界很大很大。事实上,世界的容积是有限的,而心的格局是无垠广阔的。
在“专业”的一亩三分地上,建不起高楼大厦
在生活的棋盘上,我们可能是车,可能是马,可能是炮,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小卒。是什么不重要,只要我们“博学”,就具有强大的杀伤力。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提出这样一种看法:最有价值的人才往往是T型结构的。T型结构,最简单地说就是“通才+专长”。如果你智商很高,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知识面很宽,同时又有管理方面的才能,可以说你是一个通才。但你最好还要有一个专长,比如擅长编写电脑程序、熟悉印刷行业的各种问题、精通会计、法律专家、擅长广告策划、精于证券投资等。如果你是一个专家,就会大大提升你的价值。在几十年前,只要你聪明就容易成功,但现在不一样了。过去,福特可以一个人制造出一辆汽车,爱迪生可以一个人发明无数电器。但如今,恐怕没有人能单枪匹马制造波音飞机或者编写视窗软件。每一个人从事的都是专业领域的一个具体工作。比如你研究的是发动机里的一个小部件,他研究的是飞机的电路控制系统等。所以,如果不能成为专家,你就很难跻身于最出色的人之列。简单地说,现在大部分高薪的工作都是提供给专业人士的。
但是过长时期钻研于一个狭窄的领域而缺乏对相关学科的了解,容易使人视野狭窄。各种专业的人,除了需要有共同的知识外,还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辅助知识,多样化会使人思路开阔,且容易产生新观点。
古今中外各类人才无不是具有优良专业素质的人,而他们都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与他们的博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他集八百种古代医药典籍之大成,加上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写成的医药巨典。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产生,也受到了《本草纲目》的启发。泰勒斯是古代西方第一个哲学家,也是古代西方第一个科学家,他在天文、数学、气象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毕达戈拉斯不仅是哲学家,还是数学家和音乐家。著名的艺术大师达·芬奇也是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了画好人物研究解剖学,为了研究明暗问题研究了光学,为了表达事物的运动形态研究了力学,为了画好花草树木研究了植物学,为了调好画面的颜色研究了化学,为了求得正确的绘画比例研究了数学等。
在过分狭窄的地基上是建不起高楼的。许多人在专业上成功,往往得力于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爱好。梅兰芳借养花提高自己的色彩学修养,并用于改革京剧服装色彩,借养鸽、放鸽锻炼自己的眼力。他从龙门石窟千姿百态的神像雕塑中吸取艺术营养,他看到一尊观音,右臂自然下垂,掂着净瓶,左臂上弯,将长长的拂尘轻搭在秀美的右肩上,身肢轻盈,曲线柔美,通过学习成功地塑造了洛神的形象。
陆游在诗中深有体会地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一名高明的厨师,也需要有多方面的修养。没有营养学的知识,就不能了解膳食对人体机能的作用;没有美学知识,就很难使菜肴赏心悦目;没有民俗学知识,就不能看客下菜,使客人得到满意的服务。
任何一种职业都是集自然、技术、社会、思维诸学科于一身的。
凡优秀的专业人才,都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精益求精的结果。喜欢书法的人,临帖时必须专心致意。今日学颜体,明日临欧帖,必然一无所成。对某一专业的钻研和领悟,坚持数年乃至数十年,必将受益匪浅。
一个人的学习并非局限于一个领域,在精力有余、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再向一个新领域进军。郭沫若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不是齐头并进的。他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专”。
总之,在处理精深和广博的关系上,既要防止专而不博,把自己束缚在狭窄领域里,又要防止博而不专,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表面,浮光掠影,缺乏特长或专长。“多才多艺”和“学有专长”相结合,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必备素质。
有了书籍的“给养”,世界尽收眼底
等咱有钱了,买书买两本,一本放卧室,一本随身带。
书籍是一个美妙而神奇的世界,它收藏着许多人、许多时代、许多地域的传奇。它赋予你的思想,远比现实生活给予你的更生动。开卷有益,多学博知,这是古今不变之理。
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事事亲为,不可能走遍世界每个角落,更不可能将整个世界都放在视野之中。但书往往能穿越浩瀚的时空,让古今中外的智慧诉之于脑海;报纸能跨越地理,让世界尽现眼前;或者你只要鼠标轻轻一点,电脑就能连接整个世界。
欲在任何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博学是必经之路。例如科学和艺术看来是相距甚远的领域,可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提问时,答道:“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答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为自己提供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逛逛动物园,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假如你未看过大象,你能凭空想象得出这种奇形怪状的动物吗?对世界或人类活动中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
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多读书,因为读书有用;另一方面还要善于读书,懂得读书的方法,并且还要有目的、有选择、有思考。正如苏轼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著名的相对论就是他提出的。他有如此巨大贡献,与他的独特读书法有很大关系。他不但喜欢读书,而且善于总结读书的规律。有人曾问爱因斯坦是怎样读书的,他总结出了“一总、二分、三合”的读书法,这对我们读书学习有很大启迪和借鉴。
一总,就是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的文字,再认真地读读目录,大概地了解书中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以便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二分,就是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不必逐字读,而应着重选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来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你可以根据它们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来读。
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仔细读一遍目录,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的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不能领会的东西。人们往往在这一步做得较差,看完书一扔了事。
读书学习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不可强求一律,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吸收前人的经验,综合总结出自己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
书,本应是人的奴仆,为人所用。有时却相反,有的人成了书的奴隶,这不能不令人痛惜。不顾实际、死啃书本的人,甘作书奴,他读书越多,就会变得越痴呆。因此,要善于驾驭书本,居高临下地读,不要将自己埋进书本之中,被书淹没。你应占有书本,而不是被书本左右、占有。有书就要去读,达到为我所用。有了书而不去读,是莫大的悲哀。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是: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因为我们读万卷书是为了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并非给自己上一个内在的“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