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左手巴菲特右手彼得·林奇
19515200000015

第15章 股票篇(15)

当我们恐惧时,无法实际地评估眼前的情况,我们一心把注意力集中在危险的那一面,正如大熊逼近时,我们会一直盯住它那样,所以无法看清它“有利”与“不利”两面因素的整体情况。当我们一心一意注意股市令人气馁的消息时,自认为行动是基于合理的判断,其实这种判断已经被恐惧感所扭曲了。当股价急速下降时,会感到钱财离我们远去,如果不马上采取行动,恐怕会一无所剩。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马上行动,才能“转输为赢”。其实,即使是熊市期间,股价也会上下起伏,每次下跌总有反弹上涨的时候,毕竟股价不会像飞机一样一坠到底。然而,每当股价下跌,一般人会忘了会有支撑的底价,也就是股价变得便宜,大家争相购入的价格。

事实上,当我们心中充满“贪婪”和“恐惧”时,就无法保持长期的眼光和耐心,而这恰恰是成功的投资者所不可缺少的态度。

拒绝盲目跟风

盲目跟风是常见的一种股民心态。这是指股民在自己没有分析行情或对自己的分析没有把握时,盲目跟从他人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跟风心理,这有时也是必须的。在股市上也不例外,股市交易上的交易气氛,往往会或多或少地对投资人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到证券公司营业部现场从事交易的投资人,大概都有过被交易气氛所左右,最后身不由己地跟着气氛买进或者卖出的经历,因为投资人一般都不会拿自己的血汗钱去冒险。这种股民盲目跟风的心理决定股市气氛。盲目跟风往往使投资人做出违反其本来意愿的决定,如果不能理智地对待这种从众心理,则往往会导致投资失败,利益受到损失。

有些投资者本来可以通过继续持股而获取利润,由于受到市场气氛的影响,最终坐失良机;有些投资人虽然明知股价已经被投机者炒作到了不合理的高度,但由于跟风的作用,结果跟着人家买进,最后被套牢。

巴菲特没有忘记华尔街股市流传的一句名言:“股市在绝望中落底,在悲观中诞生,在欢乐中拉抬,在疯狂中消失。”他最终成为这句话的受益者。

1968年,华尔街股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道·琼斯指数一路上扬,交易厅里人头攒动,报单如潮,几乎令人喘不过气来。人们争相传递一个又一个能够发财的股票信息,又同时被急剧而来的财富迷乱了心窍。一时间,华尔街仿佛遍地是黄金,俯仰之间便能成为百万富翁。面对如此繁荣的股市,巴菲特在将近半年的时间内却一直少有举措,他更多的时间只是观察思考。大潮滚滚,巴菲特冷静旁观,拒绝被“金钱”所诱惑,其心志和毅力确实无人能比。

在华尔街股市的鼎盛期,巴菲特宣布解散合伙人企业。一个专注于股市投资的合伙人企业宣布解散,声名显赫的沃伦将要退出股市经营。面对这个消息,人们惊得目瞪口呆,无法相信。而就在快到年底时,奇迹发生了:股市的牛气渐尽,指数几度飘摇,令人胆战心惊。人们这时才想起来自奥玛哈的巴菲特和那个被解散的合伙人企业。

现在在股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逢牛市时,大家都谈论股票如何好赚,入市的人最多,成交量猛增,达到了“天量天价”。很多人不知道,这其实是由于股民的从众心理造成的。结果,达到天价的股票持续不多久,突然下跌,受害人就非常多。

正是由于大多数股民没有去思考股市的真正情形,只会跟势,才造成了在人气最弱时不敢买入,等到大家疯狂抢进时才跟随进去的现象。而实际上,买入的最佳时机是在景气最低、成本最小之时;景气最热、价位走高、利润最大之时则是卖出的最佳时机。在低位时买入的风险很小,而逢高位买入的风险很大,可能会导致血本无归。

所以,股市上有“10人炒股7人亏,另有2人可打平,只有1人能赚钱”的说法。这是对那些总想紧跟大势的投资者的最好忠告。

实际上,股市之中常有风云突变,不时会有虚实参半、令人无所适从的消息传来,这种时候一定要有自主判断、自主决策的能力,避免人买亦买、人亏亦亏。

有自制力才能取得成功

巴菲特曾经说过,他的投资行为,没有超出常人的能力范围。巴菲特之所以成功,与他强大的自制能力是分不开的,他从来不参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

有一次,巴菲特参加了一场户外高尔夫运动,在三天内一杆进洞的成绩为零。于是,巴菲特的高尔夫球友们决定同他打一个赌:如果他不能一杆进洞,只需要付出10美元;而如果他做到了,可以获得20000美元。当场的每个人都接受了这个建议,但巴菲特拒绝了,他说:“如果你不学会在小的事情上约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上也不会受到内心的约束。”

在40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正是因为蔑视和回避了众多的市场诱惑,他才能躲过20世纪60年代的“电子风潮”,躲过20世纪80年代的“生物概念”、“垃圾债券”,也躲避了20世纪末的“网络闹剧”。

投身股市,自制力是极为重要的。很多投资者出现失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明白投资的原理,而是在于有时虽然明白的道理却做不到,根源就在于缺乏自制力。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让一群儿童分别独自走进一个空空荡荡的大厅,在大厅里最显著的位置为每个孩子放了一块糖。测试老师对每一个将要走进去的孩子说:“如果你能坚持到老师来叫你出去的时候还没有把这块糖吃掉,将对你有一个奖励,再给你一块糖,就是说,你将得到两块糖;如果你等不到老师来就把糖吃掉,那么你只能得到这一块。”

实验开始,孩子们依次进入大厅。结果发现,有些孩子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因为大人不在,自己又受不了糖的诱惑,把糖吃掉了;还有一些孩子认为,只要自己能坚持一会儿,就能得到两块糖,于是尽量地控制自己,转移注意力,不看那块糖,一直等到老师来。就这样,他们受到奖励,得到了第二块糖。

随后,专家们把孩子分成两组,并对能够坚持下来得到两块糖的和不能坚持下来只得到一块糖的孩子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只得到一块糖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普遍没有得到两块糖的孩子成功。因为,这些孩子比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长大以后,不论智商如何,他们往往因为缺乏自制力而不容易成功;而那些具备自制力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却容易取得一定成就。

对个人而言,投资是一种自由度很大的投资行为,没有人监督、管理和限制你的操作,很多投资行为靠自己的决策和实施。

具体到操作上,我们要依据客观现实控制自己的投资行为,不要让投资行为反过来控制自己的投资思路;在情绪上,要排除股市涨跌的影响、排除个人盈亏的干扰,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胜不骄、败不馁,这是获得成功的基础;在思维上,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可以运用反向思维,但不能人云亦云,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维;在节奏上,不需要像蜜蜂那样忙个不停,股市具有独特时令季节和快慢节奏,投资者在对整个大势走向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要懂得准时参与、适时休息;在选股上,对于一些可能获取暴利,但风险奇高的个股要注意回避,如即将退市的股票等。稳健的投资者应该注意“安全第一”,不要参与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炒作。

另外,也不要给自己订下很高的盈利目标,因为过高的盈利目标会带来一定心理压力,而科学的投资目标能帮助你保持愉快的情绪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无论是低买高卖还是高买更高卖,他们都必须维持独立的思维,为了与众不同而做和大众相反的事是极其危险的。他们必须有合理的解释为何大众可能不对,同时预见采用相反思维所将引致的后果。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集体思维”,但投资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大多数人都看好某股票,他们都已按自己的能力入场,还有谁来买股使股市继续升得更高?反之,如果大多数股民不看好股市,他们都已经脱手出场,那么股市的继续下跌区间也已不大。你如果随大流,则你将常常在高点入市、低点出市,你只能成为失败者。

但现实生活中能像巴菲特一样做到这一点的投资者不多,很多投资者在投资中往往都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当然,要培养自制力,就必须在平时投资时多思考,只有多想想国家的宏观面、股市所处的区域,才能更清晰地认识、理解这一市场。看大势赚大钱,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具备一种全局的战略性的投资眼光。

不要过于自信

投资心理学认为,投资者的失误通常发生在他们过分自信的时候。如果问一群驾驶员,他们是否认为自己的开车技术优于别人,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说自己是最优秀的,从而也留下了到底谁是技术最差的驾驶员的问题。同样,在医学领域,医生都相信自己有90%的把握能够治愈病人,但事实却表明成功率只有50%。其实,自信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分自信则要另当别论。当投资者在处理个人财务事宜时过分自信,其杀伤力尤其大。

投资者一般总是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更能独具慧眼挑选能赚钱、能生金蛋的股票,而且能选中将来获利的股票;或者,最差的,他们也能挑中更聪明的资金经理人,这些经理人能胜过市场。他们有一种趋势,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技巧和知识。他们只思考身边随手可得的信息,而不去收集鲜有人获得,或难以获得的更深入、更细微的信息;他们热衷于市场小道消息,而这些小道消息常常诱使他们信心百倍地踏入股市。另外,他们倾向于评价那些大家都获得的信息,而不是去发掘那些没什么人知道的信息。

正是因为过分自信,很多资金经理人都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他们对自己收集的信息过于自信,而且总是认为自己比实际上更正确。如果股市中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的信息是正确的,而且自己了解一些别人不了解的信息,结果就会出现大量的交易。

正是因为过分自信,有很多的投资者才会犯错误。他们从所谓的市场信息中获得信心,进而认定自己的判断不会有错。假如股市中所有的投资人都认为他们得到的信息是正确的,而且认为自己知道一大堆其他投资人都不知道的信息,其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冲动的短线交易。这是产生股票市场波动或大幅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正是由于自信,在大牛市里,投资者应该买进而且长期持有股票,但我们却发现在实际操作中有太多的投资人在做着短线交易,甚至可以说这类短线市场已经到了猖獗的地步。即便在大开价值投资风气之先的投资基金那里,市场短线操作行为也十分普遍。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自己有很好的信息渠道和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似乎他们用“高抛低吸”手法进行炒作,其成绩一定超越别人。

过分自信怎样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呢?

1过分自信会导致投资者高估信息的准确性和自己分析信息的能力。投资者的观点来自于他们对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的确信程度,以及他们分析信息的能力。

2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频繁交易。他们的过分自信会使他们非常确信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加了他们交易的数量。但是频繁的交易或者说较高的周转率是否对投资收益不利呢?如果一个投资者得到了准确的信息,并且有能力解释它,他的频繁交易就会产生更高的投资回报。事实上,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这一回报必须足够高,其表现才足以超出简单的买入-持有策略。否则,如果投资者并没有超人的能力而只是过分自信,那么频繁交易的结果将不会获得超出买入-持有策略和交易成本的高额回报。

3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更加强烈地相信他们自己对一种股票的价值的判断,而不太在乎别人的想法。

4过分自信还会影响投资者的冒险行为。理性的投资者会在最大化收益的同时最小化所承担的风险。然而,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错误判断他们所承担的风险的水平。想想看,如果一个投资者深信自己所挑选的股票会有很高的回报率,哪里还会意识到风险呢?

过分自信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会有较高的风险,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倾向于买入高风险的股票,高风险的股票主要是那些小公司和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另一方面因素就是他们没有充分地进行分散化投资。

总之,过分自信的投资者总是认为他们的投资行为风险很低,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股市中的过分自信,只会带来过大的损失。

新股民投资中的典型不良心理

在股票投资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许多投资者成天忙忙碌碌,但总是挣扎在被套和解套中,其心情随股价波动显得急躁不安,从而在一些不该采取行动的时刻进行操作,加大亏损的可能,甚至有投资者在事后对自己的行为都感到不可思议。心理因素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股票投资,投资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准备,同时在心理准备上也不容忽视。巴菲特的成功投资,就与他在投资中的良好心态是密不可分的。

当前的牛市环境下,心理素质的高低显得尤其重要,市场的博弈往往表现为心理素质的较量,而散户与机构中间的抗衡也更多地取决于此,往往我们在运用其他相关知识对市场和股票有一个基本认识后,在判断操作中成功与否就更多取决于心理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