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普通投资者的精力和资金有限,投资者应尽可能采取集中持有的投资策略,即在一个篮子里放入少量的鸡蛋,然后小心翼翼地看护它们。建议选择10~15家未来能长期获利增长并能延续以往良好表现的绩优股进行集中投资。
(4)价值投资需做好忍耐短期波动的心理准备。
价值投资的目的是要追求远高于一般获利水平的报酬率,但价值投资的过程并不见得都是平坦而顺利的,价值投资人也必须做好忍受市场短期波动起伏的心理准备。坚持不以把握每一小波段为目标,不对组合进行频繁的操作和调整,以降低交易成本和调整成本。不力图把握过于短期的投资机会,只在基本面或市场环境出现较大变动时才考虑对组合进行相应的调整。
(5)运用价值投资法可以将风险减到最低。
如果在股票市场上找到市盈率极低,市价相对资产值亦是越低的股票,这些股票就是最有投资价值的股票。这些股票超值有余,买入做长线投资,下跌的机会较少。即使有机会出现亏损,也不会太多。因此,只要能够正确运用价值投资法,你一定可以在股票市场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巴菲特:选择成长股做长线投资
巴菲特以长期投资而闻名,没有人比巴菲特更喜欢长期持有自己喜欢的企业股票。
“我最喜欢持有一只股票的时间是:永远。”
“我们喜欢购买企业。我们不喜欢出售,我们希望与企业终生相伴。”
“考虑到我们庞大的资金规模,我和查理还没有聪明到通过频繁买进卖出来取得非凡投资业绩的程度。我们也并不认为其他人能够这样像蜜蜂一样从一朵小花飞到另一朵小花来取得长期的投资成功。我认为把这种频繁交易的机构称为投资者,就如同把经常体验一夜情的人称为浪漫主义者一样荒谬。”
1长期持有的原因
巴菲特之所以强调长期持有,首先是因为市场长期来说是称重机,只有经过较长时期的股票价格才逐步向价值回归。另外,还包括以下两个原因:长期持有通过复利的巨大作用将使投资收益率的微小差异形成最终巨大的财富积累差异,并且由于资本利得税缴纳时间大大延迟而使税后收益最大化;长期持有将导致交易次数大大减少而使交易成本大大降低。长期持有可避免经常买进卖出,使昂贵的交易成本侵蚀报酬率,且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投资高预期报酬率之标的的股票,平均而言,持有时间越长,投资发生损失的风险越低。举个例子,若能充分分散风险,过去投资台湾股市的人,还未曾发生持有11年以上,其报酬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的情况。由此可见,“多样化买入,然后长期持有”看似简单无奇,却是一种最佳投资策略。
2判断是否长期持有的标准:公司的增值能力
虽然巴菲特崇尚长期持有,但他并不是将所有买入的股票都长期持有,事实上,他认为只有极少的股票值得长期持有。
巴菲特曾经买入数十只股票,其中大部分持有期限长达数年,也有一些股票持有时间较短,但只有可口可乐、GEICO、华盛顿邮报、吉列等少数几只股票自买入后一直持有长达10多年甚至20多年。只有很少的公司能够使巴菲特非常确信值得长期投资,而一旦他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杰出经理人管理的优秀企业的股票时,他最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
“投资股票很简单。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一家大企业的股票,同时确信这家企业拥有最正直和最能干的管理层。然后,你永远持有这些股票就可以了。”
在决定是否长期持有的问题上,大多数人采用股价上涨或下跌的幅度作为判断持有或卖出股票的标准。而巴菲特却并非如此,他关注的唯一标准是公司的长期价值增值能力。
“对于那些投资数额较大的股票,其中大多数我们都持有了很多年。我们的投资决策取决于企业在那一时期的经营绩效,而不是那个时期的市场价格。在能够拥有整个公司的时候,过度关注短期收益是极其愚蠢的。同样,我们认为,在买入一家公司的一小部分权益(如可流通的普通股)的时候,却被短期投资的预期收益所迷惑,也是不明智的。”
作为一名投资者,你的目标应当仅仅是以理性的价格买入你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其业务的一家公司的部分股权,而且你可以确定在从现在开始的五年、十年、二十年内,这家公司的收益实际上肯定可以大幅度地增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你会发现只有少数几家公司符合这些标准,所以一旦你看到一家符合以上标准的公司,你就应当买进相当数量的股票。你还必须忍受那些使你偏离以上投资原则的诱惑: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把那些总体赢利会在未来几年中不断增长的公司股票聚集成一个投资组合,那么,这个组合的市场价值也将会不断增加。
既然巴菲特决定长期持有还是卖出的唯一标准是公司价值增值能力的高低,那么衡量公司价值增值能力的方法是什么呢?巴菲特认为最佳方式是透明赢利。
透明赢利由以下3部分组成:报告营业利润,加上;主要被投资公司的留存收益(按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这部分未反映在公司利润里面),扣除;如果这些留存收益分配时本应该缴纳的税款。为计算透明赢利,投资人应该确定投资组合中每只股票相应的可分配收益,然后进行加总。每个投资人的目标,应该是要建立一个投资组合(类似于一家投资公司),这个组合在从现在开始的十年左右将为他带来最高的预计透明赢利。这样的方式将会迫使投资人思考企业真正的长期远景而不是短期的股价表现,这种长期的思考角度有助于改善其投资绩效。无可否认,就长期而言,投资决策的计分板还是股票市值,但股价将取决于公司未来的获利能力。投资就像是打棒球一样,想要得分大家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到球场上,而不是紧盯着计分板。
依据巴菲特的这种方式,如果企业的赢利能力短期发生暂时性变化,但并不影响其长期赢利能力,那么巴菲特将继续长期持有。但如果公司长期赢利能力发生根本性变化,巴菲特就会毫不迟疑地卖出。可见,公司价值增值能力的变化趋势是判断持有还是卖出的最关键因素。巴菲特认为,除了公司价值增值能力以外,其他因素如宏观经济、利率、分析师评级等,都无关紧要。
彼得林奇:集中投资,适当分散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集中投资与分散投资两种完全对立的投资组合管理观点。
分散投资的理念从20世纪50年代就出现了,直到现在,“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概念依然盛行不衰。大凡论及投资,必会谈及这一理念。这是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所提倡的分散投资、减少投资风险的做法。但也有相当多的投资大师采取了完全相反的集中投资策略,即“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它”。然而,分散与集中,孰优孰劣,不可一概而论,确切地说,应是各有利弊。因此,采取林奇的折中原则,进行相对集中的投资原则不失为明智之举。
关于集中投资的好处,有人打过一个很好的比方:在牛市中选肯定会大涨的股票,是5只容易还是20只容易?同样,在熊市中挑跑赢大盘的股票,是5只容易还是20只容易?答案是明摆着的。手里的股票好不容易撞上涨停板,但是如果只有几百股,总体收益增长如同毛毛雨,被过于分散的投资给摊薄了。
巴菲特之所以投资业绩远超市场平均水平,关键在于他的相对集中的投资组合策略:他将自己相对集中投资的股票数目严格控制在10只以内,“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几家最优秀公司的股票”。事实上,他相对集中投资的股票平均只有84只,但占股资组合的比重平均为91.54%。
因此,如果有研究能力并且相信自己,集中投资能有效地提高收益。在讲求效率的今天,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比起分散操作,投入产出比会大不一样。
但在投资实践中,并非人人都有如同巴菲特一样的分析能力和定力。因此,彼得林奇在倡导尽可能集中投资优秀企业的好股票的同时,强调为了避免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发生,只投资于一只股票是不安全的,应该适当分散。分散投资不但可以避免由于集中投资于一种资产而带来的高风险,而且还可以使投资者获得相对稳定的回报。投资者可根据自己能够承担的风险程度分配投资比例。比如,可将其一半资产投资于如国债等有固定收益的资产,另外一半投资于如股票、外汇等高风险的资产。在外汇市场中的投资,也应分散在相关性较小的币种之上。分散投资可以使投资者在心理上相对平和,也减少了因孤注一掷而带来的巨大损失。
然而,如前所说,过度的分散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摊薄了利润,因此如何确定一个较好的相对集中投资组合方案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在设定投资组合方案时,基本原则是在尽可能最小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在具体的投资实践中,该原则又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这不仅仅取决于你个人(家庭)的风险偏好、收入水平、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更取决于基于此选择的股票的投资价值,以及在市场上的表现。年纪较轻的投资者可能更愿意投资风险大些但较有进取性的股票;已婚和有儿女的投资者考虑的因素则要多些,相应就不愿冒太大的风险,除非他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投资的盈亏不影响未来生活的质量;而退休的投资者,则更多地倾向于风险低、回报稳定的股票;收入丰厚又稳定的投资者,富有风险的能力,愿意进行较大风险的投资,来达到使拥有资产迅速增值……
总而言之,投资者根据对证券投资收益的需求,尽量地规避风险,尽量地增加收益,使投资收益达到最大值,这便是最好的投资组合方案。
对于中小散户而言,一个可行、便捷的方式是学习并模仿成功的理财专家去建立自己的投资组合。我们可以先划定一个投资的股票范围,然后从中挑选几只自己中意的股票。我们应当首先考虑:这家公司在10年后是否还存在?是否还是行业的龙头?身处行业是否能最充分地享受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有无国际竞争力?也就是:选择龙头板块的龙头股。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A股市场主要投资机会依然来自于“新兴成长”和“中国资产”。中国经济持续二十余年的外延式高增长,人民币升值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充裕的资金流动性,以及中国庞大人口结构,所有这些均决定了中国证券业将面临长期的发展机遇。
乔治索罗斯:应用反身性,
从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中获利
对于市场的无知性,很多投资大师都曾提到过巴菲特认为市场先生是躁狂抑郁症患者,今天可能欣喜若狂,明天就可能消沉沮丧。
彼得林奇也认为市场是不可预测的,预测市场是无用的。
索罗斯对投资现实的前提假设是:“市场总是错的。”
但是巴菲特和彼得林奇并没有去探究市场为什么是错的,他们只是观察到并利用了这一点。而索罗斯却有一套有关市场出错原因的详细理论,这种理论对他从市场的错误中获利至关重要。这个理论就是反身性理论。
1认识反身性
索罗斯认为: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有缺陷的和扭曲的,因此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是不完全的。
索罗斯将“人对现实的理解不完全”这种认识转化成了一种强大的投资工具。
在索罗斯看来,我们的不完全的认识是影响事件的一个因素,而被扭曲认识影响的事件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认识。在《金融炼金术》一书中,他把这称作一种反身性过程。
《金融炼金书》在某些人眼中,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交易商保罗图德琼斯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写道:它是“革命性的”,将“一些看起来无比复杂和难以抗拒”的事件阐释得一清二楚。通过这本书,索罗斯还结识了斯坦利德鲁肯米勒。德鲁肯米勒在读过这本书后拜访了索罗斯,并最终接替索罗斯担任了量子基金的经理。
然而,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本书是令人费解甚至不值一读的,也没几个人能领会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他们认为“市价的变化导致市价的变化”作为反身性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听起来似乎有些荒唐。
但这并不荒唐。我们可做一个推断:当股价上涨,投资者们感到自己更富裕了,于是会花更多的钱,结果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都上升了。华尔街分析家们会指出这些“改善的基本面”,鼓励投资者们买入。这会让股价进一步上涨,让投资者感到自己更富有,于是他们的支出又会增加。这个过程会持续进行下去。这就是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过程”——一个反馈环:股价的变化带来企业基本面的变化,继而带动股价的进一步变化。如此循环往复。
反身性过程是一个反馈环:认识改变现实,而现实又改变认识。我们可以从泰铢在1997年崩溃这个例子中来理解这点。泰国中央银行估计泰铢会贬值20%左右,但到12月,泰国中央银行于1997年7日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对美元的汇率已经从26∶1上升到了50∶1,贬值幅度超过了50%。
泰国央行曾计算出泰铢的“真实价值”是32铢兑1美元,也许这非常符合货币估值的理论模型。但泰国央行没有想到的是,泰铢的自由浮动引发了一种让它狂贬不止的自我支持性反身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