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世界地理(上)
19515600000002

第2章 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2)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远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远日点。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天。

知识链接:

傅科摆实验。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让·傅科在巴黎一个圆顶大厦大厅的穹顶上,悬挂了一条67米长的绳索,绳索的下面是一个重达28千克的摆锤,摆锤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盘。每当摆锤经过沙盘上方的时候,摆锤上的指针就会在沙盘上留下运动的轨迹。按照当时人们生活的经验,这个巨大的摆应该在沙盘上画出唯一一条轨迹。

但是,人们惊奇地发现,傅科设置的摆每经过一个周期的震荡,在沙盘上画出的轨迹都会偏离原来的轨迹(准确地说,在这个直径6米的沙盘边缘,两个轨迹之间相差大约3毫米)。由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断转动的球体,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绕着地轴旋转。

昼夜交替的形成。

当旭日东升,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当夕阳西下,黑夜即将来临。我们每天都经历着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但你知道昼夜更替是怎样形成的吗?

我们生活的地球本身并不会发光,而且是不透明的,地球上的光和热都来自太阳的照射。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所以阳光照射的地方就是白天,阳光照射的半球被称为昼半球,而背对太阳、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称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有一条分界线,像一个大圆圈,我们把它叫做晨昏圈。由于地球不停地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昼半球和夜半球也在不停地互相交替变化,白天变成了黑夜,黑夜又变成了白天,从而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还有一种奇特的昼夜交替现象。当北半球到了夏季,北极圈以内地区,太阳不再东升西落,而是一直挂在天空中,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这种现象叫做极昼;而此时的南极圈以内地区,太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出现,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这种现象叫做极夜。极昼与极夜的产生,是因为地球在自转时是倾斜的。当北半球的夏季来临时,北极总是朝向太阳,所以无论地球怎么转北极都是亮堂堂的。而到了北半球的冬季,北极就全都被黑暗笼罩,形成极夜,而与之遥相呼应的南极,此时就变成了极昼。

知识链接:

北极区不同纬度外的极昼和极夜延续时间。

纵横交错的经纬线。

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假如你在一望无际的沙漠或者大海中迷了路,该如何向别人报告你的位置呢?不用着急,只要你能利用相关的工具确定所处的经度和纬度,别人就会知道你所处的位置了。

无论是在地图还是地球仪上,都会有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线,这就是经纬线。经纬线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是地球表面的假想线,不过对于我们来说,经纬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标明了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那么,经纬线究竟是如何确定的呢?

我们知道,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和经纬线一样,地轴(连接南北两极并穿过地球中心的线)也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如果我们在地球中心做一个和地轴垂直的平面,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切成两半,地球就分成了南半球和北半球。这个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的线就是一个大圆圈,它是地球上最大的一个圆圈,叫赤道。我们可以朝着北极和南极的方向,在地球上画出很多与赤道平行的线条,这些线就叫纬线。我们把赤道确定为纬度0度,向南和向北各确定到90度,赤道以南的叫南纬度,赤道以北的叫北纬度。南纬90度就是南极点,而北纬90度则是北极点。

从北极到南极又可以纵向画很多半圆圈,这就是经线。人们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记为0度,从这条线算起向东和向西各分为180度,向东的称为东经,向西的称为西经。东经180度和西经180度实际上是同一条经线,一般叫它180度经线。

知识链接:

格林尼治天文台。

格林尼治天文台(Royal Greenwich Observatory,RGO)位于伦敦格林尼治公园俯瞰着泰晤士河的一座小山上,是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于1675年建造的一个综合性天文台。

当时,英国的航海事业发展很快,为了满足在海上测定经度的需要,英国当局决定在伦敦东南郊距市中心约20多千米、泰晤士河畔的皇家格林尼治花园中建立天文台。1835年以后,格林尼治天文台在杰出的天文学家埃里的领导下,得到扩充并更新了设备。他首创利用“子午环”测定格林尼治太阳时,该台成为当时世界上测时手段较先进的天文台。

随着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先后建立天文台来测定地方时。为了协调时间的计量和确定地理经度,1884年,一些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国际经度会议。会议决定以通过当时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中星仪所在的经线,作为全球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经线,称为0度经线或本初子午线。此后,不仅各国出版的地图以这条线作为地理经度的起点,而且也都以格林尼治天文台作为“世界时区”的起点,用格林尼治的计时仪器来校准时间。

赤道线和赤道纪念碑。

我们在上一节中讲过,地球中间有一条纬度为0度的线,这条线就是赤道。翻开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赤道穿过了地球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巴西、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加蓬、乌干达、肯尼亚、厄瓜多尔、瑙鲁等。这些地方都设有鲜明的赤道标志,但最有名的还要数位于非洲厄瓜多尔的赤道纪念碑。

赤道横穿厄瓜多尔北部,而“厄瓜多尔”一词在西班牙语中就是赤道的意思。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位于赤道以南,距赤道仅24千米,是世界上离赤道最近的首都。

厄瓜多尔赤道纪念碑有新旧之分。旧碑位于基多城以北24千米处,建于1938年,高约10米,碑身四周刻有醒目的E、A、W、N四个英文字母,分别表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碑面上刻着“这是地球的中心”的字样,碑顶是一个大型的石雕地球仪;新碑矗立在距旧碑不远的山谷中,于1982年8月9日落成,外形与旧碑基本相同,但比旧碑体积大三倍。

每年的3月21日和9月23日(也就是春分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相等。厄瓜多尔人便在纪念碑处举行盛大的迎接太阳神的活动,感谢太阳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

知识链接:

赤道线上其他国家的赤道标志。

地球赤道经过11个国家和地区,除了最著名的赤道纪念碑,在赤道线上的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赤道标志。

在非洲的刚果,人们用许多沿直线排列的小石柱表示赤道线,这些小石柱叫赤道桩。赤道桩高不足一米,可以很容易地跨过,所以人们可以一会儿在北半球,一会儿又在南半球。

赤道贯穿了南美洲巴西的北部地区,因此在这里也有着五花八门的赤道标志,例如有标明“赤道分界线”的牌子、高塔、体育场以及一个大锤子形状的建筑物。

亚洲的印度尼西亚也是被赤道穿过的国家,这里的人们就郑重其事地立起了一个星盘,标明这里是赤道。

在非洲的一些穷困国家,赤道标志十分简陋,它们或是竖于丛林中的一块牌子,或者仅仅是草丛里的一条水泥垄。

奇妙的地球磁场。

地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四周充满了磁场。这个大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充满了神奇的魔力。

地球所在的太空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射线,这些射线如果进入地球,就会对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严重威胁,而地球磁场就像保护伞一样,有效地改变了这些射线中大多数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使它们不能到达地面,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在南北极附近,人们有时会看到一种神奇的现象,天空中布满五颜六色的光,就像飘舞的彩带,这就是极光。极光的产生与地球磁场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太阳辐射出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磁场后,带电粒子会沿着地磁场的磁感线做螺旋线运动,最终落到南北极上空稀薄的大气层中,和大气层中的分子碰撞产生发光现象,形成极光。在南极地区形成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

地球磁场与我们人类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在行军或者航海时,人们可以利用地球磁场对指南针的作用来确定方向,可以根据地球磁场在地面上分布的特征寻找矿藏,可以利用电磁信号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等等。除此之外,地球磁场的变化还能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当地磁场受到强烈干扰时,远距离通讯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中断。

知识链接:

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是一种能量传播形式,指在自由空间(包括空气和真空)传播的射频频段的电磁波,波长大于1毫米,频率小于300吉赫(千兆赫兹)。它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中是相互垂直的,都垂直于传播方向,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约300000千米/秒。

无线电技术就是基于无线电波所发明的一种信息传输技术。利用导体中电流强弱的改变会产生无线电波这一原理,人们通过调制将信息加载于无线电波之上。当电波通过空间传播到收信端时,电波引起的电磁场变化就会在导体中产生电流。最后,人们通过解调将信息从电流变化中提取出来,就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

什么是地球日。

在浩瀚的宇宙中,最美丽也最富有生气的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同样,可爱的地球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那就是每年的4月22日——地球日。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我们生活的环境正逐渐被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沙漠化、动物灭绝……美丽的家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为了呼吁更多的人来保护地球家园,1970年4月22日,2000多万美国人组织起来,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后来,人们就将这一天定为“地球日”,而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们称为“地球日之父”。

地球日诞生后,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环境保护被许多国家政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举行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数亿人参与其中,地球日开始成为“世界地球日”。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每年也开展地球日的纪念活动来宣传地球环境保护的理念。

知识链接:

《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的全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

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决议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

《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它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它规定: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

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