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9516200000030

第30章 担得起生活,看得破生死(2)

这年9月,本焕长老的孝心没有挽留住体弱病危的母亲。在母亲去世后,本焕长老借用一间祠堂连续三天抄写《金刚经》。随后他以臂为烛,以肉体为灯,送母亲往生极乐世界,报答慈母的养育之恩。本焕长老晚年,每当捋起袖子,就可以看到其燃臂时所留下的印记,那印记不是一处两处,而是整个手臂几乎没有一处好的皮肤。

后来本焕长老去拜见虚云和尚,虚云和尚提起这件事,问道:

“本幻(当时还未更名为本焕),燃臂做什么?”

“为孝母亲。”

“痛不痛?”

“痛则痛,不知受者谁。”

“那主人在哪里?”

本幻抬头望了望天说:“方在虚空,不见面目。”

听了本幻这番答复,虚云欣慰,便将临济宗第四十四代法脉传给了本幻,嘱咐他出家后要弘法利生为重。

半个多世纪过去后,有记者再次问,本焕长老燃臂孝母痛不痛,他依旧十分淡然地说:“什么痛不痛,‘色壳子’(身体、臭皮囊)是个生灭的东西,不过是用这个功德报父母生养的恩德。”

无论何时,报父母恩德的心始终不曾在本焕长老心中有所动摇过。他说:“父母恩德难报,但一定要报!”佛家讲大慈大悲,基础其实源于孝道。

佛教经典中所阐述的父母养育孩子的十种恩德就讲:“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这段话即是开释,在净业之前,先回报亲恩。

净业三福中有:“孝养父母,尊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可见“孝”在佛教中何其重要。孝心是做人的基础,孝心是学佛的起点,连父母都不关心的人,很难想象能给别人多少爱,能为社会付出什么。

一个年轻人,家里很穷,他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年轻人很信佛,总是很虔诚地对待佛,却对母亲的劳苦不以为然。母亲为了生活总是披星戴月地劳作,但年轻人不屑劳活,一心追求着他心中的佛。后来年轻人听人说远方山里的寺院有一个老方丈知道佛的真谛,便涉水攀山,千里迢迢来到寺院找到了老方丈。老方丈告诉年轻人:“肯为你光脚开门的人,就是你欲找的佛。”

年轻人开始了漫漫征途,寻找那光脚肯为自己开门的佛。他路遇了很多的寨子,投宿了不少的村庄。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可就是没有肯为他光脚开门的人,许多时候年轻人被藐视为龌龊的乞丐撵出门。年轻人对佛的追求开始动摇了,失望了。他开始无比想念自己的家,想念自己不辞而别的母亲,几年不见,母亲不知怎样了。

一天深夜年轻人赶到家中,轻轻呼一声:“娘!”门便开了,母亲没有一声抱怨,说道:“我的儿,你可回来了,为娘好想念你。”这时年轻人低头看到了母亲光着的脚紧紧贴在冰凉的地面上。这时年轻人不禁悔恨起来,原来世间除了父母,没有几个人能光着脚为自己开门。这份光脚的情意,正是父母爱之深切的表现。

人人都是子女,人人都受过亲恩。不能事亲,焉能成佛?不仅不能成佛,连做人都做不了。孝敬父母,是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孝敬父母、报父母养育恩德是现在时,现在不做将来就有可能留下遗憾。

曾经有个富翁捧着母亲的灵位请求法师为他死去的母亲做一场法事,要求寺院里所有修行的和尚都来祷告,他还口口声声地说:“无论花多少钱都愿意。”

法师看着他说:“请你告诉我令堂大人生前做了什么善事,我好为她写悼文。”

富翁说:“我父亲死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将我拉扯大,省吃俭用供我读书,本来日子好过点,想把母亲接过来,还没来得及,母亲就去了。”

法师点头,问道:“你今年多大了,工作多少年了?”

富翁说:“我今天五十有三,工作三十年了。”

方丈说:“为什么现在才想起来把令堂大人接过去呢?”

富翁愣了一下,说:“我本想等家里再富一些,再把母亲接过来过更好的日子,可是……”

法师见富翁有些哽咽,没有停止发问:“对母亲大人来说,什么才是好日子?好吃好穿还是跟你一起生活?”

富翁低头不语。法师手捻佛珠:“活着的时候不好好报答,死后何必折腾?施主还是请回吧!”

法师的回绝不是因为他心中不念惜富翁的悔恨,而是因为他想让富翁知道,迟到的孝心和悔恨于挽回母亲的生命是徒劳的。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在说,等到有钱有时间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年轻人可以等待,父母却不能等待。在不经意间,父母已经渐渐变老。亲情很多时候不能等待。不要等到想孝敬时,父母都已经亡故而让自己空留遗憾。

日常生活中,我们奉行孝道,需付出现时的关爱,时时处处关心父母,在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的同时,也让父母享受到一份天伦之乐。孝顺父母也不只是看物质,“精神赡养”更为重要,多回家陪陪老人、吃一顿饭、说一会话、甚至一个电话、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能让他们开心半天,都会让他们觉得无比温暖和欣慰。

珍惜生,也不怕死

一日,弟子向神山僧密禅师请教:“请师父谈一谈生死之事。”

僧密禅师说:“你什么时候死过?”弟子说:“我不曾死过,也不会,请师父明示。”

僧密禅师说:“你既不曾死过,又不会,那么,只有亲自死一回方能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弟子大惊:“难道只有亲历才能知道生死之事吗?”

僧密禅师说:“相传六祖慧能禅师弥留之际,众弟子痛哭,依依不舍,大家都将他视为再生父母。六祖气若游丝地说:‘你们不用伤心难过,我另有去处。’弟子开悟:‘原来,生死只是里程碑!’”

好一句“另有去处”,这种勘破生死、看透生死的智慧,令人动容。既然只有死过才可谈死,那么,又何必在活着的时候对死亡念念执著?古人说“未知生,焉知死”,这便是看透生死之后仍然乐观、积极面对人生的勇气。

在佛的眼中,生死只是一座里程碑。生不是起点,死也不是终点。本焕长老作为当下知名的长寿高僧,常被问及对生死问题的看法。而他常常这样的回应:“对于生死,我不想走,谁也拿我没办法;我想走,谁也拦不住。”生与死在他眼中,不是一个固有的事实,而是从心所欲的存在,他的心念可以在二者之间自由穿梭,不为之所束缚。

人们总是问佛陀:“佛死了都到哪里去了呢?”佛陀总是微笑着保持沉默。

但这个问题一次又一次被提出来,于是佛陀对弟子说:“拿一支小蜡烛来,我会让你们知道佛死了到哪里去了。”

弟子急忙拿来了蜡烛,佛陀说:“把蜡烛点亮,然后拿来靠近我,让我看见蜡烛的光。”弟子把蜡烛拿到佛陀的面前,还用手遮掩着,生怕火被风吹灭,但佛陀训斥弟子说:“为什么要遮掩呢?该灭的自然会灭,遮掩是没有用的。就像死,同样也是不可避免的。”

佛陀吹灭了蜡烛,问众弟子:“有谁知道蜡烛的光到哪里去了?它的火焰到哪里去了?”弟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说不出来。

佛陀说:“佛死就如蜡烛熄灭,蜡烛的光到什么地方去了,佛死了就到什么地方去了,和火焰熄灭一样,佛死了,他也消灭了。他是整体的一部分,他和整体共存亡。”

在佛家看来,死去的只是人的躯壳,真正的生命则是绵延不断的。佛虽然死了,但佛法不会死,人世的种种道理也不会死,精神也是不灭的。好的终究有人继承,坏的终究被人抛弃。人有生老病死,然则,一切天理循环还是在那里。所以,“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树叶落下了也不是死,而是化作春泥,继续滋养新的树叶生长。生与死都是过程,而害怕死亡的人,总认为死亡意味着虚无,因此“活着的意义”只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畏死,所以不肯好好活着;因为没有活出价值,所以害怕死亡。人不仅怕死,而且害怕活着。因为每一场生的对面,都站立着死亡。死亡好比一个虎视眈眈的野兽,时刻准备着吞噬生命。因此,有人活得胆战心惊,有人活得缩手缩脚,还有人活得浑浑噩噩。

活着多么可怕,有那么多的痛苦要承受,有那么多的未知在等待,忍耐了这些之后,还要走向一个虚无的终点。但是试想一下,如果能活出一场精彩的人生,无论何时回首都不会感到悔恨,无论何时失去生命都不会觉得遗憾,那么,又何必在乎人生的痛苦,死亡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