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孝道(青少版)
19516700000018

第18章 何谓孝道(9)

“孝”从好习惯开始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百孝经》

孝敬父母也需要培养习惯,只有形成了好的习惯,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流露出对父母的爱。要培养自己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尊重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

“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

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则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是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的温床,由此便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

因此,青少年朋友们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性地在家里逞强胡闹。

第二,要了解父母为自己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现在不少青少年朋友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自己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青少年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

为此,你应当有意识地经常了解父母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了解得越具体越好,从而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你也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自己每天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生病时,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

应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等小事,这样不但有利于自己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让这些事成为你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想想有多少个寒冬酷暑的夜晚,父母抱着你哄你入睡而他们却夜不能眠;想想有多少顿早早晚晚的饭食,父母追在你身后一口一口地喂你而他们却只能吃残汤剩饭;想想父母是怎么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而他们自己却操劳地满头白发……

不管我们怎么努力,也报答不了父母对我们的爱的万分之一。每个做子女的都应该多想想父母的付出,少计较父母的唠叨,让孝顺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习惯。

“叛逆期”也不许无礼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常会“不受教”、“不听话”,常与父母“顶牛”、“对着干”。这种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做是有胆量;与父母顶撞;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

圣经说:“你们做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圣经也说:“咒骂父母的,他的灯必灭,变为漆黑的黑暗。”

在叛逆期中,青少年常与教育者发生冲突,尤其是父母,他们认为父母过多地干涉了自己的自由。然而,父母的出发点永远是爱自己的孩子,无论何时,你都不应该对父母、老师、同学无理,以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从小就聪明伶俐的苏平,很听爸爸妈妈的话,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可近来苏平变了,凡事总爱与父母顶嘴,自作主张,有时还偏要对父母的话“反其道而行之”。

例如,初中毕业后,爸爸妈妈为他选择了就近的一所重点高中作为报考志愿,而他偏偏挑选一所离家较远的中学,他不是喜欢路远,而是有意同爸妈抬杠;苏平有鼻炎,父母为他买了滴鼻药水,他却有意把它扔了;父母问他考试成绩,他明明及格了,却偏说不及格;有一天气候突然变冷,苏平的母亲特意给他送去衣服,他竟当着同学们的面把衣服扔在寝室的地上;他爸爸平时工作忙,一有机会就想跟他聊聊,他却将爸爸拒之于千里之外。这种不孝的行为令苏平的父母十分焦急、十分伤心。

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禁止孩子做某些事,却又不说明不能做的理由,致使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使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反倒更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孩子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成长的不稳定时期,大脑发育趋于成熟,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因此,逆反心理在成年前呈上升状态。

另外,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教育阶段,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在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和较大偏差,因而易与家长、教师、教育者的意向不同。当人们的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逆反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情绪委靡、生活态度消极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然而,即使在叛逆期,我们也不许无礼地对待任何人,因为自己的无礼、反叛,常常会做出错误的事情来,情节小则可改正,如果情节严重的则终将后悔莫及。面对自己的逆反心理,我们可以尝试着用下面的方法化解:

作为学生、子女,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啰唆、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你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逆反了。

要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导,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还要主动与大人接触,多了一分沟通,也就多了一分理解。

另外应该多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

最后,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主动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动完善和造就自己。

作为子女,我们要摒弃逆反心理,做一个听话且孝顺的孩子。让父母快乐、让自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