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
19517500000003

第3章 人之行,孝为本——孝为德行之主,德行以孝为基(2)

一个孝顺之人,在处理自己与家庭的关系或者自己与企业的关系时,懂得以和睦为重。在企业中,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和睦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保证。为孝之人常有更高的品德,拥有例如谦恭、尊敬、认真、上进等品质,这些品质使员工在工作和为人处世中更加懂得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尊敬老板,如何友待客户。

和睦的企业中,员工能够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同一个目标不断前进。和睦的氛围是企业常青的根基,企业上下保持和睦的气氛,才能够同舟共济,创造共赢局面,这也是每个员工都应该努力维护的。

怀橘遗亲——孝是职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六岁时跟随父亲陆康去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陆绩拿了两个橘子藏在怀中。等到要回去的时候,陆绩作揖告辞橘子滚落地上。袁术说:“陆绩来我家做客,却在怀里藏橘子,为什么?”陆绩跪下说:“我的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袁术看陆绩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父母,十分惊讶。

古有怀橘遗亲而受褒奖之事迹,更有举孝廉为官的事例;社会在发展,孝这种美德依然备受人们推崇。它为何这般受重视?孝是维系家庭不可或缺的品质,一个人懂得孝,才会懂得更多爱人敬人之道,并为了孝道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在职场中,更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这一品质,也认识到倘使员工对父母孝顺,他在职场中也会热爱工作,也会有坚持不懈的品质,会在孝的激励下在工作中积极进取。

茅容是东汉时期河南陈留人,字季伟。在茅容四十岁时,他还只是个非常普通的农夫,让人称道的是,他对母亲特别孝顺,为了增加庄稼的收成,更好地奉养母亲,不管刮风下雨,他都非常辛勤。

有一次,他在地里辛勤地耕种,忽然天降大雨。茅容和其他人一起跑到一棵大树下避雨。只见其他人都在树下或站或坐,谈笑粗俗,只有茅容一个人端正地坐着不说话,这时候,有一个人从此处经过,见到茅容气质不凡,就主动与茅容交谈起来。两个人一直聊到天黑还意犹未尽,于是此人就随茅容回家。

此人正是当时的名士郭林宗,郭林宗学识渊博,有弟子千人,爱结交有德之人。

两人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郭林宗看到茅容在杀鸡炖汤,以为茅容要款待自己,但是等到吃饭的时候,茅容端上来的却是山肴野蔬。郭林宗不禁暗自惊讶。后来,他才知道茅容把炖好的鸡一分为二,一份让母亲这顿吃,另一份留着让母亲下顿吃,而自己和客人都吃山肴野蔬。郭林宗不禁感动于茅容的孝心,对他大加赞赏,并主动提出教茅容圣贤之道,后来,在郭林宗的指导下,茅容成为了学识品行并重的人,而他孝顺母亲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把好东西留给父母享用,这个举动看似简单,但并不是谁都能做到。茅容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孝顺父母是品德完善的表现,而这种孝心有时候跟成功、学识和名利关系并不是太大,不管是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还是耕作田间的农夫,只要有孝顺父母的心意和做法,都值得尊重。

一个心存感恩的孝子,一定会成为一个仁者;一个尊敬师长的晚辈,一定会成为一个智者。拥有大仁大智的圣贤之师和普通人的差别,就是他们拥有出于心底的诚意、认真对待所有事物的“孝”心。孝要求一个人坚持不懈地侍奉父母,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要设法排除。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也会成为促使个人内在成长的动力。

同样的,品德优秀的人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在企业中,正是这种信念促使员工努力进取,坚持不懈地按照既定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在不断的进步中,员工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能力都会得到质的提高,从而使职业生涯更上一层楼。

啮指痛心——孝是人企合一的认同与感应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春秋时期鲁国人曾参字子舆,对母亲十分孝顺。曾参经常到山中打柴,有一次家中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希望曾参快点回来,于是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痛,背着柴火赶紧返回家中,看到母亲在咬手指,跪下来问什么原因。母亲说:“有客人突然来了,我咬手指希望你可以早点回来。”

曾参之母噬指,是为了让儿子知道有客人来。同时也说明了子女与父母合一的认同与感应。隋文帝曾说“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唐代从高祖李渊开始就宣扬孝道;宋太祖赵匡胤在征战之中,也不忘召见太原孝子刘孝忠;明代朱元璋称《孝经》是“孔子明帝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以垂万世”,汉朝以后的每个朝代都推行以孝治国的政策。可见孝在古代的重要作用。同样,孝还是子女与父母合一的认同与感应。

宋朝人杨黼非常善良,他很喜欢佛家之道,尤其崇拜得道高僧无际和尚,他得知无际大师在蜀中,便前去拜访。走到半路,他感到又渴又累,见路边有一位老和尚,便上前打听拜见无际大师还要走多远,听杨黼说完缘由,老和尚严肃地说:“要想得道,去拜见无际还不如拜佛呢。”

杨黼觉得老和尚说得有道理,便问佛在什么地方?老和尚笑着告诉他,你快往回走吧,碰上倒着穿鞋、衣服披在身上的人,就是佛。杨黼将信将疑地回去了。

第一天晚上,他借宿到一户农家,他留意到这家人衣着整洁,有些失望。

第二天晚上,他借宿在一户地主家里,也没有见到倒着穿鞋的人。这样走了三四天,就要到家门口了,杨黼十分失望,在心里埋怨那个老和尚骗了他。他垂头丧气地敲着家里的门说:“我回来了。”母亲高兴地开了门,杨黼震惊地发现,母亲身上的衣服是披着的,鞋子也是倒穿的!原来,母亲日夜想念儿子,一听到声音,立刻过来给儿子开门,根本没在意穿着。

杨黼此时终于明白了老和尚的意思,之后再没出去寻佛,留在家里尽心侍奉父母。他知道父母就是佛。

上则故事体现了母与子之间的心灵感应,这种认同与感应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于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共生体,企业的成长,依靠员工的成长来实现;员工的成长,又依靠企业这个平台。企业兴,员工兴;企业衰,员工衰。员工必须关心企业的发展,心忧企业兴衰,与企业共同成长,保持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将自己的行动与企业的荣辱联系在一起。这种与企业荣辱与共的认同就是孝在现代企业中的体现。心中有孝的人,自然而然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自觉认同企业文化,从而坚定不移地努力工作,认真行事。

戏彩娱亲——孝是人企双赢的推动力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老莱子十分孝顺,总是拣美味食物供奉双亲,七十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孩童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父母送水,他假装摔倒,倒在地上学小孩子哭,追得父母哈哈大笑。

老莱子在古稀之年仍如此孝敬父母,可见孝是不分年纪的。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在古代还是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虽然现在对于孝的考察较难在实际招聘工作中落实形成体系,然而 “百善孝为先”,有孝之人总是更容易得到青睐。

很久以前,有一个珠宝商很出名,不仅因为他有很多奇珍异宝,更因为他品格高尚。

有一天,一个老人向他买珠宝,出的价格也很合适,但是珠宝商当时没有货,只能让老人过段时间再来。

老人认为珠宝商故意拖延时间以提高价格,他不愿意浪费时间,于是说出两倍的价格,但是珠宝商还说没有货。老人说给三倍价格,珠宝商还是没接受,老人只好气冲冲地离开了。

一段时间后,珠宝商找到这个老人,把他需要的货品拿给了他。老人给出他说的最高价,但珠宝商说:“我只要最开始的价格。”

老人奇怪地问:“这样的话,你当时为何不卖给我?”

珠宝商说:“你来的时候,我父亲在午睡,去拿珠宝会惊扰到他。父亲已经年迈,休息好是很重要的,所以即便能赚更多的钱我也不想去打搅他。”

老人听了很受感动,对珠宝商说:“孝敬父母的人,将来也会得到孩子的孝顺。”

与父亲相比,金钱在珠宝商眼里微如草芥,珠宝商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赞美。孝不仅铸就了珠宝商的品质,也让他得到别人的信任,让其事业有更好发展。

孝不仅是一个人的美德,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在企业中,有优秀品德的人,会有更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他们会更努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不仅取得企业的认可,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价值。而没有优秀品德的人,工作中三心二意,放松懈怠,对公司、对个人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些人连工作都无法做好,何谈对自身价值的提升。

在职场中,我们要有责任心,勤奋进取,在企业的平台上,努力释放自己能量。企业也会给予我们相应的回馈,如表扬和嘉奖。孝道是实现企业与个人双赢的推动力。遵守孝道,可以让企业成为我们施展才华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企业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