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过是向死而生:哲学大师人生省思录
19517800000029

第29章 心智的成熟——论爱的真谛(4)

人,终究是要死的。在这短暂的人生中,爱的时间是有限的,何不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献出我们全部的爱呢?

我们每个人都与父母有缘

今生今世,我们为什么会成为一家人?对此,佛认为这是缘分,前世的四种缘分造就了今世的一家人。佛讲的这四种缘分别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因了这种缘,父母与子女开始在爱中开始了今生今世的共同修行。

作为父母,爱孩子不同于爱妻子,不同于爱丈夫,也不同于爱双亲,爱兄弟姐妹。这种爱是那些爱中尝不到的。它是一种混合体,其中有同情和怜爱,有幸福和美好,有快乐和悲伤,有放心和挂虑,有自私和袒护,有恐惧和期盼。孩子是行走在天地间的父母的心肝,一旦孩子有意外和危险,哪怕是稍有个风吹草动,父母都会吓得心惊胆战,仿佛这样会失去心中最宝贵的东西。

为了孩子,即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也会出现在他们孩子的游艺场上,而且毫无应有的庄重和威严,甚至比那些少年还要顽皮和淘气。其实,此时的他们绝非仅为孩子高兴而强作欢颜,他们大多是从孩子身上发现了自我,感到自己年轻了,像年轻人一样嬉戏打闹,于是他们得到了最大的享受,感到了无比的快活。为了孩子,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也可以给自己孩子当坐骑,让他们骑在背上而不觉得有伤大雅、有失身份,这时他们已无力将自己的心肝装回胸腔,至于是放在胸脯上还是后背上则是完全一样的。

当然,有些父母也许有过这样的想法:他们很爱孩子但又希望他们不曾生下来。父母希望孩子不曾来到这个人世,是因为怕他们经不起尘世七灾八难的折磨,这种希望恰恰是他们对孩子至深的爱。这就是父母之爱,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对于这种爱的理解,谁可以最清楚最准确地描述出来吗?只有孩子长大为人父或为人母后才能真正品味做父母的滋味。

凡真正美好的人生体验都是特殊的,若非亲身经历就不可能凭理解力或想象力加以猜度。为人父母便是其中之一。

付出比获得更能激发爱。爱是一份伴随着付出的关切,我们确实最爱我们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对象。父母对儿女的爱很像诗人对诗歌的爱,他们如同创作一样在儿女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这样,儿女如同诗歌一样体现了他们价值。

做父母的可以为子女受苦、奉献、牺牲,这样的情谊可以说是恩重如山。做了父母的人也会知道这受苦同时就是享乐,这奉献是收获,这牺牲同时就是满足。所以,如果要说爱,那也是相互的。而且,愈有爱心的父母,愈会感到所得远远大于所予。

其实,任何做父母的,当他们陶醉于孩子的可爱时,都不会以恩主自居的。一旦以恩主自居,就必定是已经忘记了孩子曾经给予了他们巨大的快乐,也就是说,忘恩负义了。人们总是谴责忘恩负义的子女,殊不知天下还有忘恩负义的父母呢。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自私的无私,一种不为公的舍己。这种骨肉之情若陷于盲目,就可以使你为孩子牺牲一切,包括你的天下。

自古以来,历史上酝酿过多少阴谋,爆发了多少战争,残害了多少无辜的生灵,其原因就是为了给自己的血亲之子争夺王位。而对于有了遗产继承人,又有多少人的敛财贪欲恶性膨胀,他们不但要此生此世不愁吃穿,而且要世世代代永享富贵。

但是,那个揪着正在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儿子的耳朵,强硬地把他按在皇帝宝座上的母亲并不是真爱她的儿子。那个夺走女儿手中的破布娃娃,硬塞给女儿一枚金币的父亲也并不是爱他的女儿的。他们爱皇位和金币以及自己远远胜过爱那幼小纯洁的生命。

如果皇位的继承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而这位母亲却挡住前来拥戴小皇子即位的官宦们面前说:“我的孩子玩得正高兴,别打扰他,谁爱做皇帝就让谁做吧!”如果股票上涨,机不可失,而这位父亲却对自己说:“我必须帮我的女儿找到她心爱的破布娃娃,她正哭呢,赚不赚钱是无所谓,重要的是我的女儿要开心!”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才是一位真正懂得爱孩子的合格母亲或父亲。

父母就是孩子的屏障,时刻庇护着孩子。无论一个人到了多大年龄,如果父母离世了,他就成了一个孤儿。他走入这个世界的门户,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父母健在时,他的来路是清楚的,他的去路则被遮掩着。父母不在了,他的来路就会变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去路反而敞开了。

最强烈的爱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痛苦源于爱

奥地利著名作家西默尔的《爱情是最后一座桥》以骇人听闻的高科技犯罪为背景,描述了发生在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之间的一段奇妙、凄婉的爱情。主人公菲利普是电脑病毒专家,后妻待他冷若冰霜,夫妻的关系名存存实亡;克洛德在一次采访中被最为信任的朋友强奸,赛尔日则在战争中痛失家人,并且失去性能力。

三人在机缘巧合中相遇,各自的痛苦经历让他们三人能够彼此体谅、相互包容与宽慰,同时,也使得他们三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最初的克洛德与赛尔日的精神之恋——克洛德与菲利普的身心之恋——赛尔日、克洛德、菲利普三人之间的互融之爱。三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卷入一场高科技犯罪案之中,赛尔日被误杀,克洛德与菲利普悲痛万分,为了给赛尔日报仇,更为了拯救全人类,克洛德与菲利普冒着生命危险揭穿了罪犯的恶行,使得全球摆脱了一场生命危机。

西默尔在小说中问道:

在当今世界上,“我们能保护自己吗?”

“有人能保护自己吗?”

“我们还能保护自己多久?”

答案是:“只要我们相爱”、“爱情是最后一座桥”。

显然,这里所说的爱情已经不仅仅限于男女之爱,而且带有普遍的抽象的人类广博之爱的意味。

世界上最强烈的爱根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痛苦根源于爱。爱是世间最美的情感,最神奇的力量,爱可以把大自然创造成最完美的作品。

一切爱的形式都是以博爱为基础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奇。每个动物都爱自己的后代并照料它们。软弱的人爱自己的主人,因为他要依靠主人而得以生存下去;孩子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需要他们的精心照顾。只有当我们爱那些与我们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才会开始发展。在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同情的过程中,人也开始发展他的博爱。在爱自己的同时,他也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爱那些虚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

对于爱,人们总会提出种附加条件,一味的埋怨遇不到符合这些条件的值得爱的对象。也许有一天遇到了符合自己条件的爱,但心中的爱却仍未出现。有一个很美的城市,在那里旅游时曾心旷神怡,但离开后并没有梦魂牵绕的迷惘;有一个人非常善良和温柔,邂逅他时几乎一见钟情,但错过了并没有朝思暮想的眷恋。人们常常举着各种各样的条件去找爱,但爱并不存在于各种条件的哪怕最完美的组合之中。爱不是一种特定对象,爱是一种关系,是你在对象身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你精心培育的仙人掌没有牡丹那样娇贵,但你爱的是你的仙人掌而不是牡丹。你相濡以沫的人没有明星俊美与富有,但你爱的是你相濡以沫的人而不是明星。如果有一天你愿意用你的仙人掌去交换牡丹,用你相濡以沫的人去交换明星,但那时候支配你的已经不是爱了,而是欲望。

在这个实际的时代,相信真爱的人会被认为是傻瓜。但是,能够犯傻也是一种能力。无此能力的人至多只会犯一次傻,然后就学聪明了,从此看破了天下一切男人或女人的真相,不再被爱蒙蔽。而具备这种犯傻能力的人即使屡受挫仍不思悔改,始终相信世上必有他所寻求的真爱。正是因为仍有这些肯犯傻能犯傻的男女存在,所以寻求真爱的努力始终是有希望的。爱是一种精神素质,而挫折则是考验这种素质的试金石。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可悲的事情不是在被爱方面受挫,例如失恋、亲人反目等等,而是对爱心的丧失,从而失去了感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对于一个社会来说,爱心的普遍丧失则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它会使世界变得冷如冰窖,荒如沙漠。在这样的环境中,善良的人们不免寒心战栗,即使这样也不要因此也趋于冷漠,而是要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仍保有一颗爱人之心。应该相信,世上善良的人总是多数,爱必能驱走心中的冷漠。不论个人还是社会,只要爱心犹存,就有希望。

爱的价值在于它花开绽放的那一刻的芬芳与柔美,而不在于它所结果实的饱满与否。如果你在爱,那你就有可能收获幸福,即使不幸,你仍能体会到爱的真谛。但你不去爱,那么你就会永远忍受不幸的煎熬与摧残。

宽恕:你就是世界

耶稣反对复仇,提倡博爱。

针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旧训,他主张:“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让他打吧。”

针对“爱朋友,恨仇敌”的旧训,他说:“要爱你们的仇敌。”

他的理由是:“天父使太阳照好人,也同样照坏人;降雨给行善的,也给作恶的。假如你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上帝又何必奖赏你们呢?你们要完全,正像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

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什么会有仇恨呢?因为利益的争夺、观念的差异、隔膜、误会,等等。一切仇恨都溯源于人的这种狭隘与局限。

提到复仇,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呼啸山庄》,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这是一个经典的爱情与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欧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斯克利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雷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因此,遭到亨德雷的嫉恨。主人死后,亨德雷为报复把希斯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受外界影响,爱上了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

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这时,凯瑟琳已嫁埃德加。希斯克利夫为此对埃德加和亨德雷进行了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雷的家财。亨德雷本人酒醉而死,儿子哈里顿因此而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又施计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顿。埃德加和小林顿都死了,希斯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和田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田庄安了家。

小说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死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爱是博大的胸怀。这种胸怀可以容下一切事物。不论是美丽的风景还是艰难的困境,不论是亲人朋友还是对手敌人,心中有爱则可包容万物。这便意味着,我们在爱我们所能接受的一切同时,亦可以爱我们所难以接受的。在爱我们所爱之前,先爱我们所恨的,这是修炼博爱的至高准则。

作为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作为丈夫爱自己的妻子,作为一个处在种种人际关系中的人爱那些善待自己的人,这有什么难呢?作为某族的一员憎恨敌族,作为某国的臣民憎恨敌国,作为正宗的信徒憎恨异教徒,作为情欲之人憎恨伤害你的感情、损了你的利益的人,这又有什么难的呢?难的是你超越所有这些局限,不受狭隘的本能和习俗的支配。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打了苏格拉底一棍子就逃去了。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

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

“不,我绝不是怕他。”

“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

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

有人打了你的右脸,你就一定要回打他吗?你回打了他,他再回打你,仇仇相生,冤冤相报,何时能有个终了?那打你的人在打你的时候因被胸中的怒气支配,所以他是狭隘的,而你又被他激怒,那么,你就和他一起困在狭隘中走不出来,成为狭隘的奴隶。

爱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并不难,难在我们对无礼、对冒犯也能抱有忍耐与宽容,因此,最广博的爱不仅仅是爱己所爱,它还是一种忍耐和宽容,是对自己所恨之物的一包容。爱自己所爱之前先爱自己所恨,我们将得到爱的最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