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懂点趣味色彩学·九型人格·心理说明书
19518400000058

第58章 心理说明书(20)

行为疗法虽名目繁多,但在治疗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了解患者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确定治疗的目标——矫正患者的什么异常行为。

2.向患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从而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3.采取专门的治疗技术,辅之药物或器械治疗。

4.根据患者行为改变的情况,分别给予阳性强化(如表扬、鼓励和物质奖赏)和阴性强化(如批评、疼痛刺激和撤销奖赏)。

5.根据病情的转变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巩固疗效。

行为疗法主要适用于那些异常行为表现比较局限,又可能加以测量的对象,如恐惧症、强迫症、性功能障碍、社交困难、口吃、局限性痉挛、儿童行为障碍等。

一般常用的行为疗法有以下5种:

1.系统脱敏疗法

这是一种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循序渐进地消除异常行为的方法。通过渐进性暴露于恐惧刺激的方式,使已经建立起的条件反射消失,以治疗心理障碍或行为障碍,称为系统脱敏疗法。如众所周知的儿童对带毛、白色动物的恐惧症,从产生到经过系统脱敏消除症状,就是一个实例。

这一疗法是1958年由南非心理精神病学家沃尔夫综合前人经验发展起来的,他认为相反的行为或情绪能相互抑制而不能同时存在。他将一只饿猫放入笼中,每当食物出现,猫有取食反应时,突然强烈电击(非条件刺激),反复多次后,猫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拒绝进食。实验室环境、猫笼、进食条件多次与电击相结合而强化成为条件性刺激,猫见到实验室环境、猫笼、进食条件便产生恐惧,即产生了实验室神经症。之后他将猫放在没有实验室环境、没有猫笼的地方进食,同时不给电击,多次训练后,猫的恐惧症消失,从而产生正常的食物性条件反射。这时再把猫放回到原来的实验环境,进入猫笼中,但不给电击,猫仍能正常进食,恐怖反应消失。

临床上我们可以教会病人用自我松弛的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主动放松、转移注意力、闭目静坐等以抑制引起焦虑和恐怖反应的刺激,即用松弛活动的中枢兴奋来抑制焦虑或恐怖反应的中枢兴奋。经过这种多次脱敏训练,最终可把焦虑和恐怖反应完全消除。

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治疗焦虑症和恐惧症。精神病学家沃帕提出了以下的治疗程序:

(1)了解引起焦虑和恐惧的具体刺激情景。

(2)将各种焦虑和恐惧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焦虑等级”。

(3)帮助患者学习一种与焦虑和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反应。

(4)把松弛反应逐步地、有系统地伴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焦虑反应。

在我国很早就有用系统脱敏法治疗恐惧症的例子。我国金代名医张子和的《儒门事亲》载:“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一闻有响声,则惊倒不知人。”一些医生“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疗效”,万般无奈,求治于名医张子和。张子和不仅善用药物治病,而且善于运用心理疗法。张子和诊视后,让病妇坐在高椅之上,面前放一张茶几,命两名侍女按住病人。张曰:“娘子当视此(看这里)。”然后用木猛击茶几,病妇大惊,张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不一会儿,他又以木击桌,“病妇惊吓已减”,连击三五次,又以手杖击门窗,“病妇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张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换句俗话来说,就是“见多不怪”了。

2.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基础上提出来的,就是对其行为反应给予负性强化,使之逐渐减弱,直至消除其不良行为;也可以认为厌恶疗法是用惩罚性强烈刺激,去消除已经建立的不良的条件反射的方法。

厌恶疗法采用一套技术,这些技术中包括工具或武器,以引起患者生理、心理痛苦或厌恶的刺激,如电击、致吐药物、难闻的气味等。方法是当出现不良反应时,立即给予这些厌恶性刺激,直到症状消失。

因此说,厌恶疗法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用作厌恶性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痛苦及厌恶刺激即惩罚)的直接运用。

由于作为负性刺激的物品或方法的不同,因而可将厌恶疗法分为如下几种:

(1)化学性厌恶疗法。应用化学药物,如能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阿扑吗啡、戒酒硫等或有强烈恶臭的氨水等。

(2)电击厌恶疗法。以一定强度的感应电作为疼痛刺激,或以轻度电休克作为负性刺激。

(3)橡皮圈厌恶疗法。拉弹预先套在手腕上的橡皮圈,并引起疼痛作为负性刺激。

(4)羞耻厌恶疗法。命令患者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表现变态性行为,从而使患者自己感到羞耻,以此作为负性刺激,促使患者改正变态行为。

化学性和电击厌恶疗法都较痛苦,故施用几次后,应该训练患者自己应用想象厌恶法,一旦遇到烟、酒或性兴奋对象时,立刻想象到痛苦的惩罚感受,从而产生厌恶反应。想象厌恶法也可一开始即应用于某些性变态者,如异装癖、露阴癖等,即使患者想象自己在做异常性行为时被人发现,当场抓获,受到严厉处罚等,从而用想象中的负性刺激来克制异常性行为。这种方法有人也称之为“隐闭性敏感法”。

厌恶疗法操作简便、适应性广,主要用于强迫症和种种行为障碍的患者,如日常生活中想戒烟、戒酒、控制饮食等也可采用此方法。但因为厌恶疗法实施时会给患者带来极不愉快的体验,因此,一般要征得患者的同意后才能使用此法。

3.满灌疗法

满灌疗法与系统脱敏疗法相反,不需要让患者经过任何放松训练,一开始就让患者进入使他恐惧的情境中,一般是采用想象的方式。医生鼓励患者想象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医生在一旁反复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最害怕的情景中的细节,或放映现代影视画面最使患者恐惧的镜头,以加深患者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患者做出闭眼、堵耳朵、哭喊等逃避措施。即使病人由于过分紧张害怕,甚至出现昏厥的征兆,仍要鼓励患者继续想象或聆听医生的描述。同时要告诉病人,这里备有一切急救设备和手段,生命安全是有保障的,因此病人可以大胆想象。患者在反复的恐惧刺激下,可能因焦虑和紧张而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植物神经系统反应,但患者最担心的可怕的灾难并没有发生,焦虑反应也就相应减退了。

一个有尖锐器具恐惧症的患者,见不得尖锐之物,可鼓励他把刀、钉子等尖锐器物放在衣袋内、枕头边,随时可见到、触到,这样一段时间后,患者对尖锐器物的恐惧情绪就会减轻或消失。

实行满灌疗法需要慎重,应视患者的病症程度、心理状态而定。虽然满灌疗法比系统脱敏法所花费的时间要少得多,但是一旦刺激程度超出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极易引发精神分裂症。

4.行为塑造疗法

行为塑造是要形成和建立一个新的行为习惯。在确定这个大目标后,把它分成几个小目标,制订治疗计划,然后由低向高逐步实现,达到一步立即给予奖励强化,直到最后实现最高目标。即“大目标,小步子”,用不断强化的原则来建立新的行为习惯。

行为塑造疗法适应证有:精神病人的行为学习、哑童说话、残疾人的肢体功能训练、低能儿教育、大小便失禁控制训练等。对于正常人来说,行为塑造也是学习建立新行为习惯和完成事业目标的有效方法。

5.奖励—惩罚相结合的行为疗法

此法是目前在美国流行的一种行为疗法。它是一种综合疗法,是建立在操作式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的。主要有以下5个步骤:

(1)增强健康信念。增强改变不良行为的动机,写出改变不良行为和不良个性的理由,使患者理解改变和不改变的后果;告诉与患者有关的人,只要坚持一定会成功;写出具体的改变不良行为的日期、时间,以增强成功信念。

(2)坚持记录。记录不良行为程度,目前如何改变,现在心境、环境如何,每周都要记录。

(3)明确具体目标。心理治疗医生应监督患者,令其主动改变不良行为。采取行动时要注意,主动回避一些与不良行为有关的环境;寻找新的行为或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与旧的不良行为斗争;打断旧行为环节中的一个环节;改变不良行为要奖励,发生不良行为时要惩罚;将改变的大目标分成数个小目标一步步完成;调动主观能动性,取得别人的帮助。

(4)采取行动,即监督患者或令其主动改变不良行为。为此,要回避引起不良行为的扳机点,寻找新行为或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与不良行为斗争;要有个计划,通过主观努力以及他人的帮助,改变不良行为。

(5)维持新的行为。新行为建立后,要设法使其巩固。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它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家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性行为及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是找出这些不良的认知,提出学习或训练方法以矫正这些认知,进行有效的调节,在重建合理认知的基础上,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就能得到调整和改善,从而使心理障碍得到克服。

认知疗法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更重视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时,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患者的认知对其身心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无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认知疗法是以合理的认知方式和观念取代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观念的过程,这是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过程。首先医生会帮助患者反省目前生活中造成其情绪困扰的是哪些不合理认知,帮助他辨别什么是合理认知,什么是不合理认知。然后帮助患者明确目前的情绪问题是由现在持有的不合理认知导致的,自己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通过一些必要、合适的认知调节技术(如与不合理认知进行辩论等),医生会帮助患者认清不合理认知的不合理性或荒谬性,进而使他逐步放弃这些信念。这是认知调节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最后帮助患者学习合理认知方式和观念,使之内化,以避免成为不合理认知的牺牲品。

认知疗法可以有效地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慢性疼痛等许多心理疾病,其中疗效最好的是用于治疗抑郁症、厌食症、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它也用于正常人以建立更合理的思维方式,提高情绪合理度,开发人的潜能和促进个体的心灵发展等。

认知疗法一般分为四个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

在这个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患者和心理医生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比如,可让患者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医生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此过程中,要使患者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代替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医生指导患者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竞争的观念

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要让患者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患者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患者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患者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患者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

虽然认知疗法的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常见的认知疗法包括以下几种:

1.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RET)是认知疗法中的一个分支,由艾利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由于病理性构念或歪曲的认知,造成了不良的情绪反应,艾利斯把经常造成人们痛苦的非逻辑思维总结为以下10点:

(1)一个人要有价值,就必须有能力,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有成就。

(2)某某人绝对是很坏的,所以必须受到严厉惩罚。

(3)逃避生活中的困难和推卸自己的责任,可能要比正视它们容易。

(4)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应当和自己的期待一样,任何问题都应得到合理解决。

(5)人的不幸绝对是外界造成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忧虑和不安。

(6)一个人过去的历史对现在的行为起决定的作用,一件事情过去曾影响自己,所以现在也必然影响自己的行为。

(7)自己是无能的,必须找一个比自己强的靠山才能生活。自己是不能掌握感情的,必须有别人安慰自己。

(8)其他人的不安和动荡也必然引起自己的不安。

(9)和自己接触的人都必须喜欢和赞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