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3岁全脑开发亲子游戏大全
19519400000009

第9章 0~1岁宝宝全脑开发亲子游戏(7)

常需3~4个月。颜色要慢慢认,千万别着急,千万不要同时介绍两种颜色,否则更易混淆。

游戏步骤

(1)放一件宝宝喜爱的红色玩具,如红色积木,反复告诉他:“这块积木是红色的。”然后家长拉着宝宝的手从几种不同的玩具中拿起这块红色积木。

(2)再拿出另一个红色的玩具,如红色瓶盖,告诉宝宝:“这也是红色的。”当他表示疑惑时,家长再拿一块红布与红积木及红瓶盖放在一起,告诉他:“这边都是红的,那边都不是红的。”但不能说那边是白色的,黄色的,把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到红色上。

(3)把上述物品放在一起,告诉宝宝:“这些都是红色的。”

小贴士

颜色是抽象的概念,妈妈注意一次只能教给他一种颜色,教会后要巩固一段时间再教第二种颜色。如果宝宝对妈妈用一个“红”字指认几种物品迷惑不解,甚至连第一个红色玩具都不认识时,妈妈就要再过几天另拿一件宝宝喜欢的玩具重新开始。

13.认识红色——形象思维能力训练

游戏目的

让宝宝认识颜色,以发展宝宝右脑形象思维能力。

专家指导

颜色是较抽象的概念,要给宝宝时间让他慢慢理解,学会第一种颜色

14.咿咿呀呀——乐感训练

游戏目的

锻炼宝宝听说能力。在学会说话之前,宝宝“说”的兴趣也是很高的,正是这个时期的“听”、“说”,铸就了宝宝以后真正的听、说能力。

专家指导

妈妈要与宝宝建立一种聊天的习惯,当宝宝睡醒之后,妈妈用缓慢的、柔和的语调告诉宝宝你正在做什么,今天天气如何,你的心情怎么样,如:“宝宝,妈妈正在帮你换尿布,你睡觉梦见妈妈了吗?妈妈非常爱你”等。聊天可以每天进行2~3次,每次2~3分钟。

游戏步骤

(1)宝宝对妈妈的声音会比较敏感,在宝宝睡觉前、喂奶时、洗澡时,妈妈要经常用柔和的声音唱摇篮曲或儿歌给他听。

(2)摇晃时能发出声响的玩具、旋转音乐铃、小铃铛、喂饭时用勺子敲打碗的声音,也是很好的音乐教材。

(3)宝宝发出的“咿呀”声,妈妈要及时给予回应。用不同的语调反复跟宝宝说:“啊、啊、啊”“喔、喔、喔”等单音,引导宝宝跟着重复,并自己体会音调的不同。

小贴士

宝宝正处于什么东西都要拿起来就往嘴里送的时期,所以妈妈在选择能发出声音的玩具时,要格外留意,玩具上的小物件一定是很结实的,不能轻易就掉了。宝宝把玩具放入嘴中时,家长帮助拿出并告诉宝宝他吃的是什么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15.妈妈,我能找到你——探索能力

游戏目的

练习用肢体轮流支持体重,增强肢体耐力。宝宝会按出右手——出左脚——出左手——出右脚的顺序交替爬行,既保持身体平衡,又练习次序,使动作协调。

专家指导

爬行是宝宝周岁前感觉统合的主要练习,让宝宝通过看目的物来估量距离及方向,通过声音动身寻找目的物。

游戏步骤

(1)使宝宝俯卧在床上,在宝宝面前堆放一些枕头、坐垫、软垫或毛绒玩具等,妈妈一边呼唤宝宝,一边鼓励宝宝爬过来找妈妈。

(2)爸爸用双手掌抵住宝宝脚心向前推,或用一条毛巾放在他的腹下,然后提起宝宝的腹部,让宝宝学着手膝爬行去越过障碍物,“爬”到妈妈身边,并且用语言鼓励他。

(3)妈妈在宝宝的侧面呼唤宝宝,宝宝的身体需要自己调整一定的角度,才能爬向妈妈。

(4)宝宝找到妈妈后,妈妈要张开双臂迎接宝宝,同时要说:“宝宝好棒,终于找到妈妈了”。让宝宝有一种成就感。

小贴士

这项训练要耗费宝宝很大体力,而且会对胸部有一定的挤压,不宜在刚喝过奶后进行。训练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游戏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坐垫、枕头上是否有异物,以免宝宝误食或被划伤。还要防止宝宝在爬行时不慎摔下来。

16.起飞、降落——身体接触游戏

游戏目的

能强化宝宝颈部和背部的肌肉,培养平衡感。

专家指导

可以让宝宝伸展全身,而且能掌握高、低的空间感。频繁的身体接触能让宝宝形成开朗的性格,而且能提高自信心,促进大脑活动。

游戏步骤

(1)妈妈仰卧在较柔软的地板上,双腿跷起,膝盖弯曲,宝宝骑在妈妈跷在空中呈水平方向的小腿上,妈妈拽着宝宝的两只手。

(2)妈妈曲起膝盖,前后移动小腿,宝宝就会有坐飞机的感觉。妈妈看着宝宝的笑脸,同时念“一二三,起飞,一二三,降落”。宝宝会更加开心。

小贴士

妈妈抓着宝宝的双手用力要适度,以免拉伤宝宝的胳膊,还要防止宝宝掉下来。宝宝很喜欢来自爸爸妈妈的触摸,这些触摸能给宝宝带来安全感,所以要在任何时候满足他。

§§§第三节7~9个月:提高眼睛和双手的协调能力

宝宝心理早知道

1.宝宝不认生好吗

认生是宝宝在六个月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表现出来的特征,说明宝宝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识别能力,他分得清熟人和生人了。随着宝宝接触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以及心理水平的发展,怕生感就会逐渐消失。每个婴儿在他的发育过程中都要经历这一课,婴儿个体不同,因此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略有差异。“不认生”并非是宝宝尚不具备基本的识别能力,而是宝宝并没有将那份该有的害怕情绪表现出来;或者说,即使认识到那是生人,然而宝宝不怕。这反而是好事,说明尚在婴儿期的宝宝最初的人际关系应对能力已经建立了。妈妈该高兴才对。

2.多关心宝宝的哭

宝宝生下来就会哭,哭可以有效地增强宝宝的肺活量。哭是婴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通过婴儿的哭泣,妈妈可以知道:宝宝是饥饿,疼痛,不舒服,大小便了,还是感到寂寞了。如果您不关心宝宝的哭,他会感到很无助。时间一长就会变得悲观消极,并且不再为达到某一目的而想方设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势必会影响到宝宝语言的发展。所以父母要多关心宝宝的哭,努力去理解宝宝哭的含义。当宝宝哭了,爸爸妈妈可以以关心的口吻对宝宝说:“是不是尿裤子了?”“宝宝是不是想说话?”并及时解决他的困难。如果是宝宝感到寂寞了,就要哄哄他,念儿歌或唱歌给他听,或者和他做游戏,让他体验到快乐。

3.如何培养独立性

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宝宝一出生就让他离开父母单独睡。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要想培养宝宝的独立性,最重要的是要让宝宝的情绪稳定,情绪一旦稳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独立性。如果让宝宝从小离开母亲,在他需要听到母亲的声音、嗅到母亲身上的气味、得到母亲的精心照料时,却得不到应该得到的满足,宝宝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同时还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自然就不会增强他的独立性。所以,在宝宝6个月之前,妈妈最好能在宝宝身边睡,适时地拍拍、哄哄、抱抱他,或者唱一首摇篮曲,让宝宝心满意足地安然入睡。

4.适时转移注意力

帮助宝宝转移注意力,有助于宝宝脱离愤怒等负面情绪。例如:当他在噪声环境中表示不悦时,妈妈带着宝宝尽快脱离噪声环境是最好的安抚方法。如果宝宝因为饥饿哭泣,妈妈应及时哺喂他。如果妈妈直到宝宝哭到喉咙沙哑的时候才去喂奶,会使得宝宝因为过度沮丧而产生生理性的抵触,表现为吐奶、昏睡等不良生理反应。这些后果会令他难以从负面情绪中平息,长时间、高频率地用哭泣等方式来表示愤怒。

5.宝宝喊叫可能是因为没有安全感

小宝宝们会很希望时时得到关注和照顾,如果身边没有人,他可能会有焦虑感,并且感到不安全,他叫喊的意思大多是“我很需要妈妈”,通过喊来发出这个信号,尤其是手里没有玩具,没有有趣的东西吸引他时,更需要表达这个信号。这证明宝宝虽然还小,却已经有了跟人交流的意识,他不喜欢一个人寂寞地待着,这不是坏现象。当宝宝叫喊时,让宝宝学会短时间的等待,而且要让他感觉到等待很安全,或者给他一个玩具,或者让他时时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总之要让他感觉到亲人就在身边。

6.了解宝宝的情绪周期

“情绪周期”是指一个人的情绪高潮和低潮的交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当我们情绪出现不明波动时,在我们的心情低落的时候常会找出生理周期作为借口;而宝宝时好时坏的心情,是不是也有“情绪周期”在作祟呢?

其实很多细心的妈妈都已经发现了,宝宝会在一个时期内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活力,情绪高涨,和人亲近,如成人处于情绪周期的高潮;有时则会莫名其妙的不安和愤怒,并且常常会持续一段时间,就像处于情绪周期的低潮。宝宝情绪模式的形成几乎是照料者情绪的翻版,所以,妈妈要及时地做出积极的情绪回应,这样宝宝会体验到更多的开心。

7.过度的视觉刺激阻碍大脑发育

在出生后半年左右时,宝宝一直通过听觉和嗅觉感受世界。在此之后,宝宝的视觉开始发育了。宝宝能用眼睛来分辨事物,这个阶段的育儿原则应该是宁缺毋滥。也就是说,过度的刺激还不如少刺激。宝宝会自己寻觅需要的刺激,例如从厨房的水池里拿出碗碟到处乱丢或者胡乱敲打电话机等。此外,宝宝会自己调节刺激强度,以达到期望的程度。乖僻敏感的宝宝在面对自己难以应对的刺激时会躲避,而喜欢探索的宝宝则对什么都感兴趣,会跑过去摸一摸。这些反应都符合宝宝自身大脑发育规律,父母要引导和促进宝宝的这些探索行为。如果父母为了帮助宝宝树立好习惯而对其严加管教,或者时时刻刻给予宝宝超过其接受能力的刺激,都会影响宝宝大脑的发育。

8.保护好认生的宝宝

半个月大的时候,宝宝已经能够区分自己的妈妈和除妈妈以外的“陌生人”,于是就开始认生了。哪怕只是和妈妈分开一小会儿,宝宝都会变得不安;即便是妈妈背转身子,宝宝有时也会大哭,弄得妈妈动都不敢动。认生意味着宝宝的智力已经发育到能区分不同人的程度,对于陌生人的不信任则说明宝宝的社会性还没有发育。因此,当宝宝认生时,为了尽快克服认生而让别人把宝宝抱来抱去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样做不但会加重宝宝认生的程度,而且会对原本牢固的母子依恋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当宝宝认生的时候,妈妈要经常抱一抱、背一背,始终在宝宝的视线范围以内,让宝宝放心。只有在妈妈充分关爱的基础上,宝宝才会觉得“我是安全的!”从而对外部世界产生基本的信赖。

9.宝宝的恐惧心理

宝宝出生6个月以后开始会感到害怕,在这之前,宝宝只是通过单纯生理性的满足,如进食、睡眠、排泄等来感受世界。从此以后,宝宝将体验之前从未经历的感觉——恐惧。

一般情况下,这个阶段的宝宝在环境突然改变的情况下会感到害怕,比如搬到陌生环境,突然传来巨响,天黑了,或者被强光照射等情况。随着环境变化程度的加剧,宝宝的恐惧感也会随之增强。一到晚上宝宝就特别磨人、爱哭的话,可能是因为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恐惧心理。这时,打开一盏光线柔和的灯,或者播放柔美的古典音乐,可以给宝宝安全感。经常要拥抱,亲吻宝宝,给宝宝安全的信号;多带宝宝去接触不同的环境,比如商场、游乐场、超市、动物园等。

10.宝宝无法入睡时的内心世界

专家观点认为,周岁前的宝宝不知道“明天”的概念,不明白一觉醒来就等于过了一天。当睡意袭来时,宝宝的感觉会变得迟钝,视线也变得模糊,皮肤的触觉也不敏感了,所以宝宝认为妈妈要和自己分开了。在形成“明天”的概念之前,睡觉意味着要和妈妈分开,所以宝宝害怕睡觉,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持清醒,于是就会开始闹觉。

此时,无论多困,宝宝也要强迫自己睁着眼睛,为了缓解不安,他还会抱着能给他带来安全感的东西,比如玩具娃娃。在睡意袭来之际,宝宝吮吸自己的手指也是为了缓解不安。建议母亲要陪伴宝宝入睡,让宝宝感受到无限的安全感。

11.保护乖僻气质的宝宝免受刺激

父母要主动帮助宝宝,让宝宝在受到刺激的时候不做出过激反应。方法很简单,就是把那些会激化宝宝行为的刺激最小化。比如,把会激发宝宝好奇心的物品和新奇的玩具藏到宝宝看不到的地方,尽量不要带宝宝去饭馆、超市等人多的地方。如果必须带宝宝去人多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爸爸或其他让宝宝敬畏的人带宝宝去。只要他们说“不行”,宝宝就会乖乖听话。

不是把宝宝抱在怀里就能带好宝宝,一定要不停地动脑子,脑子不多思考,身体就会疲劳。平时要认真观察宝宝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变得兴奋、行为过激,努力成为会动脑筋的妈妈。如果自己不付出努力,却因宝宝太爱发脾气而发脾气或吓唬宝宝,只会让宝宝越来越爱发脾气,母子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

12.宝宝因为生病变得敏感

照料身体虚弱或者患有慢性病的宝宝时,妈妈首先不能嫌麻烦。生病的宝宝爱发脾气、变得敏感是很自然的,照顾这样敏感的宝宝肯定也很麻烦。但是,虽然费力、麻烦,妈妈不能显露出疲惫的神情。只有妈妈坚强起来,才能找到适合宝宝的治疗方法,才能把敏感、爱生气的宝宝培养成开朗活泼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