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细说中国的世界遗产37地
19523000000021

第21章 人类历史的印迹(1)

帝王的顶峰-泰山

英文名称/Mount Taishan

收录时间/1987年12月被选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入选理由/C(Ⅰ) C(Ⅱ) C(Ⅲ) C(Ⅳ) C(Ⅴ) C(Ⅵ)

N(Ⅰ) N(Ⅱ) N(Ⅲ) N(Ⅳ)

地理位置/泰山地处山东省中部,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孔孟故里曲阜,东连“齐都”淄博,西滨黄河。其地势南高北低,总面积250平方千米。主峰玉皇峰,海拔1545米。

关键词/天下第一山/天然山岳公园/东方历史文化的缩影/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被称为“五岳之首”

评 语/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用尽所有华丽词语、想遍一切赞美语言,似乎也不能完全概括泰山的美!泰山的美,不光是雄伟壮丽、风景如画,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濡染更使它多了一层神秘色彩。泰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美,充分体现了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气概。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泰岳。据传,盘古死后,头变成东岳,腹中变成中岳,左臂变成南岳,右臂变成北岳,足变成西岳……从而,泰山成为五岳之首。泰山主要有岱庙、王母池、经石峪、碧霞祠、日观峰、南天门、玉皇顶等名胜古迹。其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风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俯瞰泰山,山南北两麓自东向西有东溪、中溪、西溪、天津河、天烛峪、桃花峪6条大谷溪,将泰山自然分化成6个不规则且各具特色的区域,形成了泰山著名的五大景区特色:丽(山麓)、幽(登山中路)、妙(山顶)、奥(后石坞)和旷(登山西路)。

岱庙

岱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天贶殿是岱庙主殿。重檐庑殿式黄琉璃瓦顶,庄严华丽,重檐之间放置竖匾,上写“宋天贶殿” 4个字。殿内供奉泰山神,东、北、西三面有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加銮图》 ,是珍贵的艺术瑰宝。殿内保留了150多块历代碑刻,称为“岱庙碑林”,最著名的有《秦李斯小篆碑》 《汉张骞碑》和宋徽宗的《大欢圣作碑》等。

中天门、十八盘、南天门

中天门是登泰山的半途,有清代建筑的石坊,并设有宾馆供游客休息和用餐。由此往上为著名的“十八盘”,是登泰山最雄险之处,当地的民谣“慢十八,紧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就可体现出来,这三个“十八盘”的直线距离不足1千米,但坡度陡达60。~70。,要攀登1594级石蹬,状若天梯,古诗云“迂回十八盘,举步上青天”,郭沫若也有“危岩森壁垒,盘道上天梯”之诗句形容“十八盘”之险、陡。登上“不紧不慢十八盘”就到“升仙坊”,传说这里是“人间”和“天堂”的分界。再攀上最险峻的“紧十八盘”,即到海拔1460米的南天门了。南天门上有摩云阁,门两旁有白刻楹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

岱顶

岱顶是泰山名胜古迹最集中的地方。碧霞祠是岱顶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铜像;大观峰摩崖碑刻,是历代名人利用天然陡崖刻字题词处,其中唐玄宗所书《纪泰山铭》最壮观,还有宋真宗功德碑和“置身霄汉”等石刻题词,遍布山崖,洋洋大观, “大观峰”由此而得名; “日观峰”为岱顶观日出角度最好的地方,峰北侧有一巨石悬空探出,名“拱北石”,又名“探海石”; “丈人峰”是一块矗立的巨石,像位老人,上刻“丈人峰”三个大字; “玉皇顶”为泰山极顶,因建有玉皇殿祀奉玉皇大帝而得名。

泰山同时也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佛教于4世纪中期传入泰山,道教早在战国时就有方士隐居岱阴岩洞。加上历代帝王建庙塑像,刻石题字,致使历代名人、宗师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到此游览、隐居。泰山从自然到文化以及两者的有机融合,使其成为上古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宝库。

精华必看:

泰山之美,体现了我国古代美学范畴的“阳刚之美”和“壮美”,而自古最为人们称道的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泰山佛光、云海玉盘) ,则是泰山的点睛之景。

泰山日出是泰山景观的标志。随着晨阳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惊醒黎明前的黑暗,东方天幕也由漆黑逐渐转为鱼肚白、红色,直至发出耀眼的金黄,喷吐万道霞光;最后,一轮火球腾空而起,跃出水面。整个过程扣人心弦。天际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刹那间变幻出千万种夺人眼目的色彩,令人叹为观止。

趁夕阳西下之际,漫步在雨过天晴、天高气爽的泰山极顶,仰望西天,可以看到朵朵残云如峰似峦,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雾,直泻而下,大有“谁持彩笔染长空,几处深黄几处红”之势。在夕阳的映照下,云峰闪烁着奇珍异宝般的光辉。

在云雾弥漫的清晨或傍晚,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远视,就能看到在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的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像头上五彩斑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

夏天的雨后,待到天气初晴,大量水蒸气蒸发上升,这时如果无风,在岱顶就会看见白云平铺万里,犹如一个巨大的玉盘悬浮在天地之间。远处的、近处的山峰全被云雾吞没,只有几座山头露出云端,像好奇心极强的孩子窥视着云上的一切;游人踏云驾雾,仿佛来到了天外。微风吹来,云海浮波,诸多山峰时隐时现,又像不可捉摸的仙岛。风大了,玉盘便化为巨龙,上下飞腾,倒海翻江。

心灵感悟:

我国古代帝王将相对泰山的无限敬仰,使泰山在百姓心中变得神圣而崇高。而山岳形象的塑造不过是先人们将精神投射于自然的寄托,致使泰山成为我国山岳文化的典范。

壮美能激励人的性情,培养积极进取精神。千百万人登泰山,不仅能领略自然之壮美,也能激励自己攀登事业高峰的雄心壮志。

故事链接

相传,当年唐玄宗命张说修泰山,张说又令其女婿郑镒代劳。工程结束后,郑镒由九品官荣升为五品。玄宗问及此事时,有一位大臣说: “此泰山之力也。 ”后人称岳父为“泰山”即由此而来。

深度体验:

气势磅礴的泰山,是铮铮铁骨的象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泰山压顶不弯腰”等诗句,都在不断加深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万里长城一样,成为每个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走进泰山,就是走进历史。我们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嵩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一路浏览那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和遍布山中的摩崖碑碣。岱庙内,汉武帝植下的柏树翠影婆娑;红门宫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缭绕;回马山上,唐玄宗勒马而回的怯懦神态栩栩如生;漫步桥畔,秦始皇赦封的五大夫松瘦骨嵝峋,却精神抖擞;十八盘道,李白、杜甫历代文人“笑排红崖咏新作”,墨意未尽,豪风犹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禅仪式似乎在等待着隆重开场。

体味古人墨香的同时,也可亲口品尝古时留下的泰山风味小吃。历代帝王来泰山,均“食素斋,洁身养性”,以示虔诚,故豆腐、白菜和水就并称为“泰山三美”,可见泰山的豆腐宴和野菜宴历史之悠久。据说,仅豆腐宴一项就有150多道菜,游人可亲口品尝一下。

延伸阅读:

从夏、商时代开始,各朝代的皇帝登上皇位后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据统计,历史上共有72位君王来泰山“封禅”。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了。

众皇帝中,要数秦始皇、汉武帝在泰山举办的封禅大典隆重,致使泰山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 “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皆出于此。或许,这也应归功于孔子,是孔圣人将齐鲁大地变成儒学的发源地,故孔子登临泰山之后,我国便有了一个供后世仰望的文化实体。

也正因如此,后人才有幸能在泰山上看到历代名家巨匠的足迹以及他们留下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丘陵歌》 、司马迁的《封禅书》 、曹植的《飞龙篇》 、李白的《游泰山》 、杜甫的《望岳》等。

天地合一的皇家祭坛-天坛

英文名称/Temple of Heaven

收录时间/1998年11月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入选理由/C(Ⅰ) C(Ⅱ) C(Ⅲ) C(Ⅳ) C(Ⅴ) C(Ⅵ)

地理位置/天坛位于北京市正阳门外、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

关键词/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面积是北京故宫的4倍

评 语/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我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从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开始, “天”就是国人心中至高无上的神灵:求福求子、求雨求神,都是在期盼上天的恩赐。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渗透,逐渐导致祭祀成风,如影随形的神坛、庙宇也就随处可见,因为那是当时老百姓奉祀祖宗、神佛的必要场所。

历代皇帝都自称“天子”,他们对天的崇敬可见一斑,故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也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不过像天坛这样布局严谨的大型祭祀建筑群就十分鲜见了。它除具有主体建筑外,四周还配有培训祭祀奏乐人员的神乐署、燔柴炉、具服台、宰牲亭、神厨等附属建筑。

跨入南门沿着甬道往北走,经过圆丘坛就到了皇穹宇,这里是放置“皇天上帝”牌和皇帝上八代祖宗牌位的地方。远远望去,皇穹宇就像一把圆顶的蓝宝石巨伞。殿外就是著名的回音壁和三音石。 “回音壁”其实是皇穹宇的围墙,墙壁用磨砖对缝砌成,对声波的折射非常规则而灵敏。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三音石”是皇穹宇殿门外甬路上的第三块石板。当皇穹宇的殿门敞开后,并将全殿窗户紧闭,使殿门到殿内正中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面对殿门说话,可以听到非常洪亮的三声回声。继续往北走,跨过丹陛桥就到了天坛最大的建筑——祈年殿脚下。

祈年殿高33米,直径24.2米,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筑之一。

文化链接

始建于明朝的祈年殿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据说,在1889年祈年殿被雷击起火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

祈年殿是天坛最大的祭坛。这座宏伟而又极具民族风格的独特建筑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鎏金宝顶三层出檐的圆形攒尖式屋顶,覆盖着象征“天”的蓝色琉璃瓦,层层向上收缩。屋顶外部是三层高阁,内部则是层层相叠而环接的穹顶式,像砖砌的券殿,但又没有一砖一石,全部采用木结构。殿内正中间的4根楹柱叫通天柱,支撑着殿顶中央的“九龙藻井”的同时,也表示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12根檐柱表示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檐柱表示一天的12个时辰,合起来的24根檐柱又表示24个节气;连同中间的4根共28根大柱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象征着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28星宿。

在天坛的建筑中,斋宫也是不可小觑的,它是皇帝祭天前沐浴、斋宿之处。斋宫东北隅的钟楼内高悬明代永乐年制的太和钟一口。当年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后,钟声即止,待大祭礼毕之后,钟声会再响起。葱郁的树木也是天坛一景,尤其在南北轴线和建筑群附近,更是古柏参天,树冠相接,把祭坛烘托得十分肃穆。

就是这座蓝色奇迹,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不幸被雷电击中,焚烧。次年光绪帝下令仿照初建时的样子重建。故现在看到的天坛基本上就是明朝时期的样子。天坛的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和谐、统一,共同以其特有的结构、瑰丽的装饰成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极为丰富的创造力,是人类智慧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精华必看: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坛分上、中、下三层,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数目均为九的倍数。台面镶嵌九重石板,象征着“九重天”。古代我国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圜丘坛在建筑设计中反复使用“九”的倍数,正是我国古代匠师对这种概念的运用和发挥,使“天”的地位能在祭祀建筑中更好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