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李志刚教授之拔罐养生全程指导
19524800000003

第3章 经络拔罐基础课—教你做最好的拔罐师(3)

01罐的介绍

不同种类的罐具

玻璃罐

玻璃罐是目前家庭最常用的罐,各大医药商店的器械柜台均有出售。它是由玻璃加工制成,一般分为大、中、小3个型号。其形如球状,下端开口,小口大肚。其优点是罐口光滑,质地透明,使用时可观察到拔罐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便于掌握情况;缺点是易摔碎损坏。

抽气罐

抽气罐常可用青霉素、链霉素的药瓶,将瓶底磨掉制成平滑的罐口,瓶口处的橡皮塞应保持完整,留作抽气用。医药商店的器械柜台也有出售成品真空枪抽气罐,它是有机玻璃或透明塑料制成,形如吊钟,上置活塞便于抽气。其优点是不用点火,不会烫伤,使用安全,可随意调节罐内负压和吸力,便于观察等。它是家庭最适用的罐。

挤气罐

挤气拔罐常见的有组合式和组装式两种。组合式是由玻璃喇叭筒的细头端套一橡皮球囊构成;组装式是装有开关的橡皮囊和橡皮管与玻璃或透明塑料罐连接而成。其优点是不用点火,不会烫伤,使用安全,方法简便,罐口光滑,便于观察。

陶罐

由陶土烧制而成,形如石臼,罐口平滑,鼓肚,口底稍细,分为大、中、小3种型号。其优点是吸力强;缺点是易破碎,不易观察皮肤的变化。

角质罐

用牛角或羊角加工制成。用锯在角顶尖端实心处锯去尖顶,不可锯透,作为罐底。口端用锯锯齐平,打磨光滑。长约10厘米,罐口直径分为6厘米、5厘米、4厘米3种。其优点是经久耐用。

金属罐

多以铜、铁、铝制成,状如竹罐。其优点是不易破碎,消毒便利。缺点是导热过快,容易烫伤皮肤,无法观察吸拔部位皮肤变化,故而现已很少应用。

竹罐

用直径3~5厘米的坚硬成熟的竹,按节截断,一端留节当底,一端去节作口,罐口打磨光滑,周围削去老皮,做成中间略粗、两端稍细,形如腰鼓的竹罐。长约10厘米,罐口直径分为 5厘米、4厘米、3厘米3种。其优点是轻便、廉价。

橡胶罐

橡胶罐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多种形状和规格。优点是不易破损,便于携带,操作简单,患者可自行治疗;缺点是吸附力不强,无温热感,只能用于吸拔固定部位,不能施行其他手法,故很少选用。

电罐

电罐是在传统火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拔罐工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罐已经从单纯的产生负压到集负压、温热、磁疗、电针等多种治疗方法为一体。负压以及温度均可通过电流来控制,而且可以连接测压仪器,以随时观察负压情况。电罐的特点是使用安全,不易烫伤,温度和负压等可以自行控制,患者感觉更加舒适。电罐的缺点是体积较大,费用较高,必须有电源装置才能使用,只适用于拔固定罐,不能施行其他手法时使用。

复合罐具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罐具配用治疗仪来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如罐内安装刺血器,并可在拔罐时接通电源,增加拔罐的温热效应,称为电热罐。还有将红外线治疗仪、紫外线灯管、激光发生器、磁铁等放入罐内,形成红外线罐、紫外线罐、磁疗罐等。

代用罐

代用罐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可用的应急用罐,选择代用罐应注意选择罐口平整宽厚光滑、耐热的器皿,如罐头瓶、瓷瓶、茶杯、小酒杯、化妆品瓶等均可用作代用罐。如罐口不够光滑可根据情况用砂纸打磨光滑后再使用。代用罐的特点是可以就地取材,以应急需,适用于家庭或野外作业时急用。

贮药罐

其操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抽气罐内事先盛贮一定量的药液(约为罐子的1/2),快速紧扣于被拔部位,然后按抽气罐法,抽出罐内空气,即可吸拔于皮肤上。另一种是在玻璃火罐内盛贮一定的药液(约为罐子的1/2),然后按火罐法快速吸拔在皮肤上。常用的药液有辣椒水、生姜汁、风湿酒等。此法常用于风湿痛、感冒、胃病等。

贮药罐

煮药罐

把配制成的药物装入袋内,放入水中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0~15分钟。使用时按蒸汽罐法吸拔于患处。此法多用于风湿等病症。

药物处方:

(1)麻黄、蕲艾、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克。

(2)川椒、桂枝、防风、当归、杜仲、牛膝、麻黄、桑寄生、川乌、红花各30克。

拔罐的四大辅助工具02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拔罐时常用的辅助工具。

燃料

酒精是拔罐过程中经常要用的燃料。拔罐时,一般要选用体积分数为75%~95%的酒精,如果身边没有酒精,可用度数稍高的白酒代替。

消毒清洗用品

拔罐前要准备一些消毒清洁用品对器具消毒,对拔罐部位清洗,如酒精棉签或酒精脱脂棉球等。

润滑剂

常用的润滑剂一般包括凡士林、植物油、石蜡油等。还有一些润滑剂是具有药用疗效的,如红花油、松节油等,它们具有活血止痛、消毒杀菌的功效。

针具

在拔罐治疗过程中,有时会用到针罐、刺血罐、抽气罐,其中,最常用的就是三棱针和皮肤针。

拔罐所需的辅助工具

罐法大不同—常用的拔罐方法

拔罐法又称“拔火罐”,古称“角法”,是以罐子为工具,利用火燃烧排出罐内空气,造成相对负压,使罐子吸附于施术部位,产生温热刺激及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下面详细为大家介绍各种拔罐方法和操作手法以及它们的运用范围,让大家能够更清晰、更直观地了解和运用。

单罐法

单罐法用于较小的病变范围或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闪罐法

闪罐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拔罐手法,一般多用于皮肤不太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罐拔于施术部位,然后将罐立即启下,如此反复拔启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行罐法、滑罐法等。走罐法宜选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平滑。先在将要施术部位涂适量润滑液,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循着经络或需要拔罐的线路来回推罐,至出现瘀斑为止。

响罐法

响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后,稍加推拉或旋转随即用力将罐具拔下,发出“啪”的响声的一种拔罐方法。如此反复吸拔,重复操作多次,以皮肤潮红或呈紫红色为度。此法与闪罐法功效相同。

多罐法

多罐法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量吸拔数个乃至十几个。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

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此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罐法。留罐法主要用于以受寒邪侵犯为主的疾患、脏腑病、久病,此法作用部位局限、较固定。

转罐法

转罐法与摇罐法相似,较摇罐法力量大,刺激性强。先用闪火法将罐拔于皮肤上,然后手握罐体,来回转动。手法宜轻柔,转罐宜平稳,防止掉罐,转动的角度要适中。

拔罐疗法的操作步骤

火罐,又称“拔罐疗法”。它能使施治部位出现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拔火罐危险性较小,较易操作,且疗效较明显。我们常常在运用过程中会根据部位不同,采用多种拔罐方法配合使用,来提高治疗效果。那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具体该怎么做呢,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准备01

仔细检查患者,以确定是否符合拔罐的适应证,有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备齐,然后一一擦净,按次序放置好。对患者说明施术过程,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治疗信心。

患者体位02

患者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体位使患者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仰卧位: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平摆于身体两侧。此位有利于拔治胸、腹、双侧上肢、双下肢前侧及头面部和胁肋部等处。

俯卧位:患者俯卧于床上,两臂顺平摆于身体两侧,颌下垫一薄枕。此体位有利于拔治背部、腰部、臀部、双下肢后侧、颈部等处。

侧卧位:患者侧卧于床上,同侧的腿屈曲,对侧的腿自然伸直(如取左侧卧位,则左侧腿屈曲、右侧腿自然伸直),双手臂屈曲放于身体的前侧,此体位有利于拔治肩、臂、腿外侧等处。

坐位:患者倒骑于带靠背的椅子上,双臂自然重叠,抱于椅背上。此体位有利于拔治颈、肩、背、双臂和双腿等处。

选罐03

根据部位的面积大小、患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轻重选择,用大小适宜的火罐、竹罐及其他罐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