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
19525800000057

第57章 实 战 篇(50)

在黄浦区,以低保业务为例,救助对象只带3~9种证明,在3天内就可以走完申办程序。这样,既堵塞了管理漏洞,也体现了社会公正。在松江区,已经建成了全区统一的区级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包含全区约13万户企业的135项信息。涵盖企业的基础信息、行政许可信息和后续监管信息,分别由工商、公安、质检、经委、商委等23个部门提供并负责维护,实现了各部门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企业设立时间从原来的30天甚至几个月,减少到了10天以内。

试点区在三个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改善了政府管理信息多元、分散、不一致以及重复建设等问题,切实方便市民,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

目前,上海正在研究编制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将继续把电子政务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并根据实际发展需求,把工作重心逐渐从建设网络、数据库、单一业务系统,转到推动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跨部门业务协同上来,构建可亲、可信、可靠的电子政务体系。

案例分析提示与思考:

结合案例和实际,论述电子政务为什么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相关知识链接:

1.所谓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相对于传统行政方式,电子政务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行政方式的电子化,即行政方式的无纸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行政法律关系的虚拟化等。

2.政府作为国家管理部门,其本身上网开展电子政务,有助于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实现政府办公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通过互联网这种快捷、廉价的通信手段,政府可以让公众迅速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和办事章程,以及各项政策法规,增加办事执法的透明度,并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

在政府内部,各级领导可以在网上及时了解、指导和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并向各部门做出各项指示。这将带来办公模式与行政观念上的一次革命。在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联系,既提高办事效率、质量和标准,又节省政府开支、起到反腐倡廉作用。

3.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1)政府从网上获取信息,推进网络信息化;(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在网上设有政府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可能的信息服务,实现政务公开;(3)建立网上服务体系,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即“电子政务”;(4)将电子商业用于政府,即“政府采购电子化”。

与传统政府的公共服务相比,电子政务除了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如广泛性、公开性、非排他性等本质属性外,还具有直接性、便捷性、低成本性,以及更好的平等性等特征。

案例9:公车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102

材料一:“公车私用”是公共行政治理的一大顽疾

位列三公消费之一的“公车私用”,一直是公共行政治理的一大顽疾。如果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的公车改革已近16个年头。然而现实是,这项改革仍没有一个像样的头绪。据有关统计数字,早在“八五”期间,全国公车耗资720亿元,年递增27%,约为GDP增长速度的3.5倍。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耗用约为3000亿元。在社会强烈呼吁下,公车改革在2003年前后正式启动,各地纷纷采取了“卖公车、发补贴”的办法。然而,汽车在政府采购物品中始终占据前三位,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公车花了600多亿元,2006年则一举突破700亿元,占财政部预计实现的3000亿元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近1/4。

近十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长约20%,约是GDP增速的两倍。这大大增强了公车的消费能力。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

同时,据统计,社会上私家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是0.82万元,而党政机关单位公务轿车则高达3万元以上。

材料二:杭州市大规模的公车改革行动

从2009年起,杭州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公车改革,涉及100多个单位,分三批进行车改。经过两年多时间,市政府的公车数量从1200辆缩减到400辆左右,总量减少了三分之二。截至目前,除了市级四套班子领导,公、检、法及3个驻外办事处以外,其他党政机关、参公单位、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初步完成了车改。

杭州车改的基本理念是“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所谓单轨制就是公车上缴统一处理;货币化是指向公务员发放“车贴”;市场化是指成立公车服务中心,将留用车辆进行市场化管理。为此,本市下发了《关于杭州市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7份车改文件。据统计,参加第一、第二批车改的机关单位,共计上缴了400辆公车,其中200辆公车由服务中心留用,132辆补充执法单位工作用车不足,57辆被拍卖,剩余11辆作报废处理。发放“车贴”,则是将普通公务员至局级公务员分为300元到2600元9个档次,交通补贴每月直接打入公务员市民卡,可以用于乘坐公交车、打的、加油等各项交通事务支出,但不能取现。

同时,为了保障政府部门正常公务用车的需要,杭州市设立了公车服务中心,公务员借用公车与打的一样,有偿计价使用,计价方式完全市场化。据了解,目前,公车服务中心有专职驾驶员61人,截至2011年5月底,为车改单位提供出车服务1.5万台次,安全里程200余万公里。

另外,杭州市还配套出台了《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纪律规定》,严禁公职人员向社会“借车”或转嫁费用等行为,凡违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关规定的,一旦发现将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扣发车贴;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但是,“杭州车改”在受到舆论肯定的同时,也遭遇了一些质疑,最多的意见集中于“车贴”。一些市民指出,公车消费本来就有浪费,现在用发放定额车贴的方式,实际上是将一些浪费行为合法化,公权变成了特权,特权又被“赎买”成了私产。还有市民认为,车改呼吁这么多年,还是迟迟改不到位,“凭啥干部就可以用公车,取消公车就得发车贴?为啥不能像百姓一样完全自理?如今欧美国家并没有‘公车’‘车贴’一说,咱们为啥做不到?”而且按照每月22个工作日,每天打车四次计算,月打车支出也不会超过1000元,“一个正局级公务员的车贴比普通百姓工资还高,怎么说得过去呢?”

长期研究政府管理实践的求是《小康》杂志社舒社长认为,公车的存在,立意是为了工作需要,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成为显示官威、讲究享受的“官轿”,这是和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但他也指出:“比较各地的车改尝试,杭州车改是最具可操作性的,或者说是比较现实的;因为车改一步到位,目前还做不到,任凭浪费现象继续下去,只能造成更大的损失。不管怎么说,先改起来是必要的。”

在一些地方,公车配备制度形同虚设,不要说规定不能配备专车的厅级处级干部,就连科级干部也配备了高档专车;为了规避相关制度,有的是以“接待用车”名义报批高档专车。还有的地方不仅发放“车贴”,还将单位公车低价拍卖,以改革名义对公有资产进行瓜分。

专家表示,公车改革之难实为公权“革命”之难,“杭州车改”为其他省市车改提供了一个借鉴。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张博士说:“要承认杭州车改并不完美,是一个折中方案,也是无奈之举,但它至少是‘节能减排’和节约开支的。”。

案例分析提示与思考:

1. 结合材料,试分析杭州的“公车改革”能否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2. 结合实际,你认为我国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公车改革”?

相关知识链接:

1.目前,我国各地公车改革试点大致有三类模式: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为两者模式的结合。其中:公车货币化模式以广东珠三角、辽阳弓长岭区为代表,曾长期被认为是公车改革的方向,其措施是公车全部收回,公务人员按照行政级别给予补贴;公车集中管理则以昆明为代表,其措施是党政机关的所有公车全部停用,或上缴至各区组建的机关公务交通服务车队,或拍卖收回部分财政经费;第三类模式则以杭州为代表,取消单位的公务车,所有公务用车集中至杭州市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单位公务用车可向中心提前预约租用,同时按级别给公务员发放车贴。不同的是,杭州车改没有采取“货币化”现金补贴的模式,而是将车贴全部打入“市民卡”IC卡中。

2.国外模式。纵观一些国家在配备公车的导向上,都坚持了"一要方便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要尽量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原则,并以此作出各项具体规定。

(1)德国。德国政府从联邦到各州乃至大城市区和各州县政府,都为一定级别官员配备公务用车。配备公务用车的标准是:联邦总统和联邦议院议长为奔驰450型;联邦总理和副总理为奔驰350型;各部部长为奔驰280型;各部国务秘书相当于副部长为奔驰230型;司局长级的官员,保证公务用车,但不配备专车。

(2)芬兰。芬兰公车包括三大类。首先是专车:在芬兰共和国政府各部(总统除外)中,只有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4人享受配备固定车辆、固定司机的专车待遇。其次是公车:芬兰政府办公厅负责安排18位内阁成员公务用车。政府各部办公厅主任通常掌握3辆公车(包括小车和面包车)。第三种是工作关系车。这是由公家(政府机构或公司)买车,公家出汽油费和负责保险维修,但由个人自己驾驶的车,既可执行公务也可私用。使用工作关系车的人首先是工作需要,其次是要有一定级别。在拥有30多个机构的赫尔辛基市政府共有“工作关系车”约30部。

(3)印度。印度政府规定,只有内阁部长和副部长、文官中的秘书(相当于中国的常务副部长)、辅秘(相当于中国的部长助理)和少数联秘(相当于中国的正局长)等以上级别的官员可以配备政府专车。除了少数联秘因工作需要配备专车外,其他联秘要办理公务,可临时要车,有的是两个联秘共用一辆车。联秘以下的各级官员原则上一律不配车,如果确因公务用车,经批准和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临时要车,办完事立即送还车辆。

(4)南非。南非由交通部牵头修订和颁布了政府官员配车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国家公务员可根据自己的级别和工作需要,申请配备不同档次的轿车,并由个人承担一定的费用。具体做法:副处长级以下公务员只能配排气量1.6升以下的国产车;正处长至副局长级别的官员可配备排气量2升以下的国产车或进口奔驰牌、宝马牌等名牌轿车。至于正局长以上的官员,不论什么级别,在购车时需自己支付1/3左右的购车款。车子越好,自己交的钱就越多。

案例10:仇和何以成了“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103

2004年2月5日,《南方周末》详细报道了“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中共宿迁市委书记仇和的施政经历。他在担任沭阳县县委书记与宿迁市市委书记的 8 年期间,以非常手段推进了一场又一场的“激进”改革,并取得了卓著成效。然而对他本人,有人说他是酷吏,有人称他如青天;有人怒斥他“简直是胡闹”,有人鼓励他“大胆地试”。由此,他本人和他主导推动的改革便一度成为各方舆论关注和争议的焦点,“最富有争议的市委书记”——这个评价对他而言可谓“当之无愧”。那么,仇和是因何而成了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的呢?

一、 仇和改革之言

“允许和扶持宿迁市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和做法,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徐州机场到宿迁市高速公路旁的宣传牌。

“我也不强求你们统一思想,但我看准了的事,就要干。”——仇和在关于“小城镇建设”问题的一次常委会上。

“民风不正,弊在官风。”——为此,仇和定出了“四风”行动计划:端正官风、引导民风、净化乡风、树立县风。

“西方在我国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时,在我国这种人均GDP时,哪里有人权呢?我觉得中国现在要加快发展,用30年走完西方300年的路,政治优势是很重要的,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采取压缩饼干式的发展,不要截然把人治和法治当成是非的两极,承认宿迁的现状的话,能不能用人治来推动法治,用不民主的方式来推进民主呢?”——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

“宿迁 515万人民所居住的85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可以变现的资源或资产,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关于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