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如何烹制安全食品
19527500000025

第25章 人们体质各不同 吃啥忌啥得讲究(5)

每天摄取多少脂肪合适?

该摄取多少脂肪才合适呢?专家认为,每天摄取的脂肪应占总热量的20%—30%,理想值为25%。若以一名每天摄取2000卡路里热量的“上班族”来说,每天应摄取500卡路里的脂肪。若再以每克脂肪含9卡路里热量换算,每天吃到肚子里的脂肪,应在56克左右,约4汤匙的食用油。

6.老人吃饭注意顺序

要说老人吃饭有什么讲究,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清淡、易消化”。其实,除此之外,老人在一餐中,先吃什么,后吃什么也会影响到他们的食欲。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对《生命时报》记者说,比如,如果老人习惯在饭前吃点点心,就可能影响到正餐的食欲。因为甜食糖分较高,影响消化,食后容易产生饱胀感,因此吃过后就什么也不想吃了。老人吃饭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先来点新鲜蔬菜或豆制品,比如清炒白菜、菠菜,凉拌黄瓜、豆腐丝等。这些菜比较清淡,吃后不会影响消化,反而由于清淡,更有了食欲。

接下来是吃一些味道稍重的炖菜和炒菜,比如说宫爆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等。由于开始吃得比较清淡,这时候吃点味重的东西,更能增加食欲。相反,如果先吃的菜肴较咸、较辣,味觉一开始就受到强烈刺激,口舌变得麻木,再吃其他东西,也品不出味道来了。

然后是主食。五谷杂粮含各种营养,是人体必需的食物,每餐都应该适当摄入。老年人不宜吃得过多,过多增加饱胀感,对肠胃不好。

最后来点甜品(如甜汤、点心等)作为餐桌上的调剂。它们放在最后吃,一则可以起到爽口的作用,二则可以帮助开胃。但甜品也不宜吃得过多,适当几口就好了,一定要让胃留出一点“空间”来。

7.老人食用鱼油需要适量

许多人都喜欢购买“深海鱼油”服用,甚至作为一种送人的时尚礼品,但是,人们对于它的了解却很少。深海鱼油是深海中鱼类脂肪的提取物,主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但又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素。它能软化血管,常被称为人体血管的“清道夫”,它还能预防动脉硬化、中风和心脏病,同时还具有调节神经的功能。老年人适当服用无 疑有所裨益。

但是,服用深海鱼油并非越多越有益,过量服用很可能产生副作用。鱼油所含不饱和脂肪酸化学结构很不稳定,容易被氧化,如果体内有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会产生过氧化反应,从而产生一种叫做“自由基”的物质,自由基失去平衡时,会干扰人体内的正常生化过程,产生不溶性脂褐素,形成“老年斑”。老年斑不仅在皮肤上出现,也可在血管、心、肝、肾、脑等组织内累积,导致心脑血管等疾病。

况且,目前对服用深海鱼油的问题,专家们也有许多不同看法。有些权威专家认为,深海鱼和浅海鱼,甚至淡水鱼,它们的鱼油构成都是一样的,主要成分不外乎两种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所不同的只是深海鱼油中的含量略高。如果花大价钱买鱼油还不如吃鱼。况且,许多植物油,如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等,都含有许多不饱和脂肪酸。

对深海鱼油虽然有不同看法,不过总的来说,它的保健功能还是被大家肯定的。一般来讲,每周服用3—4次,每次服用1粒,就能满足身体的需要,没有必要多服。

8.老年人不宜长年喝粥

老年人患牙病多,牙齿缺损者十分常见,有的老人因咀嚼功能不好而长年吃粥,也有少数讲究药膳的人用常年吃药粥作为对疾病的辅助治疗。据观察,长期吃粥的老年人一般比较消瘦,原因是老年人的胃动力较差,如果吃粥的量过多,胃难以很快排空,就会感到胃部不适;以同样体积的粥和米饭相比,粥所含的米粒少得多,如果长期吃粥,得到的总热量和营养物质不够维持人体的生理需要,难免入不敷出。

按传统的说法:吃粥容易消化。这句话是值得商榷的。有人对粥、饭、馍的消化吸收情况作了研究,结果是——糖吸收率:粥96.5%、饭99.5%、馍99.9%;蛋白质吸收率:粥56.1%、饭99.5%、馍99.9%。为何会出现这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呢?主要是因为吃粥不必细嚼,而吃饭必须咀嚼。咀嚼不仅要用牙齿把饭粒细细咬碎,同时还会促使唾液分泌,而唾液中所含的酶对淀粉也有帮助消化作用。

所以,吃粥和吃药粥虽是养生益法,但不是人人皆宜,除非是身体很虚弱,或是治病需要。

9. 老年人宜补钙

补钙,对老年人来说很重要。因为骨在生成以后仍在继续不断地新陈代谢。人到中年以后,体内容易发生钙质代谢障碍,这种代谢平衡的紊乱,可导致骨质疏松症,因而对外来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大约有15%患有骨质疏松症。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但此病发生的迟早及速度,与从食物中摄入的钙量多少有直接关系。若每天能保证人体正常钙的需要量,骨质疏松的发生就会晚些、慢些。据营养学家调查表明:我国中老年人从食物中摄取的钙质,一般都未达到实际需要量(每天800~1000毫克)。因此,需要经常补充钙质。同时,也应补充维生素D。

老年知识分子,由于长期坐办公室,缺少日照,容易发生下肢酸痛、乏力,进而渐发展至全身骨痛,腰背痛等。因此,除应从食物中补充一定数量的钙和维生素D外,还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并应选食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等。

老年人补充钙质、除能增强体质,防治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外,在防治其它疾病方面也有实际意义。美国一位心血管专家说:世界上已有多次研究证实,钙的降血压作用明显可靠,可用来防治高血压,对于边缘高血压更有裨益。每天摄入1000毫克的钙,可使妇女的舒张压下降约6%,男子下降约9%,并能预防动脉硬化和其它疾病。钙离子还可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血钙过低可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神经细胞过度敏感,使人容易冲动,因此,缺钙者难制怒。正处于更年期的中老年人,受体内激素影响,情绪不稳定,若体内钙不足更会加重情绪波动,增加精神痛苦,所以,人到中年以后就需多供给含钙丰富及易于吸收的食物。这类食物有乳类、豆类、水果及蔬菜、海带、紫菜、虾皮、芝麻酱等。

每天钙的供给量不宜低于1000毫克。

10.适当节食有益长寿

《内经》中说:上古之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经验之一,就是“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包括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食物的种类与烹调要合理,不偏嗜,不偏食等内容。

老年人节制饮食尤为重要。老年人的基础代谢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同时,进入老年期以后,体力活动减少,所消耗的热能也相应减少,因此,对老年人所供给的热能也应相应减少。

近年来,老年医学专家研究证明,老年人限制饮食摄入量对健康长寿是很重要的。如果人到老年而食量不减,以致热量过剩,就会对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每餐贪多过饱,使血液集中于胃肠,势必引起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容易诱发或加重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和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胆囊炎等。另外,饮食过量会引起肥胖,而肥胖又可引起多种疾病。研究资料表明,饮食过度和肥胖病人在中年以后死于肿瘤者比正常人为多。在国外的很多资料还表明,绝大多数长寿老人的体重正常或偏低。说明肥胖伤体,轻身长寿。所以,世界上长寿研究人员多认为,以节制饮食的方法来减慢生理性衰老速度,是维护健康长寿的好方法。我国古代养生家也主张老年人宜“食少”。《老老恒言》中指出:

“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寿世保元》则更明确地概括为:“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根据我国的膳食结构和特点,适当节食,主要是减少主食的摄入量,而适量增加富含蛋白质的副食,如瘦肉、豆类及其制品、乳类、鱼、蔬菜、水果等。这有利于防止组织器官的衰老,减少皮下脂肪的蓄积。此外,富含脂肪的食物及高糖类如点心、糖果等也应减少食用,并应避免吃零食、夜食和含油脂多的食品。在烹调上也应以清淡为主,少用油煎炸烹调法。总之,老年人适当节食有益于防病和健康长寿。

11.清晨饮水有益

水,是人体重要的七大营养素之一。祖国医学认为,水有助阳气、通经络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水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成人体重的60%是水。体内新陈代谢都需要水来参加才能完成,因此可以说,水是生命的清泉。

人到老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固有水分和细胞中的水分逐渐减少,出现了慢性、生理性失水现象。这是老年人皮肤干燥、皱纹增多的原因之一。由于长期皮肤干燥、皮脂腺分泌减少,以致皮肤对致病菌的抵抗力下降,易患疖肿、皮炎、湿疹等皮肤病。此外,老年人体内水分减少,还可使肠内正常的粘液分泌减少,使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粪便中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在肠内堆积过多,被人体吸收后会产生头痛、头晕、精神不振等症状。粪便中的毒素又是诱发肠癌的有害物质。

水对老年人有着更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老人每天早上喝一杯水,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对健康和延年益寿有如下好处。

1、利尿作用:清晨空腹饮水,15~30分钟就有利尿作用,其效果迅速而明显。

2、促进排便:清晨饮水可预防习惯性便秘。由于胃肠得到及时的清理洗刷,粪便不会淤积干结。同时,饮水对胃肠也是一种轻微的刺激,能促使胃肠蠕动,有利于排便。

3、排毒作用:许多家庭有晚餐吃得丰富的习惯,因此,晚餐摄入的动物蛋白及盐分进入体内较多。动物蛋白质在体内分解代谢会产生一定的毒性物质,早晨起床及时饮水,可通过促进排尿,尽快把它们排出体外。

4、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若在早晨起床后马上喝杯温开水,有利于把头天晚餐吃进体内的氯化钠很快排出体外。平时饮水多、爱喝茶的人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发病率就低。

5、预防心绞痛:人体通过一夜的睡眠后,体内水分随尿液、汗液和呼吸丢失许多,血液会变得粘稠,血管腔也因血容量减少而变窄,这常使供给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供血不足,甚至发生闭塞。因此,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多发生在清晨及上午九点左右。老年人如在清晨喝杯水,就能达到补充水分、降低血液粘稠度和扩张、复原血管的目的,从而减少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发生。

清晨饮水应以白开水为好,饮水量一般宜为200~400毫升左右,过多饮水对胃不利,也影响早餐进食,故要适量。

12.少盐益寿

盐是“百味之王”,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调味品,也是人体内氯和钠的主要来源。但因氯与钠广泛存在于诸如肉、鱼、蛋、蔬菜和水果等动植物食品中,所以正常膳食中一般很少缺钠。据美国科学院食品与营养委员会估计,成年人每日钠的适宜摄入量为1100~3300毫克,这样,每日从天然食物中摄取就足以满足人体对钠的需要,即能维持机体钠的正常代谢,而不需要再加食盐了。但由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习惯用盐,完全不用盐,也不现实。问题是当前人们的用盐量已远远超过了生理需要。据我国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我国居民每日盐的摄入量平均约为10~15克,并发现食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有一定关系。

食盐过多,对老年人和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肾脏病、肝硬变或伴有腹水的人更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国营养学家建议,每人每天食盐供给量应为8~10克,而美国长寿学会则建议还可降低为2~4克。由于长期的饮食习惯,造成人们的口味有“轻”、有“重”,但这并非生理需要。老年人为健康长寿着想,应根据个人情况,自我控制食盐量,如患有心、肾、肝病者,可根据医嘱和营养师的指导,采用少盐饮食,即每日只食用2~4克盐;或采用无盐饮食,即膳食中不加盐;或采用低钠膳食,即限制食用某些含钠高的食物,如酱菜、挂面、油条、虾皮、油菜、菠菜、芹菜、苋菜等。

远在上古时期,人类就懂得食盐过多对身体有害。我国古典医书《内经》上曾有“多食咸,则凝经而变色”的记载。

唐朝名医孙思邈也说:“咸多促(短)人寿”。说明古人对过咸之物危害人体早有认识。我国许多著名医学家认为:咸入肾经,适量可补肾强骨,为人所必备。而多食则伤肾损肾,使人早衰。所以强调日常饮食中“味适中而不过咸”,特别是汤羹之味,更需淡美。

总之,少吃盐对预防高血压、心肌损害和脑血管意外有益处。因此,少盐益寿的说法,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