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有意人生之NLP的灵性修炼
19543000000091

第91章 亲子教育(二)

夜无声:“我们以前讲信念部分时讲过三大限制性信念。这三大限制性对应到亲子教育过程中,就是最大的三个误区。三个误区会让孩子学会无助,无望,无价值。一但“学会”这三个,孩子的人生将会过得很艰难。

先看【误区一】无助:

例:在一个周未的下午,明明的爸爸带着明明去公园游玩,在公园里明明见到了许许多多自己未曾见过的动物和玩具,忽然他眼前一亮,在众多玩具中发现了一个与最近动画片中经常播到的动画人物玩具,于是嚷嚷着对爸爸说,爸爸我要买这个,我要买这个,这个好玩!明明的爸爸似乎像条件反射般的看了眼那个玩具对明明说,这个玩具不好,一点意思都没有,你都不会玩这个玩具,于是带着孩子迅速离开玩具旁,任由孩子哭闹也不理。

相信在生活中这种场景我们可能都有曾见过,就这样在明明的小脑袋中开始了一段思索,为什么爸爸说我不会玩这个玩具不买给我呢?最后:嗯,爸爸是对的,我不会玩这个玩具。于是他学会了【无助】,虽然这个玩具很好,可是我不会玩。(虽然这个目标有可能实现,但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到)类似的经历多了,孩子的内心就‘学会’了【无助】。

在成年后,当遇见一些事情后,第一反应是否会在想,这个事情(目标)确实很好,可是我没有能力做到!是真的没有能力做到吗?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的第一反应会是这样呢!是的,原来根源在于我们年幼的时候被父母或他人灌输了太多这样的‘思想病毒’‘你不懂、你不能、你不会、你这样做没意义的、无论你如何做都是没有用的’等等这些负面能量的词语,填鸭在我们脑中设定和限制了我们思维的框架。

更严重的【语言暴力】可能直接导致犯罪,网上曾看过一个小短片就是讲这个的,回头找一下,发网址给大家看下。

【误区二】无望

无望是无论能力如何,渴求的目标就是不可能实现。孩子无望是如何来的?妈妈我想吃糖,不行。爸爸我想玩玩具,不行。

不准出去玩、不准玩游戏,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不准不行不能,每当父母说一次‘不’字孩子就失败一次,父母制造了许多理由和意义,这些文字经由理解进入了孩子的潜意识,于是做X等于Y产生了因果。孩子想做的任何事情,打击他就会令他产生【无望】,这样就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当孩子成年后这种无望会令到他对许多事物连尝试都不敢去做。

有人可能会问了:不说【不】,不【否定】,那遇到孩子类似的行为该怎么应对呢?大家都学过预设前提,有一条叫【有选择就是有能力】。而每一个‘不’就代表着无选择。所以我们要给孩子选择,而不是说‘不’。例如:孩子贪玩游戏,不愿意做作业。父母给他的不是‘不准玩’,而是可以,而且有选择。如‘你是要玩一小时还是半小时后再做作业?’

【误区三】无价值

孩子与妈妈一同上街,在路上孩子想买一根雪糕吃,妈妈我要吃雪糕!妈妈说:没钱不买,可是走着走着妈妈带孩子走进了一家服装店,妈妈看中了一件喜欢的衣服买了下来,衣服的价格是200块,雪糕的价格是2元。这时年幼的孩子在心里想:

2元钱妈妈说没钱,200元钱妈妈有钱,此时孩子头脑会很混乱。就是我不重要了,其实这比我不重要更严重,觉得自己根本完全没有价值,连量度的标准都没有,于是孩子学会了【无价值】(由于某种原因,自己不配得到自己想要的或目标),在这样类似的情景中尤其是在7岁以前孩子更容易学到。

父母在小孩子心中就是【神】,自己根本没有什么价值标准,许多时候,父母无意的话就可能让孩子学会了【无价值】。父母放孩子的鸽子,本来答应孩子双休日带他出去,结果没有做到。7岁以前的孩子思想上没有判断力,于是产生的无价值感。学到了无价值。老师或父母的无心快语或谎言,会给孩子却造成了不良影响。

所以父母在孩子那儿要言行一致。特别答应孩子的事,说到就要做到。言不行,行不果不仅会降低你的自我价值,同样会降低下一代的自我价值低。而根据【意之所在,能量随来】父母说孩子怎么样,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孩子考试不及格。

父母一看分数,33分,看着孩子说了句‘你真没用’,孩子就学到了【无望】。继而,可能在其它各方面的表现也显得很没用。所以表扬孩子要看眼睛,批评孩子要看事物。批评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不要批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