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导游实训教程
19660200000017

第17章 模拟景点导游(7)

鱼咀主要起分水作用。李冰修建鱼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天然的韩家坝的稳固性和分水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事半功倍。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咀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枯水期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60%的水进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然低于外江,进水约占主流的40%,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

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全长760公里,源头至此约340公里,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漩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而不进内江。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即以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接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紧接鱼咀的这道长堤叫金刚堤,每年内江淘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这就是岁修“三字经”上说的“挖河沙,堆堤岸”。

5、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的第二个主体工程,位于金刚堤堤尾,是一道低坝,堰坝顶距内江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

测量资料表明,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4倍。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入外江。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用水。资料还表明,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鱼嘴早已排沙80%,这样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6、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江水进人成都平原的流量。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约700立方米/秒)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也拒之“口”外,概不容纳。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防洪、运输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

宝瓶口旁的这小山叫离堆。选择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是极其科学的。它使内江水经过一段流程后水势便于控制,水质进一步澄清,然后被迎面独立的离堆顶托,创造了飞沙堰泄洪排沙的功能和宝瓶口的瓶颈效用。保证了成都平原的防洪和灌溉。所以说,在宝瓶口位置开凿离堆,决定了整个渠首工程的布局。2000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都江堰所展示的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水平,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感到振奋吗?

7、离堆公园

从飞沙堰前行就到达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的市内入口,也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其中有两处我认为是必去之地,那就是伏龙观和新辟的文物陈列馆。

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因“二郎擒孽龙”的神话而得名。

走上42级台阶后便可见右方的一碑,碑曰“离堆”。抬头看右前方的山头,那便是玉垒山。李冰当时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首先开玉垒山,引水灌田,便使玉垒山的主峰和我们脚下的这块山丘分隔开了,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小山堆,这分离的小山堆便叫离堆。左侧并排的11块石碑,依次为“神禹峋嵝碑”,“道都符碑”和“佛教梵文碑”,意在借助儒、道、佛三教的神力以镇水,通称“镇水碑”。也有说镇水碑不是镇水,而是镇压下面的孽龙。孽龙若没有上面碑的神力镇压,便又会兴风作浪。

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东汉末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于1974年修建外江江闸才从河床中捞出来。因石像卧在江中,胸前文字清晰可见。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字表明,此石刻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都水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部门。是郡太守府的椽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旁边这尊缺头人像大概就是当时的都水,由于岷江中上游沙石含量大,头给撞毁了。他没有头,却依旧把当时的治水工具“锸”握得紧紧的,足以证明他治水的决心与信心。在那时,官员们腰间的绶带代表他们官位的大小,他腰间绶带并不长,反映了他在当时的官位并不大。据推测,他的官位相当于现在都江堰管理局局长。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有趣的是,他手中所持的工具也是“锸”)、石马(个头矮壮矫健的川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琢而成的。古书记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低不过足踝,高不过肩,以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灾。当然,在后来用卧铁代替石人石马,因此石人石马便成文物了。这石刻水塘展现了都江堰竣工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要请大家留意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是一些闸,这些闸用于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情景,这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

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物陈列室,展示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

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离堆是当年李冰在此处开凿的一个引水口。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还没有火药,而且铁的使用也较少,这玉垒山又属子母岩(砾岩沉积岩),结构十分坚固,要人工开凿缺口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于是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先用柴火焚烧岩石,使之炽热,然后浇水醋。凿去一层,再烧一层,如此反复进行,终于在八年后,开了—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通道,这缺口子使玉垒山分出了离堆,也建成了宝瓶口。据传,在开凿宝瓶口时,李冰不仅身先士卒,奋勇当先,同时李冰的女儿“冰儿”也为之英勇献身。当宝瓶口还需剥去最后一层岩墙就可打开时,每人都知道开这层岩墙的人便必死无疑。“冰儿”却毅然要求去,宝瓶口凿开了,可“冰儿”却被滚滚的江流吞食了,人们说她死后羽化成仙,神灵便附在玉垒山上,从远处便可见“冰儿”安祥地仰卧在玉垒山,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千年古堰。

现在,我们一起原路返回,去参观都江堰文物陈列馆,里面有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量史料,将加深大家对古堰的认识。(供稿:古堰管理局)

八、青城山

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欢迎大家来青城山游览。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距离成都市区56公里,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历来是川西著名的游览和避暑的胜地。又因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广及全国,所以青城山又是著名的道教名山,天师道的圣地。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听出青城山的基本特点了;那就是离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风景名胜地,而且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相当完好。”因此,1962年就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也是国家5A级景区。当然,“眼见为实”,一会儿大家亲临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本有三点水,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即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中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佐证。

1.道教文化

据地质考察,青城山形成于1.8亿年前的一次造山运动,山体抬升时受强烈挤压,岩层破碎,起伏较大,褶皱明显,所以山形千奇百怪。相传青城山区有36峰、8大洞、72小洞、共108景。108是一个吉祥数字,表示景点很多,但人们更向往的是这里满布山岭的古木森林和蜿蜒山路上那无尽的清凉幽意,以及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保护完好的宫观建筑艺术。说到道教文化,由于道教在青城山2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历代道教学者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可以说,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

青城山道教发展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创道教被称为“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影响逐渐遍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已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一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清觉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

从清康熙以后,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来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变,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响的一支。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莹被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后来,傅元天道长被选为中国道协副会长,1992年当选为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所以,研习道教文化的人是必定会来青城山的。

2、山门

各位嘉宾,现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这座古典庄重的山门和后面青翠入云的山林,总是让每一个来客感到—股浓浓的幽意,急于走进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请不要着急,让我们先看看山门旁的建福宫。

建福宫,在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祠,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丈人峰因宁封得名,相传宁封是黄帝时的制陶官员,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宁封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统一了华夏,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代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各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