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导游实训教程
19660200000022

第22章 模拟景点导游(12)

大雄宝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的诞生像、成道像和说法像三尊佛像。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创立的时间最早。创始人叫乔答摩悉达多。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与中国孔子同时代。殿内所供奉的诞生像为高约六寸的铜质镀金立像,儿童模样,左手指天,右手指地。佛经上说,西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王后摩耶夫人临产,按当地风俗习惯必须回娘家分娩。她在离开王宫路过蓝毗尼花园时,就感到身子不舒服。于是就用手扶着无忧树,这时悉达多太子便从她的右胁降生。降生后他向东南西北各行七步,脚下步步生莲,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这时,天空出现了两条巨龙。一条口吐温水,一条口吐凉水,为太子洗浴。根据佛经上记载悉达多当时是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但这尊像却与其相反,这里为了适合中国传统“以左为大”的传统习惯,而改为左手指天,右手指地,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一种汉化。大殿正中为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像,左右两边是他的弟子迦叶和阿难,迦叶是释迦牟尼死后佛教第一次集会的召集人。阿难侍从释迦牟尼佛二十五年,擅长记忆,传说佛教第一次集会,就是由他诵出经文,成为最早的佛经。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教所理想的最美好的社会,在那里天上常传来美妙的音乐,四处金砖铺地,住的楼阁也用金银玛瑙装饰。众生没有痛苦,享尽欢乐。佛经上讲,只要一心念着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这里的阿弥陀佛就是接引众生的姿势。

(七)藏经楼。接下来我们参观藏经楼,它是整座寺庙最大的一幢建筑物。藏经楼高20多米,加上楼顶的建筑装饰物就与宝光塔齐高,所以宝光寺又有“一楼与一塔齐高”之说。藏经楼上藏着清雍正、乾隆年间印的佛经《大藏经》,共6000多卷,楼下是历代方丈升座说法的地方。藏经楼左右两边分别是龙潭和狮窟,龙潭是前任方丈住的地方,狮窟是现任方丈住的地方。

我们先来看藏经楼内清代竹禅和尚(曾经作过慈禧太后的绘画老师)的两幅大作,这幅图叫《捧沙献佛图》。这幅图高6米宽5米,是当时重修藏经楼时,竹禅大师依照墙面的大小所画的。《捧沙献佛图》画的是佛经中的一个典故:释迦牟尼佛一次与弟子进城化缘,路上遇到一群小孩在做游戏。小孩见佛主来了,顿生布施之心,捧土献佛表示虔诚。阿难当时非常生气,觉得小孩不懂礼貌,居然把泥土献给佛主。但佛主却说这个小孩非常难得,这么小就心存善心,懂得布施,难能可贵。于是便为这个小孩摸顶受戒,在他身上留下了佛主的印记。三百年之后,小孩转世成为了统领印度的阿育王。其他小孩也转世成为了阿育王的王宫大臣。佛教有三世因果之说,前世注定今生,今生注定来世。这幅画的含义就是教化人们要懂得行善积德,种善因得善果。与《捧沙献佛图》相对应的是一幅相同大小的书法作品,写的是《华严格经》的序文。这也是竹禅和尚所书,字体是他老年时期独创的“九分禅字”,兼有隶书的笔意,禅味悠长,隶书又称八分字,加上一分,因此取名“九分禅字”。

(八)东花园宝藏。东花园是现任方丈住地,是一座独立的小型四合院,中间有两棵古银杏树。古朴典雅,显现了佛教的内敛和沉稳,小客堂内当中挂的这幅观音像是1941年我国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临摹古代壁画时的作品。1946年张大千到成都开画展时,新都县县长用全县所捐的一百担大米将它买下,供奉在宝光寺内。整幅画主要以蓝、绿、红三种颜色为主,用黄金勾线,天然矿物填色。这幅画60年色彩如新,是画界公认的当年张大千先生所临摹的古代壁画中最传神的一幅作品。

这幅是清代文人张船山所画的《蜂猴图》,画面非常的简单,两只猴子,三只蜜蜂。画面虽然简单,但其所表达的意思却是非常的积极,取其谐音,“蜂”通“封”,“猴”通“侯”,理解为“封候拜相”,希望人人都有所作为,前途远大。

这幅是元代赵子昂所画的《五马图》,这幅画有一个特点,“远三近四细看五”,就是从远处看是三匹马,走近再看是四匹马,如果认真的数一数就能发现,原来一共是五匹马,这幅画就告诉我们看待事物不能片面的一刀切,要多做分析考虑。

这幅是宋代宋徽宗赵所画的《百鹦鹉》,现在这幅也有脱落,已经看不出来原有的风貌,当时宋徽宗画这幅白鹦鹉时,是用珍珠粉画,色彩非常的艳丽,这幅画有个特点就是它的印记是盖在整幅画的正上方,一般文人作画盖印记都不盖在中上方,因为盖在上方会影响画的主体。宋徽宗把印盖在上方,就是要表示他是天子,地位高高在上,无人可及。

旁边这幅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的画,另外还有唐伯虎和祝友山的画。

这幅是清代陈延壁所画的《瑞应麒麟图》。这幅图上画的是一只长颈鹿,很多朋友看了都会感到奇怪,既然《瑞应麒麟图》,为什么没有麒麟而是长颈鹿呢?长颈鹿原产于非洲,郑和下西洋时将它带回中国。麒麟是中国的一种吉祥物,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在那个时候人们没有见过麒麟也没有见过长颈鹿,所以就把两种动物相混淆了,认为长颈鹿就是麒麟,所以这幅画称为《瑞应麒麟图》。

这幅观音像非常的特别,远看好像是一幅素描作品。其实,这是民国时期,一位官家小姐出家之后,为了对佛主的虔诚,用自己的头发绣的一幅绣品。

这幅单条是前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为宝光寺所题的词:“宝光景重落宝光,新都竹染绿新都。”

这间房内所供奉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佛舍利是佛主的化身,代表了释迦牟尼佛,是佛教最高尚最圣洁之物。供奉佛舍利的地方自然也就是寺院中最圣洁的地方。

这座塔叫舍利宝塔,是1987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送给宝光寺的。宝塔为铜质镀金的四方形单层亭式小宝塔,高约二十厘米,表面都用纯天然宝石镶嵌。释迦牟尼佛的二颗真身舍利就供奉在宝塔内的水晶瓶中。当年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他的弟子阿难将其遗体火化,火化后遗留了许多珠状物,此物晶莹坚固。推击石破称为舍利,舍利有三种。白色为骨舍利,是佛主尸骨所化。红色为肉所化,黑色为发舍利,是毛发所化。宝塔内供奉的是一颗白舍利和一颗黑舍利,这两颗都是清朝光绪年间,宝光寺禅师真修和尚去印度朝佛,路径斯里兰卡,正巧遇到斯里兰卡国内一座大型寺院宝塔维修,宝塔地宫被打开,真修和尚正巧有幸见到佛舍利。于是真修和尚就请求寺内主持,希望他能够送几颗舍利给他。但是主持不同意,真修和尚也并不灰心,为了求回佛舍利便每日绕着宝塔走动。12天之后斯里兰卡国王到寺中朝拜,见到真修和尚,被真修和尚的真心打动了,于是就送了两颗给他。这两颗舍利被真修和尚带回来之后一直供奉在宝光寺内,成为宝光寺的镇寺之宝。

来到这里,我们入乡随俗,为了表示对释迦牟尼佛的尊敬我们也来拜拜佛。佛教讲求做人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报恩就是报三恩,第一报父母恩,第二报师傅恩,第三报国土恩。众生关怀恩,拜佛有很多种拜法,我们这里拜佛就是佛教中最常用的一种拜法。首先两脚分立于蒲团前,前八后二脚尖分开八分,脚跟分开二分,代表的做人要四平八稳,双手合掌放于心间,表示一切从心也从新开始,先做一次问询,然后右手放于蒲团间,两脚分跪于蒲团下方,双手再向上翻开放在蒲团上方,然后叩头,连续三拜之后,再做一次问询,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礼节。

出小客堂我们可以看见两组照片,这两住照片分别是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和86年邓小平主席来宝光寺参观的时候所拍摄下的。

小客堂对面是大客堂,又称为大客堂,门楣所挂的是“问本堂”匾额,突出了有来者不忘闻本之意。“问本堂即是方丈询问初入佛门的僧人出家本意的地方。

问本堂正中这幅画是清代王宫午所画的《墨龙》。都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但是却没有人见过龙。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那么龙自然也由多种物构成,牛头马面,羚羊角,虾眼,鲢鱼须,蛇身,鱼鳞,鹰爪,画家从多种动物身上取出一部分,来组成一条完整的龙,这不仅是构思巧妙,还更深刻的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这幅《荷花图》是清代陈廷壁所画的。古人都爱画莲花,为莲花象征廉洁。陈廷壁分别用花蕾,盛开的荷花和残败的荷叶表现了人生的三个过程:少年,中年,老年。两边所挂的是清代张船山所题的对联,这幅对联非常形象的表达了陈廷壁所画的这法荷花图的意境。

旁边这幅是清代诗画僧人竹禅和尚所画的《墨狮》。竹禅一生,书画成就最为显著,擅长于画人物与竹石。这幅《墨狮》是其代表作之一,竹禅和尚巧妙运用墨水的浓淡,画了一头神采熠熠昂头翘尾,脚踏祥云的狮子。这只狮子非常的神传,无论你站在任何角度去看,狮子的眼睛都直盯着你,稍微移动步子,好像狮子的眼睛也跟着转,尾巴也跟着摇动,旁边所挂的对联是清代颜楷所题。

当然,这里有老师的作品自然也会有徒弟的作品,大家请看这幅对联:“人游霁月光风表,家在廉泉让水间。”这幅对联就是慈禧太后亲笔所书的,上联是描绘在雨过天晴后的月夜中游览,心情的舒畅,下联是希望臣子们都能清正廉洁,对联中间挂的两幅分别是明代所画的《牡丹》和清代胡世荣所画的山水画。

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以画马著称于世,宝光寺内也珍藏有徐悲鸿的真迹,就是这幅《立马图》。在30年代新都桂湖公园是徐悲鸿先生与他夫人廖静文女士的定情之地。1942年徐悲鸿先生游览了宝光寺,为宝光寺画了这幅《立马图》,五十年后,徐悲鸿大师已经辞世四十周年。廖静文女士再次重游宝光寺,又一次见到了徐悲鸿大师当年画的这幅《立马图》,,见物思人,当时廖静文女士见到画时就热泪盈眶,宝光寺当时请廖静文女士题词,廖静文女士沉吟片刻,饱蘸脓墨,在纸张上一气呵成,写下个斗大的“缘”字,接着又在右侧写下两排小字:“一九四二年悲鸿于宝光寺画马,保存至今,览之,欣喜不已,深感前缘不断,她觉得意犹未尽,在署名和年月之后,又写下”不胜感慨“四字。

这四幅屏称为宝光寺的“三绝屏”。第一绝,文章绝,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写的《前出师表》古人有读出师表不落泪不思之说,所以文章是第一绝。第二绝,书法绝,大家请看落款“岳飞”这幅字是岳飞的字。书法绝是第二绝,第三绝是什么呢?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四幅屏看起来好像是刚写的,墨迹还未干,其实这并非是一幅书法作品,而是一幅绣品,是中国四大名绣中的蜀绣,所以蜀绣绝就是第三绝。

(九)寺中寺。出了东花园,我们现在来到的地方为宝光寺非常独立的建筑群,是宝光寺的“寺中寺”,在我国佛教八大宗派中,因为净土宗的修行方式非常简单,所以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宋代以后,佛教其他宗派也兼修净土宗。宝光寺自清朝以来。历代住持几乎都是禅,净双修的宗师,所以在宝光寺内寺中建寺,为净土宗单独立院。

这座殿堂叫寿佛殿,相似于禅院的山门殿,两边所雕塑的是地水火风四金刚,中间所供奉的是无量寿佛,他的依据唐朝全真和尚的形象所雕塑的,根据传说,全真和尚是唐代柳州人,出家后在广西建净土院,他活了132岁才死,死后他的弟子将他的遗体涂上生漆,供在佛内,若干年后,全真和尚的尸体一直没有腐烂,于是佛教徒把他作为佛来敬仰,香火十分旺盛,到唐僖宗时候,正式封为“无量寿佛”在寿佛殿的背面同样有一尊韦驮像与对面极乐堂中的释迦牟尼佛相对应,这尊佛是清朝光绪年间,宝光寺真修和尚效法唐僧西天取经,经过缅甸时候,不辞千心万苦雇工匠采玉雕琢而成。这尊佛像是用全玉石精心雕刻而成的,宝冠上镶嵌的也是天然的红蓝宝石,当年整整用了两年时间才运回宝光寺,非常珍贵。

极乐堂后面、为念佛堂,念佛堂内供奉有一座通高五米二的石凿舍利宝塔,这座舍利宝塔是光绪三十二年三代工匠化了三年时间用三块大青石镂空雕成,墙上是清代壁画《释迦牟尼涅槃图》。

(十)罗汉堂。宝光寺罗汉堂修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中国现存四大罗汉堂(另外三处在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等,武汉归元寺)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它以塑像奇巧多姿而扬名天下,有人说,宝光寺的罗汉是数不清楚的。因为罗汉堂建筑结构奇特,塑像纵横交错,道路四通八达,宛如一座迷宫,前来数罗汉的人往往又被千奇百怪的塑像所吸引,边数边看,数来数去,结果总不一样,如果要数清楚罗汉堂一共有多少塑像,就必须要了解它的建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