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导游实训教程
19660200000029

第29章 模拟景点导游(19)

堂屋左边是罗瑞卿的卧室。这里陈放着将军青少年时用过的木床、榻凳和洗脸架。

堂屋右侧是罗瑞卿父母的卧室。将军就诞生在这间狭小的房子里。

这里将军及其家人当年用过的厨房。

罗瑞卿就在这座简朴的房屋里度过了20个春秋。随后,他离开了狭小的个人生活空间,走上了为全中国人民谋求幸福与光明的曲折道路。

(4)故居陈列室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所在的房间便是罗瑞卿生平陈列室了,这里面不但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还有家乡人民的敬书,让我们感受一下将军光辉的一生吧!

在入门口第一幅画,是说罗瑞卿于1906年5月31日出生在原南充县马家坡(今顺庆区青泉坝)一个日渐衰落的封建地主家庭.罗瑞卿的父亲罗春庭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他的母亲鲜氏则是一个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不仅教罗瑞卿读书写字,还经常给他讲述一些英雄的故事.所以,罗瑞卿是十分敬重他的母亲

1926年10月,罗瑞卿考取了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黄铺军校武汉分校;随后,武汉分校改为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参加东征讨蒋时,被军阀张发奎在九江缴械。罗瑞卿马上离队返回武汉寻找党组织,然而在武汉时他不幸身染伤寒、生命垂危,这时他有幸遇到武昌四川会馆的一位好心老乡将他收留,在他卧床昏迷的日子里,这位老乡每天给他送去一碗稀饭,精心照料,才使他得以逐渐康复,度过了一生之中三次‘大难不死’的头道关口。大病初愈,他便毅然踏上了寻找已转入地下活动的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历程。1927年10月,罗瑞卿辗转数省之后呢,在上海终于找到党组织,转为中共党员。

1929年11月,罗瑞卿调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科长,11月26日,毛泽东在一次干部会上注意到了罗瑞卿,这一次,是他们之间第一次交谈。

1931年,罗瑞卿在‘第二次反围剿’中,经历了他人生之中的第二次“大难不死”,5月16日,他率部攻占敌我双方必争之地的观音崖时身负重伤,被护送到上田后方医院,做了颌关节复位手术,但由于当时根据地缺医少药,罗瑞卿手术后一直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医院已经为他准备了棺材,但他却靠着年轻而顽强的生命力,在昏迷多日后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这是上田医院旧址和解放后发给罗瑞卿的残疾军人证)。后来他又随中央红军红一军团参加了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那时他还不到30岁。(照片)这是延安时期的罗瑞卿。

193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会议决定建立红军大学,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由毛泽东提议,罗瑞卿任教育长。(这是1938年罗瑞卿在抗大第四期开学典礼上讲话)。

1941年4月3日,罗瑞卿认识了抗大四期的学员郝治平同志,通过长期了解,他们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后来在山西辽县结婚。

抗战结束后,根据“重庆谈判”精神,国共两党于1948年双方下达停战令,罗瑞被任命为军事协调处中共代表团参谋长。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罗瑞卿、杨得志率19兵团参加了入城式。1949年5月,毛泽东致电罗瑞卿说:“部队开动时,请来中央一叙,部队工作找人代理。”罗瑞卿离开部队转赴北平,几天后,周恩来找他谈话要他出任中央人民政府首任公安部长,罗瑞卿愉快地接受了任务。10月1日,罗瑞卿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11月1日,公安部启用印信,正式开始办公。(图为罗瑞卿1954年的任命书)。

罗瑞卿作为新中国的首任公安部长,他为了建立健全全国公安工作体系而呕心沥血,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政绩。

1950年9月罗瑞卿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总司令,保卫中央首长是公安部一项重要的工作,罗瑞卿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毛泽东、周恩来领导人的外事、社会活动,他都要亲自研究、亲自安排,因此,毛泽东曾半开玩笑地表扬说:“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我就感到十分放心。”(罗瑞卿身高1.82米,故名罗长子)。

1955年9月,罗瑞卿被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军衔,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罗瑞卿兼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罗瑞卿为军委常委,军委秘书长。因此,罗瑞卿离开公安部,转入军队工作。

这幅照片是罗瑞卿一家1961年在广州留园二号楼门前的合影。这个幸福家庭的每一个人都不会想到,4年后,他们会面临一场大劫难。

1965年,罗瑞卿接到中央通知,参加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上海会议’上,林彪、叶群一伙对他进行打击和诬陷,指责罗瑞卿“反对突出政治”、“篡军篡党”,随后,罗瑞卿被错误的批判,他不愿也无法违心地作出令林彪等人满意的所谓检讨,便决定以死抗争,于3月18日上午从住所三楼一跃而下……,虽然双脚跟骨粉碎性骨折,却未死去。这就是罗瑞卿人生的第三次大难不死,一直到1973年,经毛泽东批准,罗瑞卿被解除‘监护’并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常委,军委秘书长。

1978年,他不畏高龄手术所存在的风险,毅然上书中央,申请出国治疗,7月15日经中央批准后,他入住了德国海堡骨科大学医院,8月2日上午手术获得成功,8月3日凌晨因突发心肌梗塞不幸逝世,8月5日中共中央派专机将罗瑞卿灵柩迎回北京。

这是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机场迎灵的照片。

1978年8月12日,罗瑞卿追悼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天安门、新华门、外交部降半旗致哀。邓小平在追悼会上悼词、对他光辉的一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这幅画像,便是当年在追悼会上悬挂的遗像。

好的,各位朋友,我对将军的生平作了一个大概介绍,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留影,10分钟后我们就上车返程。(作者李兴荣)

点评:罗瑞卿是新中国首任公安部长、公安部队司令、是公安工作的奠基者;毛主席及中央机关的忠实保卫者;他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人,故南充又被称为三总故里。故居的讲解应以罗瑞卿生平事迹为主线,突出罗瑞卿百折不饶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11.朱德故居纪念馆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朱德元帅故乡仪陇县旅游观光。今天我们将首先参观朱德故居纪念馆。

朱德故居纪念馆位于距仪陇新县马鞍镇琳琅村,距仪陇新县城48公里,纪念馆与朱德故居仅一壑之隔,遥遥相望。朱德故居纪念馆于1970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建立,1982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被四川省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纪念朱德诞辰120周年,2005年中央拨款扩建,2006年9月竣工。

纪念馆占地二万余平方米,为中西结合的砖木结构庭院式平房。整个馆区由5个展厅组成,配以宽阔的回廊、假山、喷泉及园林花草点缀,古朴典雅、庄严肃穆。请看大门正上方悬挂的“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馆名,它是由原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笔题写。

请看这尊朱德同志的汉白玉雕像。这就是我们敬爱的总司令朱德元帅。庄重的神情、深邃的目光,勾勒出一副运筹帷幄、指挥三军荡寇歼敌的总司令风彩;红色的台阶上,闪光的军徽,烘托出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军威国魂。背后红色花岗岩雕成的日月山川图壁画象征着朱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缔造的红色江山如日月经天,万古长存。

(前言)朱德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功勋卓著,威名远播。我党三代领导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毛泽东称他是“人民的光荣”,周恩来称他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邓小平称他是“中国人民事业胜利的伟大旗帜!”江泽民称道“二十世纪群星璀璨,朱德是其中的一颗巨星”。

第一展厅救国从军旅护国成名将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朱德青少年时代立志救国,参加辛亥革命及抛弃高官厚禄,寻求真理的革命经历。

第一组佃农儿子

1886年12月1日,朱德诞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琳琅山下李家湾一个贫苦的佃农家里。

朱家祖籍广东韶关人,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中迁来四川。朱德的父母一共生了13胎,只养活了8个,朱德排行第四,由于大伯父朱世连无子嗣,朱德2岁时便过继给大伯父为子。

1892年,朱德到本姓家族办的药铺垭私塾读书。。9岁起,他又到五里之外的席家碥私塾随席聘三老师读书(图)。一直在这个私塾读到十八岁,席先生又给他取字“玉阶”。

席聘三是当地一位很有见识的学者,他久经风霜,饱尝人间心酸,他熟悉历史,思想开朗,谈古论今,颇有见地。他经常向学生讲述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白莲教”起义,每次讲起来,总是手舞足蹈,非常感人。由于席先生的启蒙和诱导,使朱德稚幼的心灵开始萌发出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开始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朱德对席先生非常敬佩,始终没有忘记先生的培育之恩。多年后他还称先生是一位“周身叛骨、朝气蓬勃的评论家”。1960年3月,已是74岁高龄的朱德回乡视察时,还不忘到这两间破草房前凭吊他的老师,高兴地和席先生后人谈起当年的私塾生活,并合影留念。

在朱德的父辈当中,母亲钟氏对他的影响很大。是母亲教会他如何不怕吃苦,不怕挫折的,也是母亲给了他强健的体魄,他身上许多的优秀品格都是从母亲身上继承过来的,并发扬光大,以至成为以后生命的闪光点。朱德对母亲的无尽依恋和深深的怀念之情,我们从朱德1944年在延安写给母亲的祭文,也就是那篇著名的已收入中学课本中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不难品味出来。

1944年2月15日,朱母在家乡逝世。4月初,中共中央机关在延安杨家岭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和延安人民共同缅怀这位伟大而平凡的母亲,毛泽东亲题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无产阶级完人”,中央其他领导人也送了花圈和挽联,朱德那篇《回忆我的母亲》就是这时写的祭文。我们党为一个没有名字的普通农家妇女举行这样规模的追悼会,在当时是少见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由此可见,朱德在延安人民的心中享有多么崇高的威望,延安人民对这位伟大的母亲寄予了多么崇高的敬仰。

第二组投笔从戎

1906年,朱德进入南充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学习地理、历史、英文和国文等课程。一学期后,进入顺庆府中学堂学习。那里的课程更多,有图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法制、格致(物理、化学)、美术、体育等。

在这两所学堂的老师中,有部分人思想比较进步。当时的监学(即校长)张澜、刘寿川都曾留学日本,他们经常对学生说:“现在要忘国灭种了,要牺牲身家性命,去救国家”。朱德在这里读书只有一年,但学到了许多救国的道理,也开始接受科学的教育,是他一生中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1907年,在挽救国家危亡的思想指导下,朱德只身来到成都,考取了四川省高等学堂(今四川大学)附属体育学堂,他认为教育和强身健体同样可以救国。朱德以优秀成绩从体育学堂毕业,川大保存有朱德学籍档案,其中朱德器械科100分,各科总成绩名列第10名。后便由刘寿川推荐到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习兼庶务。朱德在任教期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他让男女学生上体操课时露出胳膊和腿,要求每个动作都要规范,并且告诉学生,中国人为什么被洋人辱骂为“东亚病夫”,就因为我们没有良好的体魄和强壮的身体。他顶住社会的压力,将自己不甘墨守成规、不甘压迫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没有几天,就遭到封建势力的极力反对,朱德被告上公堂,县官裁定可以开设体育课,但不能露出肢体,这样有伤大雅。朱德感到很沮丧,他从中看到中国封建势力非一日之寒的顽固,品尝到艰难和委屈的滋味。他后来回忆道:“我希望通过体育锻炼让中华民族的后代强身健体,有体魄有力气有健美的外形,不再被洋人欺负,这有什么错?不过通过这件事,我也认清了封建王朝的腐败和没落。光靠强身健体根本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只有武装救国……。”

1909年初春,朱德愤然辞职,挥毫写下了“壮志恨无穷,只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的激昂诗篇,只身踏上寻求真理的漫漫征程。

第三组辛亥先锋

1909年春节刚过,朱德告别了亲人,徒步沿南充经成都长途跋涉70余天,在四月中旬到达云南昆明。这时身上带的盘缠已几乎花光,为渡难关,只得先投入滇军步兵标当兵,改名朱德。朱德的军旅生涯由此开始,两个月后,他以云南蒙自县人的身份(实物)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很顺利地被录取,分入步兵科。这一年朱德刚刚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