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导游实训教程
19660200000086

第86章 模拟途中导游(4)

宜宾在夏、商、周时代是僰人聚居区,他们在周朝建立了僰侯国,秦统一中国后为西南夷地,西汉时置僰道县,宋初置宜宾县。历史上还有戎州、叙州和叙府等称谓。

尽管宜宾在西汉就纳入中央皇权范围,但土著居民僰人一直受到种族歧视。尤其是明朝对僰人进行了灭绝种族的最后剿杀,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那时的僰人已遁出宜宾,龟缩于今珙县一带的“九丝城”。史书上记载的“九丝之战”,战争的导火索源于明初“改土归流”的政策,在改土司为流官的过程中,汉政权一面渗透,一面以授爵为名,诱杀僰人大小首领数百人,终于激发了僰人的反抗。在明代200多年间(1465—1487年),明朝政权对僰人征剿达11次,到成化年间,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亲率官兵14万人,兵分五路,对九丝城实行围剿,最惨烈之状是有数万僰人在火攻下跳崖自杀,山谷下尸骨成堆,几乎可以填平沟壑。明兵攻城拔寨,烧杀掠抢,连僰人逃散的1000余众也不放过。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残存的僰人隐姓埋名,改头换面,混在其它民族中生存下来了,但是僰人这一民族就此灭绝,仅在珙县的悬崖陡壁上,留下一具具悬棺之谜,供我们今天去凭吊和猜测。

各位,前面下高速公路,进入宜宾的江北区。旁边有个地名叫“吊黄楼”,是纪念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吊”是悼念的意思。黄庭坚贬官四川,在宜宾呆的时间最长,这里的人仰慕他,在得知他死讯后,专门修座阁楼来吊唁他。与吊黄楼相映成趣的是我们前面要看到的流杯池。有人说流杯池是三国蜀汉的刘关张三兄弟饮酒叙情之处,显然错了。也有人说是诸葛亮南征时与大将军喝酒而建的,还是不对。流杯池是黄庭坚修建,老先生乃风流名士,寓居戎州,心中郁闷,于是仿王羲之曲池流觞之雅趣,凿了这流杯池与友人聚会,饮酒作诗,以酒杯流到水面前停住为准,作不出诗的以酒罚之。当时像黄庭坚这样的有志之士,在这里无所作为,以诗酒消磨时光,原本无奈,内心亦不欢畅,但后人却以之为文人雅兴加以赞美,老先生地下有知,可能要连呼惭愧惭愧了。

过了岷江大桥,我们已到达今天的目的地宜宾市区。宜宾以酒乡,酒都著称,关于宜宾酒史,明天在去竹海的途中再一一介绍。(作者廖荣隆《四川导游词精选》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五节川西北旅游区途中导游

1.成都——九寨沟沿途导游词

各位游客:

离开都江堰市,我们就要走进川西北高原地区,来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了。我们眼前这条岷江,发源于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松潘县北弓杠岭南麓楼板沟,自北向南流经松潘、茂县、汶川三县,折东入都江堰市后,经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分为内外二江;内江流往成都平原灌区;外江则汇入长江。今天我们的行程,就是沿岷江上行,越过弓杠岭后到达九寨沟。

坐在车窗右边的朋友已经发现,现在我们正经过被称为“中国第一环保水库”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这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开工的重点工程之一的四川省1号基础设施工程,它不仅具有灌溉、防洪、发电、环保、养殖及旅游等综合功能,也是一项造福千秋万代的民心工程。该工程形成的水库,比杭州西湖大100倍,像一座规模空前的“空气净化器”屹立在距成都60公里的上风地带,为成都人带来洁净的空气和水源。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地界了,大家一定想知道阿坝州的情况,请让我作一介绍:阿坝州,全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四川西北部,是四川的第二大藏区,辖13个县,州府设在马尔康县。境内南北相距414公里,东西宽360公里,面积8.3万平方公里,人口80万,其中藏族占48.29%,羌族占16.87%,回族占3.1%,汉族占31.5%,每平方公里大约10人,可谓地广人稀。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地带,其面积各占50%。川西北高原分为丘状高原和山原两个类型,地势开阔平缓,丘陵起伏,草原广阔,地跨阿坝、红原、若尔盖三县以及壤塘和松潘的一部分,海拔3500——4000米之间,属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降雨少,春季风大,夏天凉爽而湿润,是旅游黄金季节。境内4356万亩草场,属国内优质草场,省内重点牧区。绿草像海洋辽阔,花期更像美丽的地毯,蓝天白云下,牛羊群像珍珠滚动,令人联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九曲黄河第一湾在这里,著名的河曲马出产在这里,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过雪山草地,艰苦卓绝的长征遗迹也在这里。阿坝州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地带,峰峦叠起,峡谷幽深。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龙门山主峰九顶山海拔5190米,邛崃山脉主峰、有蜀山皇后之称的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其他还有鹧鸪山、梦笔山、夹金山等,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谷地和山顶高差1500米—3000米。气候随海拔高度变化,呈现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的垂直差异。植物群落也显示出鲜明的垂直带谱。许多美妙的自然风景区如三江景区、四姑娘山景区、卧龙沟、古尔沟、松坪沟、卡隆沟、牟尼沟、黄龙、九寨沟、神仙池等,像串珠似的分布在这一带,成为我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前,全州以农牧业为基础,以森林工业为重点,靠伐木支撑财政,由于森林的过量采伐,水土流失严重。改革开放后,阿坝人民重新认识州情,确定以农牧为基础,以发展水电、生态旅游为支柱产业,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过去砍树人转变为栽树人,再造秀美山川,目前已取得很大成效。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据考证,在夏朝时,蜀族先民在岷江上游繁衍生息,蚕丛时代曾建都于蚕陵,即今天的叠溪。公元前316年秦灭蜀,设蜀郡,辖松潘、理县以东地区。公元前310年设湔氐县管理松潘湔水(岷江)事务。秦汉时期,境内形成冉(岷江以东)马龙(岷江以西)为中心两大部落联盟。汉武帝时设立汶山郡。唐朝初年,西藏吐蕃王朝强盛,松赞干布东征,征服了吐谷浑,也进入了今天川西北高原地区。为了长期统治这片土地,除驻扎军队外,还从西藏阿里地区移民于此。这些阿里居民自称为“阿哇”,汉译时写成了“阿坝”,就是今天阿坝藏族自治州名的由来。那时松潘、黑水、理县以西地方,成为吐蕃属地,居民接受西藏文化影响,并融合于藏族之中,形成今天藏族聚居区之一;东南隅的岷江流域仍为唐王朝统治,居民主要是羌族。他们虽受汉文化影响,风俗习惯仍保持本民族特色,形成今天羌族聚居区。

前方是汶川县漩口镇,它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门户和工业区,州水泥厂、电冶厂、电解锰厂、电解铝厂等都在这里。请大家看,岷江在这里急转弯,寿溪河在此汇入岷江,激起层层漩涡,故名漩口。在江水汇合的台地上建有一高20米的9层石塔,名曰“回漩塔”,意在力挽狂澜,消除水患。我刚才讲的紫坪铺水利工程2006年竣工后,漩口镇已沉入水下,高峡出平湖,镇水石塔也失去了作用。

前方左边一条溪流叫鱼子溪,又叫卧龙河,沿河公路可直达卧龙大熊猫保护区和四姑娘山风景区。

这里是映秀镇,汶川县第二大镇,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水电基地。阿坝以水电为支柱工业,在岷江上建有许多电站如映秀电站、太平驿电站、草坡电站等,沿途还可见正在建设的更大的福堂电站。现在已建成发电的太平驿电站装机26万千瓦,每天收入是150万元,是州财政收入大户。顺便告诉大家,紫坪铺水利工程竣工后形成的水库,尾部就在映秀,故映秀山川倒映在水库之中,映秀镇名副其实了。

公路穿隧道而出,前方就是有名的飞沙关。因是岷江河谷的风口,常常飞沙走石而得名。解放前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没有公路,从成都到松潘350公里,世人谓之“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今天公路四通八达,而这些关隘、城堡、驿道仍历历可见,成为历史见证,也不失为古迹景观。飞沙关的关后大山名为石纽山,石纽山上有一台地,名刳儿坪,相传这是治水英雄大禹降生的地方,也许大家有疑问,我可是有书为证。《汶川县志》中记载:“飞沙观岭上里许,地平衍,为刳儿坪,有羌民数家,地可种植,相传为圣母生禹处,有地址数百步,羌民称为蜀王庙,又称启云圣祠”。《路史》记载:“石纽在汶山西界龙家山之源。鲧,汶广袤人也,纳有莘氏女,岁有二月,于六月六日生于道之石纽山,所谓刳儿坪,长于西羌,西夷之人也”。杜甫在寓居成都期间亦曾访游到此,并有《禹庙》一诗为证,诗曰:“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只可惜禹王庙毁于十年浩劫,只有遗址可寻了。

现在我们来到汶川县城,汶川是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门户,向左可去州府马尔康,直走去黄龙、九寨沟。杂谷脑河在此汇入岷江。汶川,因岷江而得名,古代岷、汶二字是相通的,汶川县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13个县中人口第一,工业产值第一,税收第一。1985年就已经成为全国首批5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全县幅员面积4084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县城所在地威州镇,算得上历史悠久。大家看对面山坡上的古城墙,这就是姜维城。《旧唐书》载:“蜀到禅时,蜀将姜维、马忠征伐汶川羌夷,即此也。今州城即姜维故垒也,武德七年,白苟羌酋邓贤佑归蜀,乃于姜维城置维州。”宋仁宗年间,改维州为威州,意在用武力威慑少数民族。离汶川县,上行44公里,就到达茂县县城凤仪镇了,茂县古称茂州,唐代至民国初期均用此名。全县幅员面积4064.33平方公里,人口9万余人,羌族占88.92%。走近凤仪,高山峡谷突然成了宽宽的盆地,岷江不再汹涌澎湃,宽阔平缓的两岸杨柳依依,青山如黛,因城郊茂湿山森林密布,水草丰茂,故名茂县,这样的风水宝地,当然是“有凤来仪”啊!这里盛产苹果,大家看到的公路两边的树木大都是苹果树,在全国苹果大赛中曾一举夺魁的“黄冠”、“红星”苹果就出产在这里,茂县苹果果大、味甜、香脆,久放不变。到了秋天,茫茫绿叶下,硕果累累,金黄黄、红艳艳,令人陶醉。这里还生产花椒,茂县的大红袍花椒,品种优良,销路很好,是烹调川菜不可缺少的作料。大家看对面山上那些细小的灌木,就是花椒树。每到八九月,到处都散逸着花椒的芳香。

茂县、汶川、理县、黑水一带是我国羌族主要聚居区之一,有羌民19.8万人。羌族是我过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在殷商甲骨文中已有记载。他们最早生活在祖国大西北,就是今天的青海、宁夏、甘肃一带,称为西羌。由于灾害和战争,迫使他们西迁南移,融合于各民族之中。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说文.羊部》释为“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史记》、《后汉书》等古代文献都说羌族是发源于祖国西部从事畜牧且以养羊为特色的古老民族。羌族只有羌语言,没有文字。南迁后以农耕为主,主食是玉米、洋芋、猪膘肉和咂酒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羌民服饰朴素,美观而富有特色,男人一般都穿麻布长衫,外套羊皮长背心,包头巾,缠绑腿。妇女精于挑花刺绣,不用图样就能信手在她们的头帕、衣襟、袖口、腰带、衣裙、围腰上绣成绚丽多姿的图案。千针万线绣成的“云云鞋”,是羌族姑娘送给羌族小伙子的定情信物。羌绣十分精美,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将它作为旅游工艺品收藏。

刚才有位朋友问我,羌寨家家户户的屋顶、屋角、门窗都镶嵌着白石,这些白石是做什么用的?我告诉大家:羌族人崇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天地日月、山林水火、人畜吉凶皆有神灵寄托,这些白石就是白石神,是羌民族最高的保护神。传说很久以前,这一支羌人迁来岷江上游时,遭受“身强力壮、凶悍勇猛”的戈基人的攻击。导致了一场残酷的战争,羌人屡战屡败,面临灭族绝后的危险。就在这危难关头,所有的羌人在同一天夜里做了同一个梦,有位老人指点打败戈基人的办法:用鸡狗鲜血淋白石头,用这种白石头打戈基人。他们按照老人指点准备,结果把戈基人打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羌人从此扎下根来,繁衍生息。是这种白石头拯救了羌族,羌族人把白石头作神灵供奉起来,至今盛行不衰。

还有件与羌族南迁有关的事,现金岷江两岸有“薛城”、“樊江关”、“古城”、“点将台”之类的地名,查阅史书,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这些历史人物并未来这里,这是羌民南迁岷江上游,怀念西北故土,崇拜先民英雄之意,将家乡地名移植到了这里。羌寨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有“无酒不起歌,有酒歌儿多”的说法。羌民们常常跳起萨朗舞,用羌笛来表达内心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