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
19660300000024

第24章 四川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战略(2)

从物耗水平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我国人均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

从排放数量看,由于建筑物是资源和能源的固化物,因而产生的废气有50%来自于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中也有40%来自于建筑,建筑物总能耗占整个能耗总量的25%~28%。

严峻的事实表明,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人类的生产活动在无情地蚕食着地球养育生灵的肌肤,地球的生态功能,在以前所未有速度萎缩、颓废。人类应该觉醒了!

目前,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将建筑业列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促进节能低碳和克服金融危机的重点领域。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2008年11月9日发表文章指出,美国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建筑物能耗引起的,提出要动员力量,改变建筑的隔热性能和密封性能。2009年,英国政府发布“解热节能低碳战略”,将在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

2.绿色建筑的内涵及现状

2.1内涵

节能建筑是指按照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内涵更丰富,泛指健康适用、安全高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能够高效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因此,绿色建筑也被称为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

绿色建筑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建造使用时节能减排。据统计,在建造和使用建筑物过程中,大约要消耗全球50%的能源,产生34%的污染。绿色建筑却能节能30%~50%,减排二氧化碳35%,节水40%,减少其他废物排放70%。在丹麦、瑞士、瑞典等发达国家,甚至提出了零能耗、零污染、零排放的建筑理念。

二是建筑物特色鲜明。目前,绝大多数建筑都应用相似的生产技术,设计、建造采用标准化和产业化,造成大江南北的建筑风貌大同小异。然而,绿色建筑更讲究建筑美学,十分强调突出当地文化,采用当地原材料,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从而在风格上完全实现本土化。绿色建筑向大自然的索取最小,排污也最少,既创造了新的美感,又提供了健康舒适的生活条件。

三是建筑体内外浑然天成。传统建筑通常自成一体,是一个封闭系统,室内环境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完全隔离,形成一种隐蔽而不健康的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是有效连通的,室内环境会根据室外气候变化进行自动调节,建筑体就像鸟类一般,跟随季节变化而更换羽毛。

四是全过程绿色管理。传统建筑往往只在建造过程或者使用过程中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绿色建筑则强调从原材料开采、加工、运输、使用直至建筑物生命终结时的废弃和拆除,都要对人类和地球负责。

2.2发展现状

从绿色建筑的全球历史沿革看,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1962年,《沉寂的春天》出版,首次出现生态建筑的提法;1970年,美国环保署成立;1970年代各国相继为环境保护立法;1990年,英国BREEAM评估体系创立;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绿色建筑;1990-2006年,各国相继推出绿色建筑相关标准体系;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成立、世界绿色建筑协会成立;2005年,我国推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目前影响较大的标准体系有:美国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评定标准(LEED),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方法(CASBEE),英国建筑环境评估体系(BREEAM),德国生态建筑导则(LNB),澳大利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NABERS)等。

当前,欧洲的绿色建筑市场处于全球最高水平,绿色建筑增长最快的区域则在亚洲。调查显示,未来五年间,亚洲地区从事绿色建筑的企业将从目前的26%增至73%。56%的企业预期未来五年绿色建筑将带来良好的销售和利润增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将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全球建筑市场正在向绿色建筑广泛转变,绿色建筑将逐步成为全球市场的主流。

3.推广绿色建筑理念

当前,绿色建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遍及全球各地,可再生能源与绿色产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不仅数量显著增长,而且绿色意识与观念也渐渐深入人心,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良好预期正逐年上升。一项市场调查表明,44%的受访者认为绿色建筑项目已经超过16%,53%的企业将大幅度投入绿色建筑。

近年来,我国也进行了大量工作,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比如,对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开展研究,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以办公楼宇、图书馆、住宅小区、农村住宅等建筑为重点,实施了绿色建筑实践。为全力倡导和发展绿色建筑,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了两个阶段的目标:

第一阶段,到2010年,全国新建建筑争取三分之一以上达到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标准,全国城镇建筑的总耗能实现节能50%。

第二阶段,到2020年,通过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使全社会建筑的总能耗达到节能65%的总目标。届时,我国建筑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整个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和。

尽管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社会各界缺乏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观点不清,认识模糊,不能充分意识到节能与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从而缺乏主动意识;二是国家对于节能与绿色建筑没有制定完善的有效的激励政策,影响了对这个产业的引导和扶持;三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甚至缺位,难以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参与节能、节地、节水和保护环境,更谈不上依法追究责任;四是尚未建立有关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标准体系;五是行政监管体系不健全;六是在推行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方面,缺乏关键技术,尚未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零部件供应体系和评价体系。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健全完善现有的法规和节能标准,强制执行相关政策。此外,将通过建立新闻披露制度和市场清除制度,对不执行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设计单位和建筑单位进行披露,并给予一定的处罚直至清除出市场。政府还将建立一整套经济激励制度,如对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的税收和收费给予优惠,以唤醒全民节能意识,提高参与主动性。与此同时,还将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广应用于我国的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

4.发展低碳经济先从“低碳城市”做起

如今,发展低碳经济在我国各个层面正受到日益关注,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建设节能建筑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导向。

当下,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的城市建设正遭遇严峻挑战,实现低碳化转型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需要。

在中国城市论坛2009年北京峰会上,公布了《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其中首次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城市发展应采取的新战略。报告认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进入“内涵发展”战略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将成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切入点,低碳将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同时,报告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将催生新的能源革命、新的产业革命和新的生活方式革命。尤其像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特大城市,人口、交通、环境、能源等已然是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应率先建设低碳城市。

4.1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已经起步

所谓低碳城市,即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相关企业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获得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近年来,我国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

2009年,我国首个商务中心区北京CBD东扩工程全面启动,整个东扩区内的建筑将突出绿色、环保理念,将建成全球首个低碳商务区。

同年10月,厦门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初步确定。包括: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的能效,对建筑进行隔热改造;发展新能源产业,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写字楼和住宅广泛使用太阳能;加强城市绿化,吸收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城市居民更新观念,自觉采用低碳的生活方式。

4.2建筑业必须适应发展低碳城市的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城市房屋激增。而城市低碳化的发展,将催促我国建筑业进行一场新的革命。

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说,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实际上来自于建筑物的能耗。中国在未来的15年内将新建3000亿平方英尺的建筑物,基本与美国持平。如果像美国上世纪50年代那样的方式建造房子,那么必将出现能源危机。

因此,他建议把所有建筑物的屋顶涂成白色以减少吸收太阳的热能,这样达到的效果相当于减少汽车在公路上排放二氧化碳11年之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晓江认为,建设低碳城市,城市规划建设要以发展绿色建筑为主,并搞好道路设计规划,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城市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和主导的交通模式。

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曾经表示,低碳城市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未来两年将是建筑业和低碳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时段。

在全社会推崇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应当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包括建立一个低碳的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链。同时,在建筑运营阶段,尽可能多的通过使用节能技术和产品,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并尽可能多的使用环保、可再生或快速再生材料,努力满足低碳城市对节能环保建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