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美国人那样好“Keep up with the Joneses”
“总拿自己与别人相比不好!”是基督教的一条基本教诲。在很多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人眼里,这好像是专门教训好面子的中国人的。其实,美国人,也一样爱攀比。只不过他们的手段更隐蔽罢了。别忘了,在美国,是不方便打听别人年龄和收入状况的。
西方价值观念里没有面子的概念,但有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这个短语,记住,这是美国人最常说的日常用语,和中国人口中的“你吃了吗”一样普及。
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是一个典型的美式习语,表示“和你的富裕邻居保持同等的生活方式或质量”,这其实是一句讽刺的话,指“和左邻右舍比排场比阔气”。
Joneses表示“与自己社会地位相等的人,邻居”,因为Jones是英语中一个很常见的姓,所以它的复数形式就被用来指代那些生活在你周围、也许只有一墙之隔的人们。如果你去他那里串门,你也许会发现他们家的彩电比你家的大,他们家的地毯踩上去更柔软,甚至他们家阳台上的花草都比你家的茂盛。好吧,你微笑着和他握手告别,回到自己的小家,握紧双拳大喊一声吧:“I must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
语源学家Barry Popik发现,类似的说法keeping up with the Smiths and the Joneses 早在1894年就出现在书本中,到了19世纪晚期简化为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成为一个固定习语。1913年,专栏画家亚瑟·莫曼德在《纽约世界》(The New York Globe)上开辟了一个连载漫画专栏,标题就是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这个专栏在美国报纸上连载了32年,广受欢迎,keep up with the Joneses也顺理成章地成了美国人的日常用语。
多年后,那位专栏画家撰文解释当年给专栏取这个名字的动机。原来亚瑟23岁时就有了一份周薪125美元的工作,在20世纪初期,这笔收入已经相当可观。亚瑟结婚后搬到纽约城外的“富人区”长岛(Long Island)居住,他见邻居都是乡村俱乐部成员,自己也加入。见人家骑马,他也去买马。见邻居雇用仆人,他还照做。由于他喜欢和左邻右舍攀比斗富,生活越来越铺张浪费,结果落得债台高筑,债主临门,只得搬出长岛富豪区,远离浮华世界。
这场金融危机,实际上就和美国人习惯性“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有关。在分析华尔街危机背后的原因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何小锋教授就提出,“美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了20多年,同时也积聚了四个方面的虚弱膨胀,简称虚胀。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面金融危机就是这些虚胀因素累积的结果。”
在何教授指出的四个膨胀因素中,其中一个重要的膨胀就是美国社会各个阶层攀比之心的虚胀。“这可以从美国三个人群来看这个问题:一是低收入阶层,从客观来讲,这个阶层的人是不能买房子的,但是买房子了,这显然属于超出实际能力的一种贪婪;二是美国社会中的中产阶级,这个人群往往消费过度,没有存款的观念,把工资全部消费掉,甚至信用卡透支,从银行贷款消费,消费过度很普遍;三是美国的精英阶层,由于美国过去20多年经济的高度繁荣,精英阶层的人都不愿意去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实体经济部门工作,华尔街和曼哈顿是他们的去处。”
为什么美国人这么爱和邻居攀比财富呢?这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根基。美国是一个崇尚竞争、强调要取得成就的社会,竞争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美國人相信“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快樂的權利。”但是到底追求快樂的意思是什麼?對許多人而言,它代表的是追求金錢。追求成功的美國人常以一個人擁有的多寡來衡量他的價值。基於這個理由,大家比來比去幾乎成了全天候的職業。
為什麼美國人這麼強調金錢?嗯,這塊“豐富之地”長久以來享受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人們也習慣於豐富的物質生活。除此之外,美國人相信每個人都有公平的成功機會。人們不會因出身高低而受限制。他們可以努力工作以改變社會地位。許多移民正是為此原因而來到這塊充滿機會的土地上——為要追求一個更好的未來。這個機會均等的信念,造成了競爭的精神,它就像一場通往成功之梯頂端的比賽一樣。
虽然並非每個美國人都很有錢,但是大部分人都在乎錢。都在和邻人攀比着,可是碍于礼貌,不方便直接打听别人的收入,所以只好根据别人的房子的大小花园的美观等等暗中较量。结果就较量出了一场又一场让全世界都捏着一把汗的金融危机。
像日本人一样丧失了美丽的心灵
先前不是说日本人很文明很节俭吗?现在怎么又说人家失去美丽的心灵了呢?是的,他们的确很节俭,但是按照三个和谐的观点来评判,他们做得还不够好,因为他们没有实现与自己和谐,愧对了自己的心灵。而俭生活首先是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而日本人的心情过于焦虑,当然算不上俭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他们“丧失了美丽的心灵”。
日本人太能干,太讲究速度,性格也跟着急躁,整天活在危机意识的恐吓下,疲于奔命。
日本是一个极度重视努力和勤奋工作的国家。在日本社会,不眠不休才是正道,午睡一直被视为懒惰的象征。
日本人时间观念很强,对速度的追求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东京的城铁地铁,时间几乎精确到用秒来计算。日本人走在马路上目不斜视,争分夺秒似跑步;乘电梯时如果电梯一时不来,就立马爬楼梯,绝不长时间久等;为了一件事,他们可以三番五次地连续打电话催办,直到有了结果为止,绝不拖拉。
守时是日本人生活的一个基本特点。它牵涉面甚广,甚至体现出了一种秩序,在这个秩序中,会让你觉得没有什么小事是可以马虎处理的。
可能正是因为,强烈的时间观念才造成日本今日的繁华。日本的电器之所以做得好,可能与他们那种讲求精确的观念不无关系。严谨、精细、无微不至,在生活的每一个局部上打磨雕琢,以至于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特色。可是,这种自虐式的时间观念和速度效应让日本人吃不消了。他们的性格非常急躁,他们无暇顾及生活中点滴微妙的美好,他们不仅身体过劳,而且心灵麻木。从而错过了路边的风景,丧失了美好的心灵。
日本人之所以丧失了“美丽的心灵”,除了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技术文明所带来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还有深厚的历史原因,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火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