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朝从来不淡定3
1968200000035

第35章 裴行俭神算震军旅黑大将勇猛定河源 (1)

裴行俭不会犯低级错误,突厥兵来了,他领着精锐,忽然从草丛中站起来,所有躲在突厥逃兵必须经过的路边的唐兵突然杀出,将突厥的抢粮大部队冲了个措手不及。前有猛虎,后有豺狼,前军赶紧选择了相对不凶的豺狼,纷纷往后头跑去,可后军并不知道前有猛虎,只知道豺狼即将咬断他们的喉咙。

突厥军前后拥挤,乱成一团。

裴行俭下达了见血的指令,唐军积极执行,突厥军几乎一人不剩。

裴行俭大大方方地发出通告,问突厥:粮食在呢,还敢抢么?

突厥叛军怕了,他们认为裴行俭这么做,有两个效果:第一,我们再也不敢抢粮食了;第二,唐军可以用运粮车开道,我们只会麻溜闪开!(自是粮草运行者,虏莫敢近。)

裴行俭领军回到了单于府的北面扎营,他说,突厥还会来。

唐兵忙碌着扎营、挖沟壕,辛辛苦苦,即将挖完,裴行俭忽然下令,全体人员火速转移至高岗。将士埋怨,毕竟,人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你蹲在那里努力了半天,可结果只是一个屁。裴行俭也不解释,严令全军上高岗集合,违令者杀。众人老大不情愿地收拾东西,离开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天色已晚,这短短几小时的一夜,能发生什么的事情呢?

裴行俭白了一眼还想阻挠行动的偏将,用不容商量的口气说:“执行!”

军队在高岗上驻扎,刚入营,天空忽然刮起了阴风,几个霹雳过后,下起了瓢泼大雨。顷刻间,原先的山隙汇成了三米多高的洪水(水深丈余),原驻扎地已经成了汪洋一片。诸将骇然,问裴行俭怎么回事。裴行俭一笑,“以后你们听我的话就是了,不必问怎么回事!(自今但从我命,不必问其所由知也!)”有人问接下来该怎么办,裴行俭说:“我也没办法。”

有人认为突厥军队会藏在不远处的黑山上,他们必定占据山势,不肯下来。但据裴行俭分析,情况并非如此。

休整后,裴行俭指了指山的那边,他说,他总算想起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原地解散,傍晚前,到山的那边集合。这么雷人的决策,显然让许多人听不明白,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完成任务,裴行俭说:“突厥就驻扎在这山中,我也不管具体在哪里,你们这些大将的任务,就是领导各队顺着山路走。碰见敌人就杀,遇到贼人就砍。”

众人听罢,大喜,有了发挥自己专长的舞台,诸将开始了疯狂的狙击。

数战之后,贼军彻底崩溃。

一年后……

阿史那伏念和他的盟友阿史那温傅还在逍遥,裴行俭再度率领大军,屯兵代州,准备将他们一网打尽。

裴先生还是很友好的,他派了几个长相不错,口才也不错的人分别给两位仁兄洗脑。

具体情况约略如下:

伏念,裴大人其实是很关心你们这些失足中年的,你如果对我能像温傅对待去他那儿的使者一样好的话,说不定裴大人一高兴,就许诺给你免死呢!

什么?什么叫“对我能像温傅对待去他那儿的使者一样好”?

哦,哈哈哈哈,您还不知道啊,温傅早就想和裴大人谈了,听说比我们提前,对那拨使者态度很好哦!

伏念一听,深沉讪笑,心想:温傅这个狗日的。

同上,温傅也迎来了同时抵达的唐朝使者。

温傅,裴大人其实是很关心你们这些失足中年的,你如果对我能像伏念对待去他那儿的使者一样好的话,说不定裴大人一高兴,就许诺给你免死呢!

什么?什么叫“对我能像伏念对待去他那儿的使者一样好”?

哦,哈哈哈哈,您还不知道啊,伏念早就想和裴大人谈了,听说比我们提前,对那拨使者态度很好哦!

温傅一听,深沉讪笑,心想:伏念这个狗日的。

还是温傅同志更痛快,他听完使者的忽悠后,立刻给裴行俭写了一封表达诚意的信,交到了使者手中。

使者回营,裴行俭让人快马加鞭地送出温傅的信,说一定要让伏念同志瞧一瞧看一看。伏念果然看了,看罢还骂娘。他抬起头,看唐朝使者表情友善,感觉这才是善良和诚信的所在,遂决心与温傅划清界限,发誓要亲手抓住他献给老裴,聊表寸心!间谍兼使者们回到了大营,裴行俭问了几句,就再也不提此事了,众人很是纳闷儿。几天后,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远处烟尘通天,滚滚地爆出原子弹爆炸一般的蘑菇,向南漂浮,唐兵大惧。一般来讲,出现这种情况,都是敌军大举奔袭造成的。裴行俭出帐,看了看远方的烟尘,忽然呵呵笑了起来,他摆摆手说:“这是伏念抓住了温傅,来投降的,不用怕。摆好阵势,受降如受敌,则可万无一失。”

军队奉令,严加守备,等了半天,果然没了动静。

满肚子坏水的裴行俭派人去犒劳伏念,伏念撒开嗓子开始哭诉自己的悲惨经历,痛斥温傅的狼心狗肺,并希望唐朝大人可以宽宏大量。裴行俭安慰伏念休息,接管了他的部队,等待朝廷使者的到来(来犒赏他的)。

【自己家人】

裴行俭的功勋,明眼人看得清楚,他本应受到别人的赞誉。

但裴行俭自己说,他没这个福气。很快,有一个人很例外地看出了裴行俭的破绽,还说裴行俭是小人。至于为什么,那就得看看反叛之后还能活下来的伏念。他说,伏念其实是被程务挺、张虔勖两面夹击,走投无路才逃到裴行俭那里的。碛北的回纥又逼着他往南,没有办法才投降的。他不知道裴行俭为了安定突厥,答应不杀伏念,他只知道伏念叛乱,就该受死。

所以,在他的倡议下,朝廷下达了这样一个命令:伏念、温傅都要处死。

另外,裴行俭也不能太得意,大家商议决定,伏念的投降还真跟他没有半毛钱关系。于是第二个决议出来了,裴行俭西征不作为,功劳一点也没有。

李治反对大家的意见,他认为裴行俭很不容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于是,他赏赐了老裴二两银子(也有可能是四两),让他回家买酒喝。

上书揭发裴行俭的人,名叫裴炎,这是一个性情宽厚的人,也是裴行俭的同族。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山西闻喜)人。他读书万卷,性情宽厚醇和,但很少和别人开玩笑,骨子里有一股鸿鹄之志。他是明经科进士及第,当过御史,当过起居舍人,慢慢混到黄门侍郎的位置上。

裴炎是很让人佩服的一个人,当上大官,半分钱都没贪过。

他拿裴行俭开刀,也是很有原因的。

郝处俊罢相,刘仁轨年迈,裴行俭有如此大功,最害怕的人会是谁呢?

没有武皇后猛吹枕头风,李治也不会用二两银子(只是个比喻)打发叫花子似的打发裴行俭,还不给他记功。宰相是没裴行俭的份儿了,这对武皇后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裴炎未必是武皇后的亲信,但却实实在在地帮了武皇后的大忙。裴炎拿自己同族开刀,难说是不是书生纸上谈兵。

李治下令,杀了投降的五十余位可汗。裴行俭仰天长叹,“杀降是不对的,以后你劝降,人家还信你么?”

裴行俭知道大势已去,从此杜门不出。李治会为他的决策付出惨痛的代价,是的,身有可汗血统的伏念死了,两年后,蛰伏不出的十姓突厥大军极度不信任唐朝,他们举兵数十万,再度挥师叛乱。李治突然很怀念裴行俭,他重新征调其为金牙道大总管。大军筹备完毕,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裴行俭去世,时年六十四岁。

应该来说,裴行俭是个神话,总是泄露天机。评论苏味道、王剧的时候,他还补充过几句,“你们是未来的宰相,可我不行,我看不到儿子的成长。十几年后,你们当上宰相,我希望你们能照顾一下他们。”

这段话被史家记录下来,他所说的每一句预言,都变成了白纸黑字的事实。

裴行俭一生清廉,他的子孙能自立,不需要别人养活。太子李贤去探望过他们,回来奏报说,裴行俭说的真没错,李治下诏,停止对裴行俭家属的蹲点看护。(诏皇太子遣官护视家事,子孙能自立,乃停。)

传说,裴行俭的儿子中,有一个名叫裴少俊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人很有才,长得也不赖。裴行俭当礼部尚书那会儿,在儿子身上,就发生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裴行俭是朝廷的礼部尚书,一日,他让裴少俊去洛阳采购树苗。在洛阳,大胆叛逆的裴少俊,与一美女勾搭上,约会翻墙,用很酷的姿势坐在矮墙之外,骑马看美女。

这段故事,后来被一个叫白朴的元代戏剧家写成了段子,取名《墙头马上》。

【斯人已去】

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吐蕃百姓为她建造了很多祠堂,怀念这个来自大唐的公主。而吐蕃方面,彻底撕毁和约,领兵侵犯河源(青海西宁东南)。大将黑齿常之分析认为:吐蕃和突厥有本质的区别,突厥往往是因为缺吃缺喝或者害怕而反叛,吐蕃不一样,比起突厥,他们更有脑子。他们之所以与我们协定之后再撕毁合约,无非是筹码不够,他们输不起。

黑齿常之是对的,吐蕃什么都具备了,他们取得了青藏地区几乎所有的部落,唯独不敢往东扩张。

因为那是他们害怕的对手,因为那是大唐!

黑齿常之在河源地带镇守,可谓是光杆儿司令。这不是随便说说,看看他周围的情况就知道,一没有足够的兵马,二没有足够的粮食,黑齿常之压力之大,不是我们这群人能了解的。但很奇怪的是,吐蕃屡屡进犯,黑齿常之都能轻松击退,令人佩服。黑齿常之的战略是,没粮食不能老是伸手要,否则显得脸皮太厚。

他在河源要害旁边设置了七十多个烽火台,随时防范吐蕃的攻击。在烽火台之间,士兵开垦出五千多顷的田地。由于府库兵都是农民组成的,闲时为兵,忙时为农,所以,黑齿常之顺利地完成了耕田种地的计划,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产出了五百多万石粮食,极大地满足了作战需求。

吐蕃对黑齿常之这个人很恼火,河源不除,吐蕃不甘心。

河源军森严的防范让吐蕃找不到突破口,他们只好把矛头对准了其他地方。

这个地方,位于四川西部,一旦打通,入主中原,绝非什么登天的难事。因为没有GPS导航系统,为了能赶紧实现作战目标,吐蕃兵在这里抓了几个生羌问讯。生羌大概很难明白吐蕃人叽里咕噜说些什么,但从他们的架势来看,肯定就是来找城堡的。安戎城,大唐阻断吐蕃与西南蛮联络的巨大城堡。

于是,生羌领着吐蕃兵到了安戎城,表达了自己对吐蕃和唐朝的美好祝愿,并希望他们能让安戎城城如其名,安安稳稳、快快乐乐地好好过日子。

【Facebook】

阿史那:请问人生的悲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