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朝从来不淡定3
1968200000008

第8章 李义府深夜叩龙阁褚遂良例会闹朝堂 (1)

长孙无忌对李义府的嘴脸恶心至极,草拟调迁令的高官正是他。

长孙无忌无故不旷工,从草拟命令到下发执行,也只隔一夜的时间,但他还是没能比李义府跑得快。

像李义府这样后生,在他面前搞手段,说句不好听的话,他李义府还真得回去多修炼个几十年。出于对李义府的厌恶,调迁令拟完,已经要下发。不知此事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当夜,李义府从旁人口中得知此事,他慌忙起来。他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要去找同事中书舍人王德俭,跟他商量商量下一步该怎么办。

老辣的王德俭淡定地呵呵一笑,分析局势,慢条斯理地给李义府指了一条明路:皇上想要立武昭仪为后,到现在都犹豫不决,就是怕宰相有异议。

王德俭不忘群众需要代表:你如果能代表大家,恳请皇帝册封了她,很快就会转祸为福的!

李义府千恩万谢地感激了王德俭,当日发挥自己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人格优势,满地打滚儿地要求免费替下王德俭的夜班。不得不说,李义府真的挺聪明。他之所以替恩人值夜班,并非为了那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他来讲,“睚眦必报”似乎更能符合他的性格。先不管那么多了,夜班,有目的。

这个目的,就是引燃朝堂上的炸药!

李义府同志趁夜跑到皇帝寝殿前,叩阁上表(表示有大事要连夜禀奏)。

睡眼惺忪的李治,虽然不爽,但他的勤奋刻苦支撑着他,让他在大半夜接见了满含期望的李义府。困倦中,李治硬挺着听李义府叨叨。“……(各种无聊说辞,十分钟)……(陈述皇宫内部情状十分钟)……(说明臣下对武昭仪的爱,是无私的爱,是敬仰的爱)……”最后,李义府顿首,带着哭腔道:“臣请废皇后王氏,立武昭仪为后,以厌兆庶之心!”

李治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他激动起来,原本要困死了的他亲切地与李义府攀谈了起来。谈到最后,李义府合理、可行的建议打动了他。李治很高兴,赏给了李义府一斗珍珠。李义府屁颠屁颠地拜别而去,回家迎接他的新生。

王德俭是对的,李义府非但没有被贬,还得到了皇帝和皇后的嘉奖。武昭仪对李义府的行为非常感激,时常派些人去慰问,送点儿珠宝。

李义府是个爱笑的人,人们管他的笑叫“笑里藏刀”。

李义府有个绰号,名曰“李猫”,说他有一张温柔的大脸,外貌和温柔的小猫相似,说话做事也有一股温柔风。和他谈天,你绝不会想到害死你的人是他,他文采斐然,有礼有节,让你死得很有节奏感。最后,你死了,他还在笑,因为此事他会摆脱干系,与他无关,他还会给你上坟,脏了你轮回的路。

坏人在某些条件下,只能被逼着做好事。

说起来,李猫他喵了个咪的一开始也是个好青年。贞观八年,剑南道巡查大使李大亮同志向李世民举荐了李义府。随后,黄门侍郎刘洎和侍书御史马周向李世民报告,说李义府极具文采。那时候没办法拍马屁,李义府就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学士馆搞文学,修史书。他才名远播,与来济齐名,时人谓之“来李”。

李义府有梦想,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说一个人从出生就淡泊名利,那只能说明他还没有品尝到权力的滋味。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下明白,现在的矛盾,根本就不是王皇后该不该废的矛盾,而是皇帝李治和三朝元老的矛盾,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在矛盾里面,想要占据上风的一方,是不会讲究任何忌讳的,哪怕自己的同盟都是流氓。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还以为上头那个人是李世民,还以为他是以前只想听话的李小治。

谁不想证明一下自己?

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有错吗?

李治,你急需树立威信。

李治咽了一口枯水,他真的要开始树立威信了。先前的流氓许敬宗,因备受长孙无忌冷落,本被罢免,如今摇身一变,再度披上那身官服,继续当他的礼部尚书去了。李治开始和元老们较劲,双方你来我往,各不相让,拉扯到最后,竟然弄得旗鼓相当。账目越来越混,到最后成了混账。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并不是孤军作战,正当大家闹得不可收拾的时候,长安令裴行俭,一位意气风发的后生,一马当先地杀了出来,他上书一封,给当朝皇帝李治,强烈要求灭了武昭仪,否则这群人(包括李治的所有亲戚)都得死。

裴行俭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父亲裴仁基,哥哥裴行俨(裴元庆的原型),他的家庭注定不平凡。裴县令最出名的地方是他会算命,而且算得奇准无比,裴行俭是一个心怀正义的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了国家社稷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为了谋害忠良而死,就比鸿毛还轻!

一身肝胆,两袖清风的他,上书那漂亮的字体也着实令人称叹。

李治阅罢,批复:贬裴行俭西州都督府长史。

西州,就是高昌故地,火焰山就在这个地方。

裴行俭的上书没有阻止李治的行为,反倒是明显加快了他行动的步伐,他不再等了。

一次,朝会完毕,李治要求四位元老同志留下来单独商议。这四个人,分别是长孙无忌、褚遂良、李绩、于志宁。他们每个人都不比李治智商差,大家都是隋唐时期过来的英雄好汉,也曾经历过先帝的贞观之风,说话不习惯拐弯抹角。

等人散会的时候,褚遂良直截了当地跟其他三人说:“主上今日留我们,多半是为了中宫那点事儿,皇上的意思也已经很明白了,反对他只有死路一条。太尉(长孙无忌),您是国舅;司空(李绩),您是功臣。我不能让陛下背负杀害元舅和诛灭功臣的恶名,遂良出身贫寒,也没有什么汗马功劳,今日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同僚,已经是三生有幸。”

褚遂良表情凝重,“全是先帝所托,遂良不以死相争,何以见先帝于九泉之下?”言罢,毅然决然地望着他们三人。

大家听完褚遂良的话,无不感动。

沉吟良久,李绩请了个病假就先跑了。

最后,是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三人入殿,他们见到了李治。李治扫视了三人,最后,他把眼神落到了长孙无忌身上。他知道没必要说些废话,开门见山地说:“皇后没有儿子,武昭仪有儿子,我想立武昭仪为后,如何?(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

褚遂良不想活了,他站出来反对,“皇后出身名门,还是先帝为陛下迎娶的。先帝临死前,曾握着臣的手说‘朕有好儿好媳妇,现在就把他们托付给你了’。这也都是陛下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言犹在耳,陛下如何却忘记了?皇后没犯什么错误,怎可轻易废掉?臣不敢曲意顺从陛下,抛弃先帝遗言!”

李治也不是那没良心的人,痛苦一番,挥退了他们。

第二天一大早,朝会,李治又提起此事。

褚遂良上言。

“陛下想要换皇后,臣恳请任选天下好女子,何必非要武昭仪?武昭仪侍奉过先帝,也算是陛下之母,全天下人都知道,不说而已,陛下以为天下人就那么好蒙蔽吗?”从褚遂良上前一步开始,李治就已经意识到心惊肉跳的时刻来了。但他没想到,褚遂良的反应会那么强烈。

褚遂良越说越激动:“万代以后,子孙如何看待陛下,陛下又如何面对先人?臣希望陛下再不提此事,多想想后果。臣今日忤逆圣上,罪该万死!”

于是,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一直叩到流血,“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笏板还给陛下,臣请求回家种地!)”

李治大怒,令人把褚遂良叉了下去。

忽然,一个女人的声音从大殿的屏障后头响起,“怎不把这獠子给杀了!(何不扑杀此獠!)”众人循声望去,却看不到人。李治并没有害臊的意思,对媳妇能在朝堂上为自己说句解恨的话,他表示非常感激。

他将眼光投在了于志宁身上,“你还有意见吗?”

见没人敢吭声,李治说:“既然大家都没意见,那就往死里打!”

长孙无忌再也受不了了,他进言道:“褚遂良是先朝顾命大臣,不可轻易动刑。”愤怒的李治已经不管什么舅舅不舅舅了,他只知道,这一回褚遂良必定得挨揍,这不是屁股肿不肿的问题,而是他的脸大不大的问题。长孙无忌再明白不过,他不再说话,众人更是噤若寒蝉。李治很生气,但我认为,他满脸愤恨,内心却泛着高兴,他已经尝到了皇权的滋味。

无人管束的时候,权力就是让人如痴如醉的猛药。

一片肃穆中,韩瑗流泪上谏,被李治叉了出去。

第二日,再谏,又被李治叉了出去。

次日,再谏,“普通夫妇娶妻还要慎重选择,更何况是天子!皇后母仪天下,善良端庄。嫫母能辅佐黄帝,妲己可倾颓殷商,《诗》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这不是历史,而是现实。臣每览古人之事,时常叹息。帝王作而不法,子孙何以观之!希望陛下谨慎行为,不要为后人所笑!”

“使臣有益于国,就算杀掉臣,臣也心甘情愿!”

李治扔掉了谏书。

又有人上谏,曰:

好媳妇兴国,烂媳妇祸国。

署名:来济。

李治不悦。

他日,李绩入见。

闲扯了其他事情之后,李治拉住李绩,用十分纠结的口气问:“朕想让武昭仪当皇后,褚遂良非说不行。既然褚遂良是顾命大臣,那这件事就这么算了?”言外之意,你李绩身为司空,乃国家元老,您给说说这事儿到底有完没完。李绩原计划是说自己身体不好,先回家休息,但这招用得多了,也就不显灵了。

李治逼问,李绩只好拜谢:“这都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问外人呢?(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天涯问答】

许敬宗:人,分为哪几类?

李绩:人类、斯文败类。

许敬宗并没有学到李绩的精髓,但他在丢人现眼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长孙无忌不敢说话了,许敬宗得意万分,他跟朝臣放言,“乡下的老头多收了十斛麦子还想着能换个媳妇,现在皇上想要立个皇后,干你们这帮人屌事?(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