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艺术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用书·艺术综合
19682900000077

第77章 结构主义(2)

【罗兰·巴尔特】

罗兰·巴尔特,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重要著作有《写作的零度》《神话学》《符号学原理》等。

结构主义释义

巴尔特认为,结构主义不是一个学派,甚至不是一个运动,因为一般被贴上这个标记的多数作者并不感到有任何真实的教义或主张把他们联合在一起。结构主义只是一种重建“客体”的活动,包含了分割和明确表达两步。

分割,是要找出客体“机动的部分”,找到它的基本元素,该元素本身也许并无意义,但它的置换可引起整体的变化。

明确表达,就是结构主义力图发现与客体建立某种联合的原则,通过对组合的规律性的了解,对客体的意义作出解释。

写作的零度

巴尔特在《写作的零度》中提出了创作中所体现的零度风格,这种风格表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这和布封的“风格即人”针锋相对,也无视浪漫主义重视作者个人风格的传统。这里也可以看出结构主义倡导的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的认识,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状况。

然则,巴尔特对这种零度写作又是加以批判的。他认为,作者创作要用一定的言语来表达,同时,这种言语是用一定文体形式组织起来的,言语与文体两者从两个维度制约了作者的创作。他指出:“语言的水平线和文体的垂直线为作家描画出一种自然属性,因为,作家既不能选择这一个,也不能选择那一个。语言作为消极物使可能的初始条件发挥作用,文体却是一种凝结作家气质和他的语言的必然。在前者那里,作家找到了与历史的亲近关系;而在后者那里,找到了与本人过去的亲近关系。”可见,艺术创作不只是作者的个人行为,而且还是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特定的表达方式。巴尔特所要抨击的,其实是现有文化将既定的写作风格和秩序说成是自然的、合理的、必不可免的这些观念。他将这些观念看做是资产阶级庞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据此,资产阶级的文化秩序也就被悄然披上了普遍合理的外衣,但实际上它并不是自然的。

严格地讲,巴尔特既提出了写作的零度,最终又否定了写作的零度,但这种否定是基于一种文化秩序结构社会批判的更广大范围上来看的,也就是说,某作者在写作时可能会以零度介入为前提,但他的写作会在整个写作系统中被整合,实际上就已经非零度化了。

快乐和极乐

在《文本的快乐》中,巴尔特指出了有两种阅读文本时的愉悦感——快乐和极乐。这两种愉悦感既同读者阅读经验有关,也同文本的状况有关。

快乐的文本就是那种符合、满足、准许欣快的文本,是来自文化并和文化没有决裂的文本,和舒适的阅读实践相联系的文本。

极乐的文本是把一种失落感强加于人的文本,它使读者感到不舒服甚至厌烦,扰乱读者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各种假定,破坏它的趣味、价值观、记忆等的一贯性,给读者和语言的关系造成危机。

在上述两种文本阅读经验中,快乐是阅读感受与读者所处的文化之间融洽的状况,读者不会在阅读中经受某种情感上、思想上的煎熬;而极乐是阅读时读者会感到煎熬的,从纯感受的角度上它给读者一种痛苦的经历,但也正是这种经历,可以使读者的精神境界为之拓宽,就像春蚕蜕皮一样,有一种新生的极乐。在这种对极乐文本的阅读中,也理应伴随着读者创意性的理解,它使得任何既有的理解框架都可能受到挑战,由此,找出文本内在结构的思想也就难免显得不合时宜了。

重复阅读

重复阅读同一文本,是看到了文本的不同侧面,而不是在最初的印象上得到什么更深的体会,这一观点对于作品结构整体具有意义的观点提出了诘难。重复阅读会在第一次阅读的已知经验范畴中进行,由于对结果的已知,造成了在对文本过程体验时的感觉不一样。

【巴赫金】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20世纪前苏联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复调小说理论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复调说理论,他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联通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巴赫金指出的是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他借用了音乐作曲理论中的术语“复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关系。

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他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而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复调小说中也不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统一的意识,小说不是按照这种统一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的,而是展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狂欢化诗学

从欧洲诗学理论的发展传统来看,亚里士多德倡导的以理性、规范为主导的诗学理论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根据这一理论,诗学归入一种严格规范性的范畴,审美趣味、文学语言、写作文体和创作风格均有高雅和低俗之分。在此,高雅部分自然被奉为正宗,拥有绝对权威,比如,诗歌就被视为比小说和戏剧更为高雅的艺术。笑文学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俗文学。巴赫金发掘人类的狂欢化文学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向传统的诗学体系挑战,是要颠覆旧的诗学理论,为传统的高雅体裁“脱冕”,而替所谓的低俗体裁“加冕”。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赢得了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界的青睐,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人类的笑文学。主张从狂欢化的角度来考察文学创作体裁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强调狂欢化文学传统是人类文学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为笑文学正名。

(2)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等,否定或动摇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一切权威性,反对传统诗学理论重“高雅文学”(如史诗等),轻“低俗文学”(如小说)的美学立场。

(3)消除诗学研究的封闭性,加大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寻求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学因素的融合。如各类文体、各种语言、各种手法的相互联系。

(4)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以狂欢化思维方式来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运用超语言学的方法,重视语言环境和话语交际分析,走出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框架。

(5)发掘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潜力,把人们的思想从现实的压抑中解放出来,用狂欢化的享乐哲学来重新审视世界,反对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主张世界的可变、价值的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