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19683000000023

第23章 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舆论调控研究(4)

此轮通胀报道中,在培养读者阅读惯性、引导其注意力关注点方面,除了运用相对固定的版面,《人民日报》还通过重点名牌栏目,开设专栏,来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如“社论”专栏;名牌专栏“人民时评”等;时政专栏“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十七大精神”;经济专栏“金海观潮”、“经济聚焦”、“经济大势”、“经济热点”、“经济热点·‘外部冲击有多大’”系列、“经济形势专家谈”、“财经访谈”、“财经论坛”等等。

为了抢占舆论制高点,《人民日报》围绕通货膨胀问题在原有专栏上增加了有针对性的新内容,或者开设新专栏。如“政策解读·关注宏观调控”专栏、“经济热点·‘外部冲击有多大’”系列专栏等。此外,为了回答“物价涨幅会不会继续回落?货币政策会不会放松?出口形势会不会好转?股市会不会见底?楼市会不会回暖?”等一系列亟待厘清的热点问题,《人民日报》自2008年9月11日在“经济新闻”版推出特别策划——“怎样看待当前经济热点”。

正如《人民日报》在介绍新推出专栏和特别策划时所说,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通胀压力虽依然存在,但物价涨幅已开始趋缓,如何应对外来冲击、保持经济增长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工作重心。约请专家,开辟分析外部冲击、国际经济形势的专栏,成为《人民日报》引导社会主流舆论的利器。

2.主题分布

在134条报道中,按照报道数量多少排列,涉及的主题依次为形势解读、应对政策措施、预期、政策解读、问题/现象呈现、政策建议、现象分析/解读、背景解读/分析、民众反应及其他主题。同一篇报道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主题。

排在前3位的主题是形势解读、应对政策措施和预期,表明《人民日报》报道通胀时侧重于形势分析,告知政府已经、正在和将要采取的举措,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和展望。特别是在2008年1季度CPI涨幅高企的“峰顶”和2008年3季度CPI涨幅开始下降的“变化”时期,涉及这3个主题的报道数量也达到高峰,说明该报针对热点问题和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加强了舆论引导,提高了舆论调控的强度。

政策解读,即解读宏观调控政策,这是通胀主题报道的又一重要着力点,有37条,平均每3条关于通胀主题的报道中就有1条。在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公布后,如何使人们认识、理解,对于贯彻执行、使之发挥效果至关重要。《人民日报》在通货膨胀成为经济社会焦点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准确、科学地解读国家制定的调控政策。特别是在服务于新政策的出台、原有政策的调整方面,该报均做足工夫,在2007年4季度、2008年1季度和3季度集中篇幅,解读了“双防”的出台、贯彻,“一保一控”的变化以及通胀压力趋缓后“保增长”的突出。可以说,在分析形势、提出策略、展望前景之余,发挥阐释的功能,告知公众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得来及怎样发挥作用。

问题/现象呈现,即受通胀影响、较为宏观的经济问题或现象,也是报道的重点之一,关注度随通胀压力的显现、发展、突出、趋缓的发展曲线而变化,符合公众的注意力变化。

政策建议,即围绕应对通胀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专家、学者的理论思考与建议进行。主要集中在2008年3季度。这一时期,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CPI涨幅虽然依然在通胀警戒线以上,但已出现回落趋势,通胀压力逐渐趋缓。已实施的宏观调控取得成效,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新政策制定出台前,发挥媒体的守望者角色、前瞻性优势,邀请权威人士、专家学者或者记者自己发表观点评论,提建议、打铺垫,成为这一时期通胀报道的重心之一。

现象分析/解读,围绕受通胀影响、具体的经济现象进行。所做的分析、报道在各季度分布比较平均,主要是针对通胀时期出现的粮价、金融市场、工资等具体问题,强调分析原因,指出外部因素,告知政府在行动。

背景解读/分析,即解读或分析通胀成因、发展背景及变量影响。集中在通胀压力最大的2007年与2008年相交的两个季度,着力于强调彼时通胀的季节性、周期性因素,介绍国际通胀的外部环境,主动、积极地引导舆论,从而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服务。

民众反应,即关注公众面对通胀的反映与感受的文章。有6条报道是从百姓角度呈现通胀问题的,其中一条还是关于香港市民应对涨价的良好心态。《人民日报》尽管有其定位的特殊性,但在反映现实经济热点问题方面还是比较保守,没有过多地报道群众对于涨价的感受与态度。然而,依据“三贴近”原则,如果在对形势解读、应对政策、未来预期的报道中,融入更多采自群众的新闻,而不是只集中在统计数据、专家见解和记者评论上,将大大提升报道的真实感、可信度,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起到稳定、鼓劲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其他主题还有理论分析、理论解读与政策反思等,涉及报道数量很少。

3.关键词及其分类

通胀主题报道的关键词可以大致分为宏观调控政策、涉及对象/影响、表现、变量、原因及趋势六类。这些关键词是报道通胀主题最常使用的词汇,为我们勾勒出《人民日报》的报道重点。

总体来看,《人民日报》重点报道了应对通胀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胀的影响以及通胀的表现,此外,亦强调外部变量,如次贷危机、自然灾害、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等国内外因素对通胀的影响。

从136条以“宏观调控政策”为关键词的通胀主题报道来看,此类关键词分布与通胀压力显现、发展、增大到消减的走势相吻合,其中宏观调控基调及具体调控措施是《人民日报》的着力点。在通胀压力高企的2007年第4季度到2008年第1季度,报道的关注度是最高的,且突出“双防”(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这样具有风向标作用的内容,可见报道的关注点更加贴合政策的着力点。

从131条以“涉及对象/影响”为关键词的通胀主题报道来看,在通胀压力最大的2008年1季度,对于通胀影响,《人民日报》对三农、民生及低收入群体关注度最高,结合同期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报道强度,体现政府作为,表现出媒体的担当。

从121条以“表现”为关键词的通胀主题报道来看,通胀的“影响”在报纸上通过价格、各种经济术语和经济指数等客观数据呈现为“表现”,强调了通胀的客观性,弱化了具体的、可以感知的现实影响。

从81条以“变量”为关键词的通胀主题报道来看,在2008年1季度和3季度,《人民日报》都强调了影响通胀的外部变量,但是作用不同:在1季度通胀压力最大时,起“解释”作用,且由于期间“两会”召开,配合宏观调控政策议题的报道也在此时集中;3季度,通胀压力消减并伴随着国内外众多重大事件,如汶川地震影响(与5月、6月相比,关于自然灾害的报道数量增多)、北京奥运会、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等,主要是客观报道了影响通胀的各种层出不穷的现实状况。

从35条以“原因”为关键词的通胀主题报道来看,结构性原因(经济结构亟待优化、调整,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资源消耗、投资、出口等)被凸显出来,在通胀的各阶段都有报道,这与我国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大背景相吻合。此外,输入型因素也被提及,强调了通胀客观性。

从30条以“趋势”为关键词的通胀主题报道来看,2007年2季度通胀显现,报道中却没有明确提及通胀压力呈上涨之势。此后,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明确、调整,报道基本与通胀压力起伏、经济增速涨落趋势相符,如图4-11所示。可见,相对于现实议程,媒介议程更倾向于呈现政策议程。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媒介议程的主要议题:

重点报道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从官方文件、会议,政府官员的言论到专家解读、媒体评论,说明政府正在对通胀问题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宏观调控、双防、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防止偏快转为过热、平衡、一保一控、形势、政策变化、有保有压等,这些关键词既包含具体的政策措施,如货币政策中的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财政政策中的税收政策、财政赤字等;又包含宏观调控走向的及时、灵活地调整,如由一防到双防,再由双防到一保一控、有保有压,再到扩内需、保增长;还包含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过程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灵活审慎的科学态度。可见,《人民日报》紧紧围绕一个时期的宣传工作重心,发出主流、权威的舆论引导声音。

重点报道党和政府在应对通胀问题时的态度。透过三农、经济增长/速、民生、低收入群体、粮食安全、GDP、就业、消费、需求/内需、股市、出口贸易等关键词,一方面说明通胀问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保障城镇低收入群体利益,能否有效地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意义格外重要。宏观调控措施得当,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反之,则会贻害无穷。另一方面,表明党和政府面对考验时坚定的信心以及客观、科学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民生,保障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利益;同时,平衡把握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政策灵活审慎,能够及时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宏观调控方向。

重点报道此番通胀的原因。在报道中,结构、输入型通胀、翘尾因素、周期性成为阐释这轮通胀原因的高频词汇。首先物价上涨的主要诱因,是以猪肉价格、食用油价格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涨;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不平衡,背景则是国际原材料、能源、粮食等商品的价格上涨,即全球性通胀压力,而经济规律周期性和农作物生产周期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原因;翘尾因素在2008年的相关报道中开始反复出现,以此解释宏观调控的客观效果,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此外,透过通胀表现及各种外部变量的关键词,如物价/价格、CPI、食品/猪肉(价格)流动性过剩、PPI,以及国际因素、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次贷危机、自然灾害、两会、国际金融危机/动荡、北京奥运会等,说明通胀现象的客观因素。总之,这些报道试图呈现此轮通货膨胀并没有发展到严重的地步,并且可防、可调、可控、可治,从而正面引导舆论,避免造成公众恐慌,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重点报道应对通胀的信心与能力。透过对物价、经济增速等向上或向下的发展趋势,来描述客观经济形势,给出宏观调控政策制定、调整的现实依据,从而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未来经济前景及政府作为的信心。可以从涉及报道数量的季度变化,看出通胀压力的呈现、凸出、趋缓的曲线,同时,显示由于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宏观调控成效逐渐显现,经济增速在2008年中期以后的放缓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