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
19683200000028

第28章 政治传播载体———新媒体(4)

三是群组政治博客。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的一群人共写一个博客的群组博客(group blog),他们通常围绕共同感兴趣的政治话题而集体开展充分而又深入的讨论。群组政治博客中其政治公共议题具有相关一致性,并且其内部成员之间的文章有相互交流的个人博客。

政治博客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三点:

第一,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政治博客与普通博客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鲜明的政治色彩。政治博客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力和它的潜在文化号召力,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和学者所认知。在美国,许多学者不仅通过定期给传统媒体供稿以影响公众舆论和政府决策,还通过自己的博客更广泛、更直接地与世界各地的受众交流,潜移默化地传播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理念,而这种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吸引全球受众“文化注意力”和“政治注意力”的过程。对于政府来说,政治博客的兴起不仅打开了更为深入和广泛了解民情民意的“政策窗口”,也疏通了促进社会和谐的民意渠道,这种交互平台的开放性与无障碍性有效弥补了传统媒介民意反映不足的缺陷。博客公社里网民的充分表达导致了“观念的自由市场”日趋成熟化,从而不断地促进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同时,政治博客也催生着政府权力“自上而下”的转移。博客所提供的政治传播和自由书写的力量是人类在网络社会中呼唤民主自由的一种新型的形式,张扬社会正义、追求社会平等是博客的政治目标追求。

第二,政治博客是更为自由、廉价、便捷的个人主页。在公共论坛(bbs)上发帖要受论坛主题和版主的管理限制,如果网民希望享受更多自由表达权,并集中保存自己的意见和发言内容,当然会转向个人博客。建立一个网站对网民的技术水准、资金条件、维护资源要求较高,只能为少数人拥有;而博客网站的低门槛让它受到了绝大多数普通网民的欢迎。博客(Blog)的软件是免费的,用户只需在免费或付费的博客网站上申请注册,就能拥有自己的博客。博客网站是一种极为自由的书写形式,它可以让博主随时随地自由地发表或编辑自己的文章,构成一个随时随地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便捷的空间。

第三,政治博客的政治表达方式更为严谨。公共论坛可以比喻为开放的公共政治广场,博客则是开放的政治私人房间。论坛的帖子结构较为简单,通常是一篇原创或转载的信息评论,后面跟上网友的相关发言。政治博客文本的内容结构要相对复杂一些。博客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可能是博主就某一政治主题,将原创性文章或自己搜集的政治信息,通过整理汇集后放在网上。而访客可以针对博主的主题发表任何评论,或表示支持,或提出质疑,反对者甚至可以公开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形成讨论或者辩论。政治博客的文本是集原创文章、链接评价、链接、网友跟帖于一体的,政治博客制作的日志更加审慎和仔细,其单个文本的丰富性、论题的拓展空间都超过了公共论坛的网友发言帖子。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一个展开理性讨论的网络公共区域。相对于论坛的随意性和匿名性而言,政治博客的政治表达空间较为稳定,更多的博客甚至采取实名的方式发表言论、创立自己的主页,其社会责任感也较强。

以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候选人约翰·克里的个人博客JohnKerry.com为例,从2003年8月8日博客设立的第一天算起,到2004年10月4日博客关闭为止,博客里总共留下了397882条评论。和他同时期参加总统竞选的乔治·布什、约翰·爱德华兹以及卫斯理·克拉克等人都纷纷开设了自己的博客。在此之后,凡是参与到美国选举政治中的候选人,无一例外都开设了博客,将其作为与大众的对话媒介、讨论空间与网络即时交谈方式。作为最近兴起并发展迅速的网络媒体类型,博客能以即时发布评论的形式让受众参与其中,从而成为信息化时代美国选举政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参与形式。

以日记的形式书写的博客,也越来越被年轻的政治家所采用。

2005年末,民主党众议员马渊澄夫在调查伪造抗震强度问题的过程中崭露头角,当年12月20日,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回头看来,可以说这件事情是从互联网上发来的匿名信息举报开始的,当时进行的国会审议证明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其后,各大众媒体跟进做了进一步的展开……网络上的博客罗列了让人吃惊的内部情报。不单单是站在国会立场上的具体事实,也不是作为公文保存下来的议事录。所以,博客和国会之间本来就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二者之间在这些问题上又有一定的联系。”政治家通过博客获得信息,并利用自己的议员职能探究下去,在自己的博客上把相关信息披露出来。从这里确实可以看到由于网络的出现使政治有了新的局面。

在日本,政治家博客中点击率最高的是参议员世耕弘成的“世耕日记”,他在2005年9月的总选举中负责自民党的媒体宣传工作。他的博客除了周末以外每天更新,把自己作为国会议员的每日行程详细记录出来。博客中提到的政治家都是实名,各省厅和媒体的相关者都用匿名。当时,世耕由于让人明白了政治家过着怎样的生活而获得好评,平均每天的点击者在3000人左右。

在博客中提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论,主要目的是让选民在这里可以对不同的意见进行比较。各党的年轻中坚力量是主要的博主,其中自民党的山崎拓众议员的加入当时曾经成为热门话题。他在2003年11月的总选举中落选后,从2004年6月开始加入。这样的讨论平台的目标也是希望获得博客读者那样的年轻人的支持。

还有一些政党直接在本党的网页上设置了“议员博客”一栏,把本党议员的博客公开。上面发表的内容是他们的日常活动和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主要的目的是让民众了解议员们都在做什么。

博客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萌芽阶段、以业内精英和舆论领袖为主的成长阶段、普及阶段,最后到成熟阶段,博客将成为一种互联网时代公民参与政治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网络政治参与已越来越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手段,并以其鲜明的特性对当今社会的政治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政治博客的出现使网络政治参与有了新的技术工具。在博客成为大众化的网络生存方式后,它会毫无疑问地成为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政治博客集成了各种网络政治表达工具,包括电子邮件、即时短讯等,还可以通过各种终端无所不在地进行交流。博客与无尽的虚拟空间相联系的网络数据库功能、超级链接、搜索引擎等手段的应用,使政治博客可以提供围绕某些政治热点、专题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这一新兴的传播渠道在政治信息沟通和政治参与过程中,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具有了超越传统新闻传媒的能力,为网民通过检索全面了解相关政治信息、研究时事政治,更好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博客将成为政府实现政治沟通的重要手段。信息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现代社会政治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为国家政治体系维持其功能的基本要素。对国家政治系统而言,通过沟通实现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乃是其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美国犹他州政府的2000名IT职员和1.8万名其他政府雇员,都使用博客方式作为政府内部交流、沟通和知识管理的工具。伊朗政府宣布要把博客纳入原来只负责传统媒体管理的一个新政府办公室共同管辖,在第一届伊斯兰革命博客与网站节闭幕典礼上,文化部长萨法尔哈兰迪指出:“伊朗博客的发展使每个伊朗人都能够对目前的热点问题发表评论,‘像总统一样讲话’。”

政治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we-media)特指以博客为传播技术载体的个性化传播方式。个性化博客的出现,是政治传播发生个性化变革时代最显著的标志。博客既是一个私人化的自媒体,也是一个公共性自媒体;它所表达和传播的方式代表着新型互联网发展趋势。人们已经从博客自媒体中发现纯粹个人性传播媒介的作用,也发现其通过公共媒介强烈介入社会的影响效果。它打破了从前政治传播媒介完全由政府集权控制的管理形式,开拓了人人可以轻松自由传播的网络时空,它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显现出网络时代民主化进程的特征。博客所具有的传播方式让受众转变为真正的公众;博客是一种能自由交流的媒介;博客能够实现理性的批判。“博客作为媒介载体,具有扩大公共领域,收复公共失地的内在潜力,公共领域有可能在博客手中失而复得。”传统政治传播媒介追寻多数人共识表达的满足而忽视了个性化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政治博客传播带来的改变,使公民个体的政治个性可以得到自由张扬,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政治表达意愿和自由需求。博客技术的应用有可能改变整个社会政治文化,从长远看,它代表着社会民主化进程并提供了言论自由表达的契机。

六、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是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产生的,是互联网络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的产物,在整合电视与网络两大传播媒介过程中,网络电视既保留了电视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的表现特点,又具有了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特征,是综合两种传播媒介优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同传统的电视媒体相比较,网络电视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时空的自由跨越和收听收看的灵活性。传统电视媒体的播出模式呈“线性”播出模式,电视节目播出的“序列性”很强,对受众按时收听收看的时间性要求比较苛刻。网络电视的出现真正实现了电视媒体的时空跨越,包括收听收看模式从“推”向“拉”的转变,随时随地、自由灵活的收听、收看模式,播出、收听收看的全球性特征,网络电视延续了网络文化的丰富内涵:自由、开放、包容,同时,又将这种文化推向极致。

第二,内容的丰富多元。相较于传统电视,网络电视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元,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多元开放”的内容共享格局。其中很多网络电视不仅囊括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全部内容,同时还包括了大量网友自创的节目内容。如果说前网络时代尚是电视媒体“一枝独秀”,拥有话语权者、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者以僵化的制作理念和生硬的制作和播出模式,大一统地应对受众各种不同的需求。网络则以极为开放的传播平台,以及进入的低门槛性,促使网络时代成为一个“众神狂欢”的时代,构成网络电视内容主体之一的、网民制作的大量个性化视频,以更为平民化的视角,迥异于职业工作者的全新的创作理念,不断更新着人们对电视的传统认知,也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收视体验。

第三,传受者之间的高互动性。网络电视极大地凸现了受众的主体性作用:播放方式从生硬的“推”向灵活的“拉”的转变,即时的反馈系统,精确的点击量统计,以及内容传播平台向受众的开放,传播者和受众角色身份上的鲜明区隔在网络世界里开始得到弥合,网络电视内容也日益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2005年11月10日开始,日本政府为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首相“动态”,开设了“政府网络电视”,通过影像向民众介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记者招待会及与国外要人会谈时的情景等。政府网络电视,作为首相官邸网页中的一个栏目,主要是提供视频,成为继网页和电子杂志之后政府公报的三大支柱之一。网络电视里的内容不是取自公共媒体,而是制作者自己看到的首相和阁僚们的样子,关于政策也有制作者发挥主观表达的意向。由于互联网可以直接连接选民,成为一个互动的交流通道,使政府公报的表达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美国,有专门的美国公共事务有线电视网(C-SPAN),又称国会台,是一家私营的、非营利性的公共有线电视网,众人皆知。1980年,公共事务有线电视网第一次全程报道了美国总统选举。1982年,C-SPAN发展成为一个每周7天,一天24小时全天候的有线电视网。目前,C-SPAN以报道国会事务为主,共拥有三个电视频道、一个电台和一个网站。C-SPAN的大量节目是直播,如国会辩论、政治会议、记者招待会、热线电话等。也有直播从总统到政府要人的记者见面会以及这些人独自的政治演说的专栏,而且很受欢迎。在C-SPAN的网站上,美国议会的审议过程在全美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审议的整个过程不加剪辑原样播出。C-

SPAN本身已经不仅是媒介,而且成了美国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日本从2005年1月开始,也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国会的所有审议过程。以前国会的信号送出主要由NHK来承担,其中直播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两个国会的主要政府演说以及在野党的提问;其二,众参两院的预算委员会的基本提问,也就是各个会派的提问。当然,关于重要问题的集中审议和证人传唤等,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是否直播。可是,不论是政党还是选民,都有直播国会审议的要求,于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成立了专门负责直播的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