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镜头前的表演
19686700000019

第19章 在镜前表演中最影响你的11个问题(1)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是学不会影视“镜前表演”的,即便你的老师曾拍过很多影视作品。因为,无论老师传授给你多少实践创作经验,都不能代替你自己在实践中的感悟。

但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定会把他经验中的精华部分告诉你,也许在课堂上你体会不到,但等你走出课堂,进入实践,相信你会领会到这些精华的意义。

在创作上让你少走弯路的,也许恰恰是来自老师那些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在课堂上被反复强调,它们正是你在实践中最有用的。

课堂上多记住些,实践中多感悟些———一切都在于你自己。

第一节 在镜前表演中最影响演员的11个问题

这一章阐述的11个问题,在前面各章节中已有涉及。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把它们分开独立地加以解释,并通过课堂演示的方法,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有关镜前表演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影视制作中的拍摄技法

拍摄技法指摄影机在运动中捕捉各种不同景物及表演所采用的不同技术方法。常用技法主要包括推、拉、摇、移、跟、俯、仰等。

在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技法,可以由摄影专业的老师掌机,选一名同学配合摄影师为多数同学做示范,通过完成六个不同的示范拍摄技法使同学们明白什么是拍摄技法。(约需四个课时,场地为教室)

二、不同的景别结合不同的技法

这是在拍摄时演员每天都要面对的,当演员打开导演的分镜头剧本时就会看到,有些镜头的表现是一个镜头中包含几个景别,同时在不同景别需求中需要几种拍摄技法。比如全———中———近,在一个镜头中有三个景别,这三个景别在导演叙事中都非常重要,其中全景是让观众看到整个背景环境,中景看到人的活动情况,而近景则是让观众看清这个人是谁。

为了叙事流畅,不能像照相那样拍三个固定镜头,而是要把这三个镜头连续不断地运动起来,通常也叫调度、镜头调度。它需要一定的拍摄技法,于是,配合三个镜头的连续完成就需要有拍摄技法的告知来提示摄影及演员注意。那么需要注意什么呢?

需要注意的是导演在分镜头剧本中的提示及现场分镜头的提示:全(摇、推)———中(跟、推)———近。这里我们看到导演的要求是这样的:在全景中先是镜头摇,快接近中景人物活动时慢慢推成中景,然后是机器在轨道上跟着人物的活动,慢慢地推到人物的近景。至于这个镜头的时间长度、需要如何运动则要看导演的感觉及需要,摄影及演员则要根据导演的要求去准确完成。(学生反复练习)

三、与镜头交流时的视点定位及多点定位

由于长镜头中包含不同景别及不同的拍摄技法要求,演员在完成这样的镜头时就要严格注意自己的视点准确。与镜头交流时的视点定位不仅仅是在长镜头中,在近景无对象交流时也非常重要。

在现场实地拍摄时,尤其是拍摄那些不带人物关系的近景时,这里的关系主要指镜头中不带另一个人物的肩或者头等,演员视线仍要让人感觉到你的对面有人,并且在听你说话或者在注视你。

但事实上,演员的真实对手没有站在对面,演员面对的往往是空气或者是他认定的某一个指定物。重要的是演员的眼睛总不能一刻不变地盯着对方,演员要有眼神的活动,也许为了表示某种感觉你要看天、看地,可以扭头看着什么地方等。但无论怎么去看,当与对手眼神相碰时的视点是不能错的。一般情况下摄影师会给你一个准确的视点,但你要记住,不能随意改变。

多视点定位时要注重多方面的技术配合,其中主要是演员与摄影师的同步。多视点定位多表现在包含着几个景别及多种技法拍摄的长镜头中,比如导演要求演员在三个不同景别画面中完成一个判断,具体的要求是:演员在全景中快速奔跑,突然在远处发现了什么,迅速掩藏在一棵树后面,演员的神情越来越紧张,终于看清了……

这样一个奔跑、发现、紧张、判断、明白的过程是在连续不断的表演中完成的。演员应该知道,要表现“发现什么”在奔跑的全景中是完不成的,必须是在全景到中景时才能去表现“发现”。这就需要演员准确地跑在这个点上以便摄影师配合你完成第一个视点,接下来从中景到近景你也必须如同上述一样找到准确的动作来告诉摄影师你的视点定位。尤其是表现激情戏中很容易忘掉视点,那就意味着不管你怎么卖力势必还要重拍一次。

比如《英雄儿女》中,老演员刘士龙扮演的王成,在影片中手持报话机呼喊:“向我开炮!”然后从脚下拽出爆破筒。那一连续的动作中,如果那些爆炸点以及他找到的爆破筒都不在他完成的准确动作中,那么即便再有激情也没有效果。

再如大家所熟悉的《列宁在一九一八》这部影片,其中有个情节是列宁在工厂对着上千工人演讲,我们从近景列宁的手势及眼神的视点中看见了比上千工人还多的感觉,这就是因为演员的视点跨越了轴线,在与摄影机平行的表现中眼神的左右跨度、上下交替的视点构成了宏大场面的感觉。

四、出画、进画、背进画

快速理解影视拍摄现场中导演及各部门的术语是演员必须做到的。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术语,也可以这样说,术语是各门学科中的既简单又明了的用语。明白自己所从事领域中的术语无疑是领会对方意图的快速通道。

影视圈里的术语基本是一致的,那些术语也多发生在实际拍摄中。应按照程序来告诉和训练学生明白这些术语,当然也必须明白按照这些术语怎么去表演。

以下按拍摄程序,简单介绍部分影视用语。

(1)演员可能遇到的头一个术语就是“打板”。

一块长300毫米、宽150毫米的小木板,上面写着“场次”、“时间”、“镜号”,每到一个镜头开拍前场记就把写着多少场次、多少镜头号的小板放在镜头前让摄影师先录制几秒,这主要是记录镜头的长度及后期编剪时按顺序查找镜头号。

在演员面对镜头时多会碰到场记把小板放在你的面前,而且离得很近,几乎能贴到你的鼻子上,这时的你不要躲闪,要配合场记把板打好。随着“啪”的一声,小板从你的面前撤走,你的表演也就正式开始了。应注意的是不要因为小板的响声影响你的表演。

(2)“出画”、“进画”,这是在拍摄中经常听到的,在这两个术语中还包括了“左进画”、“右进画”、“叠画”、“背进画”等。

其实这些术语很好懂,“进画”就是走进镜头包容的表演区,“出画”是走出镜头包容的表演区。左、右进画是指以摄影机为界点,摄影机左侧的一边叫“左进画”,右侧的一边叫“右进画”。“叠画”是指两个人或多个人表演、奔跑而产生的相互遮挡,“背进画”就是背对镜头走进,当然也有上进、下进等不同方式,但都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而定。

不管如何进画,必须明白要求进画的景别,就是你心里知道景别大小(也可以说画面大小),这样你在进画时就会很好地掌握画面中的位置。为了不遮挡在画面中的演员,演员进画前一定要知道自己应该在哪里,尤其是背进画的戏,演员更应该注意,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把整个镜头挡死而影响了其他人的表演。

总之,这些进画都是根据导演的调度产生的,也都是为叙事服务的。

五、顺拍、跳拍

跳拍与顺拍是影视艺术创作的另一个特点。在某一场景的拍摄中,导演在看过景后,分出镜头,也有导演根据演员现场走位来分。一般重要场景也是通常所说的“大场戏”,镜头数比较多,为了节省时间,也是体谅各个部门的工作强度,导演会采用跳拍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跳拍呢?用拍摄现场的术语解释就是凡是涉及一个机位的镜头,不管它是几号镜头、什么内容、哪一场戏,只要时间、场景统一便全部完成。

例如,某一场戏导演共分50个镜头,这50个镜头大约需要三个大的机位来完成,其中一个机位大约能完成20个镜头,那么灯光、美术等全部先为这个角度做准备。灯光的布光很费时费力,美术也要精心布置这一角度,不能让影片穿帮。场记会根据导演的意见告诉大家是跳拍还是顺拍,如没有大的问题,大家都希望听到“跳拍”,因为这样很省时。场记会根据导演分出的镜头把这一角度需要拍的都挑选出来,那么50个镜头中就变成先拍1、5、7、9、13、37、45……演员要按这样的顺序号认真看剧本中每个镜头的要求及需要记忆的视线、动作、道具、服装等。

跳拍是一个影视演员必须熟练掌握的,也必须做到跳拍中每个镜头心中有数,并能准确体现自己扮演的角色。

顺拍的含义顾名思义就是按照阿拉伯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拍摄。

这样拍的弊端是现场常说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就是说每一个镜头拍完都要重新布一次光,一般小的场景和镜头不多的小戏还可以,如上所述的大场景和多镜头则是很费时的。但顺拍也不是没有优势,演员表演的情绪记忆及动作记忆是连贯的,化装、服装是连贯的,场记也是省心的,但影视拍摄中受时间以及制作成本的约束,一般都不主张这样来拍摄。不管是“跳拍”还是“顺拍”,扎实地掌握影视创作的各个不同特点,是从事影视表演最重要的一条。

六、镜头记忆与情绪记忆

从“顺拍”与“跳拍”到演员表演中的动作、服装、道具、化装、情绪的连接和记忆都是环环相扣的,但还是把镜头记忆与情绪记忆列为演员镜前创作的重要一环。长久以来,因为没有注意这一环而重新拍摄某一场戏或补拍某一镜头的情况举不胜举。

“镜头记忆”包含了影视拍摄中涉及演员的所有记忆。由于影视创作的特点所致,演员必须面对分切成块的镜头要求来连接你所有的、准确的镜头处理。在实际拍摄中演员经常遇到同是一个场景要拍摄几场不一样的戏,有的时间跨度很长,这就需要演员有对每场表现不同情绪的准确把握。

比如,剧本中的第21场戏,是表现他当年考上大学时,喜欢的那个她在村口的老榆树下含泪送他,并送他一支钢笔作为定情物,而二十年后他再来到老榆树下时,只能默默地回忆,此时的他与二十年前的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就模拟拍摄这场戏,两场戏要在同一时间里拍完,不同的是,一个是十八岁的他,一个是四十岁的他。不走运的是,在以老榆树为背景的几个小时交替表演中,由于天公不作美天突然阴了下来,这样只好收工。怎么办?

明天是否来拍还决定不了,但前面拍的戏导演又很满意,没办法,演员只好既来之,则安之,最要紧的是做好前面所拍的镜头记录,从服装、道具、化装、动作、视线等做好下次接戏的准备。千万别存侥幸心理,认为别人都在帮你记着,只有你自己的记忆才是最准确的。

当然,如果导演决定重拍那是另外的事,作为演员就要养成良好的镜头记忆习惯。对一个动作及一个小道具的运用都不能疏忽,细心的观众是能看出破绽来的。就如《我的兄弟叫顺溜》这部戏,司令员陈大雷让顺溜一百五十步之外击中他手里拿的火柴盒,结果细心的观众发现,陈大雷本来是左手拿的火柴盒,但跳一个镜头后火柴盒跑到右手里去了。再如翰林教顺溜学写字,黑板上的“军”字本来写在两块木板的缝隙中,但是跳了一个镜头后“军”字跑到缝隙上边去了。其实这些疏忽都是不应该的,这些错误会影响戏的质量。

七、注意障碍物影响你的表演

初拍影视剧时,演员会受到来自戏外的因素干扰严重影响表演,从而无法完全进入创作当中。

现场主要干扰因素有观众的围观、摄影机的马达声(摄像机不存在声音)以及演员脚下为摄影机铺设的轨道,还有距演员脸面不到一米的反光板、在演员的头上方高悬的话筒、紧盯着演员台词的场记、关注着演员是否有汗水的化装师、看演员的衣服有没有问题的服装师,等等。

这些“包围”给演员留下很小的表演空间,如果你不能集中注意力就很容易跑神儿,尤其是你自我感觉一切都好时,总会有一个部门建议导演再来一次,原因是刚才的反光板跑了,或者化装师说额头上的汗水发亮了,这时的演员应该毫无任何意见地再来一条。也许这次大家都好了,而演员又出了问题……不管怎么说,影视拍摄各个部门对演员表演的“干扰”确实存在,但这是不可更改的。演员必须适应,并加以熟练掌握这些对你有影响的因素,使之成为对你创作有帮助的积极因素。

比如,有场40秒的二人行走中对话的戏,而在演员中间铺设的轨道仅能供你们行走20秒,那剩下20秒的戏需要演员在行走中自然地停下讲述。值得注意的是,演员不能让人感觉走得很不平坦,还要注意反光板刺眼的光,注意话筒远近距离等,这些都是书本不能帮演员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逐步体会和积累。

如果第一次拍戏就遇到这样的一场戏,那么建议演员虚心要求副导演允许你多走几遍,且千万不可以自认为没问题,往往出丑的都是自认为没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