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怎么戒除自己的多嘴多舌?办公室内最容易出现的多嘴多舌一般是这样的。比如流言飞语,这年头也许是最禁不住的,特别是网络上,一些没有出处的小道消息,传播得最快,而且很容易成为热点。同样在办公室里,总是有许多小道消息口口相传。这些消息是真是假,从何而来,基本上是没有办法弄清楚的。特别是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比方说男女关系、家庭婚变等,传播速度简直接近光速。这些其实都是办公室里的不稳定因素,会影响办公室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所以,领导还是非常忌讳这种言论的。
一个人在办公室里,最好不要给人留下你喜欢传播“流言飞语”的形象。特别是女人们,不要被人戏称为“长舌妇”。现在办公室还要注意另外一种新的“流言”传播途径,那就是通过电子邮件、MSN、QQ在公司内部网上传播“小道消息”。这种情况比说错话更具有危险性,那就是很容易被公司IT部门所“监视”,到时想赖也赖不掉。
还有一些女人,很爱八卦,似乎嘴巴不能闲着。一张嘴是从早说到晚,说到快意处,有可能还要开怀大笑。这种人错就错在,将办公室当做茶馆来看待了。
要知道办公室是工作的场所。如果你不是教师或领导,你就要聚精会神地工作,而不是在办公室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或进行时事评述,或播报八卦新闻,仿佛自己是电视台新闻或读报节目的主持人,什么大事小事都要评论一番。这样的人一看就是时间太多,不尽心工作。
牢骚满腹也是一种常见的办公室现象。这年头都主张个性张扬,每个人的欲望、想法都不一样,满足感也不相同。总体来说,感觉满足的人很少。这就使得有些人在办公室,很喜欢发牢骚。看什么都不顺眼,不论是单位,还是社会,甚至是毫无干系的狗血八卦,也要到办公室里发一顿牢骚。
这种牢骚情绪最容易传染、蔓延。好端端的办公环境,也许因为你的牢骚满腹,弄得大家情绪低落。这种人有时也许是习惯性地说两句牢骚话,但总会让同事、领导感觉不舒服,难以合作,相处起来总是不那么痛快。
还有一种人比较喜欢吹牛。最容易犯这种错误的人,一般都是缺少社会经验的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比方说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还有一些人,年纪也不小了,但好像情商不高,脑袋里少根筋似的,也会犯这种毛病。
此外,还有喜欢胡言乱语的人。这种人没有办法掌握自己说话的逻辑思维。和这种人交谈起来非常吃力,特别是讨论问题时,没有办法控制住谈话的主题,说着说着,很容易被他带到“沟里”,甚至有时候,还会带来尴尬。说话已经伤害了对方,自己还不察觉。别人也不知道他是真说还是戏说,所以只好敬而远之,以免自己被误伤。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太喜欢说话的人,必定会尝到言多必失的苦果。适时的沉默则显示着一个人的大度、宽容及容人之量。其实,管住你的嘴巴,很多时候恐怕比管住你的心要难。但是非多因多嘴起,您有那闲工夫磨嘴皮,倒不如好好将自己的工作搞定去。
你为什么越跳槽越失败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但是总有一些人会因为在单位得不到加薪升职姑且瞎混着。如果别家单位给出的待遇更好,就马上产生另择高枝的想法。这都可以理解,好比写文章要有灵感,可灵感是逼不出来的。而一个人如果长期在单位得不到领导的重视,或者得不到认可,自然会产生倦怠,从而有换家公司的想法。
去还是留?这还真是个值得好好讨论的问题。俗话说得好:“人挪活,树挪死。”“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未必。
刘倩上大学时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英语专业的她性格外向,能力突出。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没有费多大的劲,她就找到了一家贸易公司,并且还当上了市场部经理助理。一开始因为新鲜,刘倩劲头很足,开展会,联系客户,做宣传材料,大事小事样样揽上身。
可是一年不到,刘倩对日渐熟悉的工作逐渐生厌。于是,她跳槽到一家药品代理公司做客服。在这家公司沉闷的气氛里,生性活泼的刘倩很快就觉得压抑。加之对药品行业丝毫不感兴趣,业绩也完成得不好,自然也得不到领导的重用。于是她再谋职业,到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宣传。谁想到,半年后母公司安排了一个总经理亲戚的小孩来做宣传助理,刘倩感觉很郁闷,觉得这家公司肯定不会重用自己,于是又想再次跳槽……
毕业不到五年,刘倩跳槽却四五次,频率极高,既没有某一行业的丰富的行业经验,也没有某一职位的职位经验。刘倩表面上看好像很能干,可是实际上职位层次都不高。以后的职业应该怎么发展呢?中国还有句老话叫“做生不如做熟”。频繁换工作显然会让用人单位对她的忠诚度甚至能力表示怀疑,又何谈栽培和重用呢?
25岁的杨先生,就是不支持跳槽的坚守员工。三年前,大学毕业的杨先生进了一家外贸公司。因为不熟悉业务,他焦头烂额,甚至战战兢兢,总是担心出错。要不要跳槽?工资很低,父母也不支持他。他们认为私企不靠谱,哪天倒闭了怎么办呢?
就在杨先生犹豫之时,他听说了公司总经理的故事。其实故事情节很老套,无非就是一个普通职员,奋斗成为总经理的故事。但是,对杨先生却很有启发,一个人必须扎扎实实地走下去才能成功,而这需要多年的努力。三年中,身边的面孔来来往往换了好几拨,但杨先生却坚持了下来,并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工作经验。
杨先生的坚持终于换来了收获,今年5月,他荣升了部门经理。于是,杨先生决定在跳槽的大军中继续“剩”下去。尽管跳槽也许会有更高的薪水,但他不认同频繁跳槽的行为,因为这会给用人单位一种很没诚信的感觉。
杨先生和刘倩的例子正好相反,他通过坚持留守工作单位,不断积累经验并获得晋升机会。和那些经常“炒老板鱿鱼”的人相比,他更多地选择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耐心等待可能的升职机会。个人认为,这样的心态和坚持,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态度。
是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你去发展。至少有些问题是跳槽一族必须思考的:现在的岗位是否真的不适合自己?今日积累的职业含金量对于将来的发展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下家公司是否有利于你的发展?你是寻求高升还是看重兴趣?如果没有明确的答案就跳槽,就很可能掉入越跳槽越失败的境地。
总结一下跳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奈跳槽。有的员工在公司工作多年,特别是在国有控股大公司,人才多岗位少升迁无望,纵横比较收入偏低难以提高,工作氛围不如意急需换个环境。更有一些公司“一把手”作风蛮横霸道,顺我者昌,逆我者“小鞋一双”,员工一旦有了选择的机会,只好无奈地“跳走”。
2.盲目跳槽。很多国人跟风趋众心理严重,有的员工看到不少同行特别是周围同事跳槽后,职务升迁了,收入增加了,环境改善了,也不去考虑自身实际,毛遂自荐或找新公司,或找新关系,匆匆加盟一跳了之。到了新公司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单位还不如从前那个公司,悔不当初的人也不在少数。
3.挖脚跳槽。一些中小公司用人心切,主动投奔者甚少,就采用“大帽子”、“高报酬”之诸多许诺,去“挖脚”。一些管理营销人才,往往难以抵得住诱惑。一则觉得自己被别人看重,自尊心得到满足。另一则为优厚条件吸引,跳过去先干起来再说。
4.发展跳槽。有些新成立的公司或需要人才的大公司,为更好地得到发展,便向业内精英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于是,让一部分有真本事但境况不好的人才抓住机遇,乘势而为栋梁。这些跳槽者有的为职务之提升,有的为收入之增加,有的为中小城市去大城市,有的则为大小公司之间发展之选择,只要有发展,双向权衡各取所需后即跳。
看过以上几个方面,对照一下自己属于哪种,相信聪明的朋友一定会明白,自己到底要不要跳槽。总之,理想很诱惑,跳槽需谨慎。你必须认清自己,找准方向再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