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常识与洞见
19690100000048

第48章 主要参考文献(3)

[210]宋剑华:《胡适与“易卜生主义”》,《徐州师范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11]孙勇、徐苒:《胡适的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新闻爱好者》2002年第2期。

[212]邵建:《新月知识分子的“人权论战”》,《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2月(上)。

[213]邵建:《1929—1931年人权论战的历史困局》,《学海》2006年第4期。

[214]邵建:《思想的胎孕:沪学时代的胡适》,《社会科学家》2007年6月(上)。

[215]石元镐:《胡适自由观的特征与演变》,《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4期。

[216]唐海江:《政治文化视角与近代新闻史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1期。

[217]王其水:《台湾自由派代表人物及其追随者的嬗变》,《台湾研究》1998年第3期。

[218]王天根:《抗日战争前夕的学人论政——以〈独立评论〉的“民主与独裁论争”为中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19]王业兴:《论胡适的民主思想》,《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3期。

[220]魏韶华、金桂珍:《“个人主义”——“五四”一代之“公同信仰”》,《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221]吴飞:《“人权派”的表达自由思想探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22]吴果中:《徘徊与改良与革命之间的职业生存——〈竞业旬报〉与胡适早期思想述评》,《舟山学刊》2005年第4期。

[223]吴静:《胡适的大众传播观》,《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1期。

[224]吴元康辑:《胡适史料拾遗(上)》,《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

[225]吴元康辑:《胡适史料拾遗(中)》,《历史档案》2005年第1期。

[226]吴元康辑:《胡适史料拾遗(下)》,《历史档案》2005年第2期。

[227]吴元康整理:《胡适史料补阙》,《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

[228]许纪霖:《中国自由主义的乌托邦——胡适与“好政府主义”讨论》,《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

[229]许纪霖:《寻求自由与公道的社会秩序——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一个考察》,《开放时代》2000年第1期。

[230]夏英林:《析胡适、杜威对“行易知难”说的不同观点》,《东方论坛》1999年第3期。

[231]徐思彦:《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232]徐希军:《胡适“民主政治幼稚论”价值审视》,《安庆师范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33]徐晓旭:《独立还是依附——〈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派学人政治态度论析》,《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年第12期。

[234]徐宗勉:《从陈独秀的一篇文章看近代中国民主思潮的特点——读史随笔》,《安徽史学》1985年第1期。

[235]徐宗勉:《关于评价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一点想法》,《学术界》2003年第2期。

[236]杨国荣:《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走向容忍——论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胡适》,《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1期。

[237]闫润鱼:《评〈努力〉在“歧路”前的摇摆》,《民国档案》2002年第3期。

[238]闫润鱼:《胡适与“中国自由党”始末》,《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239]元青:《杜威的中国之行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40]易竹贤:《胡适其人及胡适研究述评》,《江汉论坛》2005年第3期。

[241]余英时:《治史自反录》,《读书》2004年第4期。

[242]袁伟时:《从章士钊看20世纪中国思潮》,《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

[243]张福建:《美国宪政史上的政治言论自由案——罗尔斯的观点》,《开放时代》2005年第3期。

[244]张化冰:《1935年〈出版法〉修订始末之探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1期。

[245]张连国:《论理性民族主义——〈独立评论〉派自由者对日观剖析》,《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246]张连国:《主义与时势的两难——从民主与独裁的论战透视中国自由主义的困境》,《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47]张茂泽、徐怀东:《同情的了解:现代中国的诠释方法》,《人文杂志》2000年第6期。

[248]张太原:《从边缘到重心:〈独立评论〉的创办宗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49]张忠平:《胡适的自由思想》,《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3期。

[250]赵海啸:《胡适与〈独立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1983年第2期。

[251]赵娟:《为什么言论必须自由》,《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52]智效民:《火烧晨报馆事件》,《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29期。

[253]周乾:《关于胡颂平著〈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一处史实的勘误》,《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54]朱正:《鲁迅·胡适·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12期。

[255]庄森:《论胡适自由思想的基础》,《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56]庄森:《胡适的容忍论》,《安徽史学》2005年第5期。

[257]庄森:《论胡适柔弱不争的自由思想》,《殷都学刊》2006年第2期。

五、外文著作

[258]周质平、韩荣芳整理:《胡适全集·英文著述》(第35—4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9]Anthony Ablaster: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Liberalis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4.

[260]Alan Brinkley:Liber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61]Brian Barry:Political Argument:A Reissue with New Introduction,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1990.

[262]Grieder Jerome B.: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263]Huang Philip C.:Liang Ch'i-ch'ao and Modern Chinese Liberalis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2.

[264]Isaiah Berlin:Four Assays on Liberty,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9.

[265]J.Budziszewski:True Tolerance:Liberalism and Necessity of Judgment,New Brunswick,U.S.A.: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2.

[266]John Cary:Post-Liberalism:Studies in Political Thought,New York:Routledge,1993.

[267]John Gary:Two Faces of Liberalism,Cambridge:Politics Press,2000.

[268]John Skorupski:Why Read Mill Today?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6.

[269]Ludwig Von Mises:Liberalism:The Classical Tradition,Indianapolis:Liberty Fund,2005.

[270]Richard Bellamy:Liberalism and Modern Societ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271]Shlomo Avineri&;Avner De-shalit:Communitarianism and Individualism,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72]Susan Mendus:Toleration and Limits of Liberalism,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Macmillan Press,1989.

[273]Russell Hardin:Liberalism,Constitutionalism,and Democracy,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