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
19691100000044

第44章 走向成熟的中国电视剧(1990年至今)(14)

其次,这类文本对现实生活的想象往往充满了传奇色彩。这类电视剧以情感表现为核心,大多具有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安排和奇特的艺术夸张,以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根据朱德庸漫画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双响炮》,赋予女主人公吕霞全国武术冠军的身份,有一身飞檐走壁的过硬功夫,这样就为维护正义、侠肝义胆的英勇行为等提供一种超越性的想象,从传奇出发让观众的幻想得到了某种满足。《双响炮》的叙事,一部分是现实叙事,另一部分是未来叙事。从现实叙事看,它以情感表现为依据安排情节,与真正的现实存在较大的距离。未来叙事作为大胆想象的产物,更是有意夸张了“女权”对男性的统治欲望以及在“女权”统治下的男人的“悲惨”命运,具有较强的喜剧色彩。这部电视剧以殷雄(即“英雄”)和吕霞(即“女侠”)的爱情戏贯穿始终,把爱情纳入到日本、上海、新加坡三地的“复杂”情形进行考验,本身就使得这部电视剧对于现实生活的狂想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

再次,这类文本中表现青春浪漫主题的青春偶像剧在个性的张扬上颇具浪漫主义特色。

青春偶像剧的出现与中国社会的转型以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这类电视剧以时尚、青春、个性为塑造人物性格的必要条件,以“表现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创造年轻人的流行趋势,为年轻人精心打造的永不消逝的绮梦”为目的,表现出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此外,受当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的青春偶像剧主要以调侃、搞笑、错位和对传统的解构来释放和缓解现代生活的压力,以快乐自己为原则,追求感性满足,体现出青年人内心的叛逆情绪和情感宣泄需要。因此,中国的青春偶像剧成为世纪之交的一群世俗青年人的人生态度和日常生活的写照,具有浪漫主义所规范的核心要素。这些电视剧在模仿日韩偶像剧时,形式主义倾向明显,具有一种自恋倾向的自我认同和以时尚的名义颠覆传统的特点,让人感到怪异。

1997年,初步具备了时尚生活、帅哥美女、明星出演、曲折爱情等偶像剧要素的《上海之恋》,可以算做青春偶像剧在中国的滥觞。后来,又陆续出现了《将爱情进行到底》、《京港爱情线》、《真空爱情记录》、《你我一样》、《北京夏天》、《新闻小姐》、《青春出动》、《其实不想走》、《都是天使惹的祸》、《生命因你而美丽》、《非你不可》、《心网》、《永不瞑目》、《男才女貌》、《白领公寓》、《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麻辣女友》、《粉红女郎》、《星梦缘》、《人人都说我爱你》、《夏日里的春天》等电视剧。大致说来,中国的青春偶像剧从执意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无视生活根本性的现实沉淀及观众内心的感受,将青春偶像剧的真谛理解为“爱情原点”、“爱情中心”、“爱情传奇”的早期形态,发展为具有一定现实生活基础,展示世俗生活中年轻人的情感倾向的当下形态,显示出青春偶像剧的突围和开拓。与世俗生活普遍的生活愿望不同,青春偶像剧所表现的时尚欲望,大多以一种世俗生活的浪漫想象出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表现市民的情感生活与现实的欲求。

一些青春偶像剧则以现代商业社会背景下的某种极端化的世俗情感为表现对象,呈露出对公众遵循的现实道德标准的不以为然,它以满足差异性、变化性、个性化并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为诉求,在赶时髦中,从外在形态上获得了有别于其他电视剧的独特性与特殊性,满足了年轻人的自我价值表现空间,参与社会表达,确立新的游戏规则的社会调适的需要。它并不用心表现偶像的深度内涵,而是以凸显个性、形式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

《夏日里的春天》分别从青春的外形和造型、青春期的爱情、青春的事业和理想来阐述偶像剧的青春含义,挑选了国内模特界颇有名气的非职业演员分别扮演电视剧中的主要人物,量身打造成外型、个性都青春的典型。注重时尚的外形包装,用于剧中主要人物的戏服竟多达二百多套。爱情作为偶像剧永恒的主题,在《夏日里的春天》里设定为三条线索:憨厚的高原和好动的春天。不羁的司徒南和文雅的妙歌。功利的彦真和纯洁的珍珠,分别演绎出三种爱情。此外,专程取景时尚感极强的海滨城市大连,现代的建筑、不息的车流、透明的空气、浪漫的沙滩、绚烂的街景……又构成了这部偶像剧的一道亮丽风景。《夏日里的春天》还明确传递了偶像剧所具有的青春类型化主题,即倡导健康积极的人生观,鼓励年轻人勇敢地创造生活,追求理想。剧中的主人公虽然在走出校园迈向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了情感与事业方面的种种困难,并且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最终他们都会以自身的执著与热情实现理想。

年轻人的审美心态和审美爱好在青春偶像剧中成了主要的价值尺度,它所给予艺术发展的动力与对社会现存秩序的挑战都是需要面对的新的文化现象。因此,现实题材电视剧中通过对日韩偶像剧借鉴、模仿而逐步发达的中国青春偶像剧,与现实主义艺术的美学形态存在较大的距离。

总的来看,与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相比,世俗生活的浪漫传奇式反映显得轻松、自如。

作为偏重于情感和内心世界表现的文本,它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偏重主观精神,忽视客观生活的不足,但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在表现主体精神世界的真实方面却具有一定的优长,其轻松娱乐的风格能够缓解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压力,满足当代大众审美的多层次需求,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作为20世纪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可以用主观化、形式化和非艺术化”来概括,它是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艺术流派和思潮的总称。与浪漫主义相比,现代主义艺术依然是注重作家主观情感表达的艺术,但现代主义艺术习惯采用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视觉语言影射社会和人生,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至于后现代主义,并不存在一个精确的定义,或者仅仅只是一种观念,但这并不能否定后现代精神对当前文化话语的渗透。后现代主义高扬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差异性、零散性、特殊性和多元性,尤其强调多元思维。后现代主义艺术强调的非理性的真实使崇高型的艺术失去独立价值,模糊了艺术承担的使命;使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文化被淡化。由于机械复制,导致个性、创造力、批判精神、激情也随之消退,把艺术变成了拼凑、无深度、平面化、碎片的消费品;到处渗透着资本的逻辑,甚至理论也成为一种实用主义的手段,整个世界陷入漂浮的表层。美国学者杰姆逊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结为:一是从时间深度模式转向平面空间模式;二是从中心化的自我焦点转向非中心的主体零散化;三是从个性风格的表达向仿像的机械复制转变;四是从自我的审美观念向消费逻辑转变。这四点基本上概括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倡导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尚不足以构成完整的流派。但也不能因此否定电视剧创作在语言上、叙事结构上、价值取向上的现代、后现代倾向。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以“侃”为特色的电视剧以及世纪之交出现的部分青春偶像剧,尽管还不能称之为典型的后现代文本,但后现代的某些特征已得到体现。这些电视剧以另类的思维表达方式以及开玩笑、不正经的人生态度来叙述严肃的主题,在看似玩世不恭的背后,仍然有打动观众的情感元素。电视剧《过把瘾》中,像结婚、离婚这类现实主义的严肃人生主题在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下,呈现出另一种真实的文化景观:一开始,电视剧就对美好、崇高的爱情婚姻采取了解构的策略,方言和其好友潘又军在餐馆里边涮火锅边聊天,对婚姻生活失望的潘又军对爱情的感慨就带有强烈的解构倾向:“这爱呀,就是这锅子,到时候就要挨涮。”

而妻子石静的跳楼自杀又为这种爱情认识涂抹上了浓重的死亡气息。《过把瘾》对于方言和杜梅结而离、离而结的婚姻也充满了解构的特征。杜梅的父亲就是一位移情别恋杀死母亲的罪犯,好友石静的自杀也使得杜梅对自己的爱情缺乏信心,她采取的一系列离谱的行为都“证实”着她对爱情的怀疑:婚前她用好友贾玲试探方言,结果看到贾玲和方言翩翩起舞,她难以忍受,一个人跑回宿舍;为了验证方言对自己的爱,她拿着绳索捆起了熟睡的方言,并用刀子架在方言脖子上逼他说“我爱你”,可是方言“宁死不屈”。但杜梅采取的一系列“证实”的行为却是一种“证伪”,因为方言口头上说“这年头最不值钱的就是‘爱情’这两个字”,但他却是在乎杜梅的。这种语言、行为和意愿背反的文本策略大量存在于该电视剧中:杜梅认为爱需要用形式表现,她羡慕潘又军和陈雅红浪漫的洋派婚姻,可是当她拉着方言去“接受教育”的时候,潘又军和陈雅红已经离婚。在杜梅的“证实”中,造成了婚姻的一步步走向破灭,人物的行为总是事与愿违,总是导致相反的结果和意义的生成。两个人建立起来的爱情大厦就在这种“证实”中被摧毁,轰然倒塌。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策略就是在这种充满怀疑和否定的叙事中完成的,在强烈的怀疑和否定中通过杜梅的执著与方言表面的玩世不恭的反差,把观众引向了对内在心灵真实的另一种认识,凸显了主体心理隐秘的真实——整部电视剧传达给观众的还是方言至死深爱着杜梅。后现代主义戏仿与解构在这里作为一种叙事的策略和方式,体现出以虚假性、虚无性、偶然性对抗现实,以游戏性暴露生活的不合理性的题旨。

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电视剧,区别于再现、表现的审美表现方式,还体现在其具有商业背景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娱乐有别于艺术的精神超越带来的审美快感,带有感官娱乐和情感宣泄的色彩,成为欲望补偿的“假性缝合”。这种假性缝合,可以构成观众精神上的一种鸦片,麻痹他们的意志,简化他们的思维,逃避现实生活中矛盾的斗争与困境。这种娱乐化的主要策略还在于它的“搞笑”,从一本正经到一点都不正经的人物形象塑造,后现代叙事的多元化常常是没有立场的多元化,偶然的情绪冲动,零散的生活片段,不承担责任的非理性生活,在其话语的不同层面得到体现。《编辑部的故事》作为系列剧,在现实主义总体风格的基础上,也渗透着后现代主义的搞笑风格,它将体现崇高品德的行为纳入普通人的生活当中。由于这些人的行为缺乏高尚的动机,剧中人物都是不同程度的“丑角”,他们的行为动机建立在个人职位升迁上,使得电视剧产生了一种正义行为与不良动机的奇妙组合。正如该剧编剧王朔所言:“《编辑部的故事》不过就是部逗笑开心的通俗喜剧,只载笑声与轻松,用挺大挺严肃的词说自个儿生活中那点挺小挺可笑的事儿,把人的小毛病夸张给人看,千万别把喜剧看得太隆重,把轻松变成紧张。”

后现代主义所描画的现实,还是一种被抽空了的现实,因此又是虚拟现实的仿真,这使得后现代主义叙事还具有一种拼贴的痕迹。根据朱德庸漫画改编的电视剧《粉红女郎》、《摇摆女郎》都存在艺术表现上的这种后现代特色。这类电视剧中就包含了时装秀、异国风情旅游等青春时尚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武打、喜剧搞笑、青春偶像等元素。观众对这类电视剧的欣赏,常常游离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关注,而导向对时装、异国风光的欣赏。它以拼贴应对社会的多元文化需求,满足人们对时尚生活的想象,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文化消费目的。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流入中国,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影响。后现代主义并不是洪水猛兽,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一方面,它的解构倾向、否定和怀疑生活的态度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对西方晚期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的反抗,又具有进步的意义。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而言,建构和谐社会也需要从后现代主义精神中吸取对物质主义、商业主义批判的理论资源,使其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有益参照。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在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态度上,盲目追随与简单否定都是不可取的。

思考题:

1.以《苍天在上》、《英雄无悔》为例,谈谈20世纪90年代反腐剧取得的成就。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先进人物形象)的文化蕴涵?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艺术创造上的特点是什么?

3.谈谈你对世俗生活剧的美学趣味的理解。

4.谈谈纪实性电视剧的美学追求及其特征。

5.非现实主义电视剧文本有哪几种类型?分别谈谈它们各自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