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19696300000024

第24章 古代文学(1)

一、《诗经》与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源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由《风》、《雅》和《颂》三部分组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是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做是正声——典范的音乐;“颂”是指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尤其表现在每首诗歌的开头部分),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民歌作者本身是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写自己的劳动和生活,表现自己的思想愿望和苦乐悲欢。这些优秀诗篇都源于生活和现实,推动后代作家把注意力投向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并把这些现实内容真实地用作品反映出来。屈原诗歌的兼善风雅、汉乐府的“缘事而发”、建安诗歌的“风骨”精神,直到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的“唯歌生民病”,都与《诗经》的写实精神一脉相承。

二、屈原、《楚辞》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诗歌领域浪漫传统的开创者,开创了诗歌由民间集体创作到作家个人创新的新时代。屈原诗歌的独创性在于以楚地民歌为基础创造了崭新的文学体裁——骚体。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楚辞”又称“楚词”,楚国之词章也,为战国时代楚国屈原所开创之新诗体,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特色。“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诗歌的体裁。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与以“风”代称的《诗经》一道,构成了我国整个文学中的“风骚”传统。

三、《左传》、《春秋》与编年体史书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的25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它同时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记载的内容基本是可信的,但是却不完备。

四、司马迁、《史记》与纪传体史书

司马迁,字子长,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其代表作《史记》,开创了记载历史的新体制——纪传体。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以历史人物为中心,通过为历史人物写传记来写出整个时代的历史。全书共有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等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又以本纪为纲,互相配合,体制严密,既反映出几千年错综复杂的历史面貌,又刻画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正史的先河,成为后来封建正史的典范。

《史记》的思想内容及其史学价值:1.创造了纪传体的体例,成为封建正史的典范;2.改变分封割据的历史概念,建立了大一统的历史观;3.整理和保存了几千年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记》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观。

《史记》的文学成就:1.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如项羽、李广等;2.在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历史题材的提炼、故事情节的安排和故事结局的设置等方面独树一帜;3.语言形象、生动而精炼,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在叙述和议论中引用民谣、谚语和俗语等。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三曹七子”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曹氏父子既是政治上的权势人物,又是文学爱好者。代表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和《步出夏门行》、曹丕的《燕歌行》和曹植的《白马篇》等。

“七子”之称因曹丕的《典论·论文》而得名,指东汉末年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人,称为“建安七子”。王粲在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王粲的《七哀诗》、刘桢的《赠从弟》及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代表了“建安七子”诗歌的最高成就,体现了建安诗歌的共同特色。“三曹七子”等人创作了一大批作品,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的创作高潮,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被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评为“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

六、“唐诗宋词”的重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一)唐诗

1.初唐时期

代表人物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孤篇横绝全唐”的七言歌行名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盛唐时期

代表人物有:张九龄(《望月怀远》)、贺知章(《回乡偶书》和《咏柳》)、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山居秋暝》、《鸟鸣涧》和《鹿柴》)、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从军行》组诗七首、《芙蓉楼送辛渐》、《出塞》)、王之涣(《登鹳雀楼》、《凉州词》)、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将进酒》、《蜀道难》、《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石壕吏》、《登高》、《登岳阳楼》、《北征》、《春望》),等等。

3.中唐时期

代表人物有:元稹(《连昌宫词》、《遣悲怀》、《离思》)、刘禹锡(《乌衣巷》)、柳宗元(《江雪》)、孟郊(《游子吟》)、李贺(《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白居易(《卖炭翁》、《上阳白发人》、《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等等。

4.晚唐时期

代表人物有:杜牧(《赤壁》、《过华清宫》、《泊秦淮》、《江南春》)、李商隐(《夜雨寄北》、《安定城楼》、《锦瑟》),等等。

(二)宋词

1.北宋时期

(1)前期

代表作品有: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欧阳修的《踏莎行》、《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柳永的《八声甘州》、《雨霖铃》、《定风波》、《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中后期

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蝶恋花》(“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周邦彦的《瑞龙吟》、《苏幕遮》,秦观的《满庭芳》、《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贺铸的《六州歌头》、《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等。

2.南宋时期

代表作品有:李清照的《永遇乐》、《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三)李白、杜甫、白居易

1.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李白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诗歌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其诗构思奇特,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李白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1)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物做细致的描述。

(2)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暴发的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歌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3)悲愤不平,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4)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5)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6)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因此,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在李白的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诗歌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2.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另也被称为杜少陵、杜工部等。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一生作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1)杜甫的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慷慨悲凉为主,也有清新俊逸、自然平和、婉转流丽等多样风格。杜甫坎坷困顿的人生遭际和时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个体的人格精神,决定了其诗歌风格的主体格调。而其他风格的出现,则往往是因一时一事的心境和情绪的不同所致。

(2)杜甫的诗歌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就是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杜诗善于观察现实生活,提取生活中的典型素材,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杜诗善于在对客观现实生活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与思想倾向,常常是将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杜甫的叙事诗还常常运用真实细腻、精确传神的细节描写手段来细致地表现现实生活。

(3)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十分注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内涵和表现力。杜诗的语言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

(4)杜甫的诗歌诸体皆备,而且各体都有名篇,在诗歌体裁的运用上可谓集前人之大成,并以其创作实践推动了诗歌体裁的发展。杜甫的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直接启示了中唐新乐府运动。杜甫运用古诗的形式写出了内容深刻的鸿篇巨制。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多,成就也最高,尤其七律在他手中已运用得相当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