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19696300000003

第3章 广播电视(2)

(二)陪体

陪体是指画面中与主体一起构成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特征和内涵的对象。例如,工艺师在精心雕刻某一个艺术作品,那么工艺师就是画面的主体,艺术作品就是陪体。假如镜头画面始终不展现工艺师雕刻的作品,那么,谁知道他在干什么呢?再比如,平衡木上的运动员。画面的主体就是运动员,陪体就是平衡木,它和主体一起,构成平衡木上表演的情节。假如画面上只有腾空而起的运动员,那么,观众可以认为该运动员在做自由体操,或者是练习芭蕾舞。有了平衡木,才能够明确地表达出画面的内容。

作为一张照片,一般主体和陪体必须同时出现,否则不能确切地表达主题内容。而在影视画面中,主体和陪体既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先后出现,因为影视作品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画面组成的,可以先出现主体,然后画面变化,再出现陪体,由主体和陪体共同构成情节内容。

(三)环境

除了主体和陪体之外,环境也是画面组成的一个部分。它对于主体、情节起烘托作用,加强对主题思想的表现力。在环境中,处于主体前面的对象称为前景;处于主体后面的对象称为背景。

1.前景

前景大都安排在画面的边缘,它成像大、色调深,在画面当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有:

(1)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

在画面中常常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季节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比如柳枝、桃花、冰挂、雪枝等作为前景,使画面增加浓郁的生活气息。

(2)加强画面的空间感

处理画面时,如果有意让镜头靠近某些景物或人物,利用前景成像大、色调深的特点,让它与远处的景物形成形体大小和色调深浅的对比,产生一种空间透视关系,使人感觉到画面中景物间的空间距离。

(3)加强装饰美,产生均衡感

选择一些有规则排列的物体或者具图案形状的物体作为前景,使画面好像装饰了一个精美的画框。例如,通过花枝的间隙拍摄人物的活动,不但可以增加美感,而且更显得生动活泼。有时,画面一角空洞单调,则可以利用枝叶进行修饰。有时,又可用山石、栏杆作为前景,压住画面的阵脚,以达到整体上的均衡。

2.背景

背景用来渲染、衬托主体,强调主体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例如,主人公在大街上行走,街道、行人就是背景。背景对突出主体形象、丰富主体内涵起到重要的作用。

创作者在选择背景时,一般都遵循下列规律:

(1)选取具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以利于交代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

(2)力求简洁,画面不能显得太凌乱,否则有碍于突出主体,造成观众注意力的分散;

(3)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使主体具有立体感,加强主体的视觉力度。

(四)空白

影视画面中,除了实体对象之外,还有一些由单一色调的背景组成的部分,称之为空白。空白形成了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

空白对于画面也是很有意义的。试想象一下,一个被实体对象所充满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臃肿和压抑的。一般来说,画面的空白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1.突出主体

在主体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以使主体更加醒目,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2.创造意境

画面的空白不是孤立的,它是实处的延伸。很难想象,如果让教堂充满整个画面的全部空间能够让人联想起“教堂钟声”的意境;即使有钟声,恐怕也没有回响了。画家作画也是这样,很少有把实体充满整个画面的。

3.留下活动的余地

对于运动中的人或物体,应该在其前方留有活动的余地,保持一定的空白以增强运动感。人的视线具有运动性,在视线的前方留有空白,符合人们欣赏画面的心理要求。

(五)均衡

在把画面的各个部分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画面的均衡性。它是人们长期生活形成的一种心理要求和形式感觉。在一般情况下,画面应该是均衡的,它使人们感到稳定、和谐与完整。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有意违反均衡性要求,使画面产生一种动荡感,以达到一定的艺术目的。

十一、景别的划分和作用

景别是指画面中主体的范围和视觉距离的变化。划分景别,就是运用摄像机镜头表现手段,根据内容的需要,确定画面中主体的远近和大小。不同的景别,各有自己的表现特点。

景别的大小,是由摄像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变化和变焦距镜头的焦距变化形成的。不同的景别,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根据主体在画面中的范围和视距(即观众通过画面感觉到的距离),一般可以划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一)远景

远景又叫远景镜头。在各类景别中,它视距最远,视野广阔,最能表现远距离的人物、事物以及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气氛。远景的表达一般以环境为主,可以没有人(即使有人,也只在画面中占很小的面积)。它的作用是展示巨大的空间,介绍环境,或者是表现大环境下主体的活动,来烘托整体的气氛——“远取其势”。远景造型一般都是从大处着手,看整体结构,一般不把注意力放在细微之处。

范围更大的远景又称大远景。它适于表现更加广阔、深远的背景和浩渺苍茫的自然景色。

(二)全景

全景包括主要被摄对象或画面主体的全貌以及周围的环境。全景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主体在该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主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与远景相比,全景有较明确的内容中心,主体在画面上处于视觉中心的地位。

(三)中景

中景包括画面主要被摄对象或主体的主要部分。如果主体是人,一般取膝盖以上的部分;若主体是几个人的活动,则取能够反映主要情节的部分;若主体是物,则取表征该物体特征的部分。中景画面视距比全景近,在画面中,主体的形象、形状占主要成分,常常用来表达动作和情节。

(四)近景

近景包括画面主要被摄对象或主体的更为主要的部分。若主体是人,则取胸部以上的部分。它用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物体的细部特征,使观众能从近处对主体这一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近景适宜表现人物的脸部表情、说话神态和物体的细节、质感,它是描写人物情感和事物细节的主要景别——“近取其神”。

(五)特写

特写是把主要被摄对象或主体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它视距最近,能让观众从细微处来观察对象的特征,给人以突出鲜明的印象。它的构图比较单一。特写主要用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特点,比如人的眼睛是常见的特写对象,通过它们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由于特写空间感不强,它还常常被用来做转场组接时候的过渡画面。

如果摄像机的位置再进一步接近被摄物体,使画面范围限制在被表现对象极小的一部分,这种构图就叫做大特写。

十二、摄像用光

光是摄像最重要的构成要件,对光线的处理往往要比其他要件重要且难得多。光不仅仅能使目标在摄像机的CCD上成像,好的摄像师还可以利用不同性质的光线表达出不同的意境来。任何一种光线都存在着三个要素,即强度、方向和色调。

光线的方向和光位对摄影造型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光位是指光源的照射方向相对被摄体与相机光轴在水平面和垂直面所形成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光源与相机光轴既可以在水平面形成光位,也可以在垂直平面形成投射角度。在水平面的光位有顺光、前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在垂直面的光位有平位光(与光轴形成大约0~±20度的投射角)、高位光(与光轴形成大约20~60度的投射角)、顶光(与相机光轴形成大约60~90度的投射角)、低位光(与相机光轴形成-20~60度的向上的投射角)、底光(与相机光轴形成-60~-90度的向上的投射角)。

(一)顺光

顺光,指光线的投射方向与相机光轴方向在水平面形成大约0~15度左右的光线。顺光也被称作“平面光”。

顺光的特点:

(1)被摄体受光均匀,画面中几乎没有阴影,干净而明亮,人物的层次主要是靠自身的明暗差异或色调关系来体现。

(2)平面光适合拍摄脸型比较瘦小或是标准的人物。

(二)前侧光

前侧光,指光线的投射方向与相机光轴方向在水平面形成大约45度夹角的光线。

前侧光的特点:

(1)前侧光构成了受光面和背光面,但受光面大于背光面,整体造型效果趋向明亮。

(2)前侧光是表现被摄体立体感与质感的开始,也是人物脸部影调形成的开始。

(三)侧光

侧光,指光线的投射方向与相机光轴方向在水平面形成大约90度夹角的光线。

侧光的特点:

(1)侧光使景物具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是很生动的造型光,常用于个性化的艺术人像用光。

(2)侧光能夸张地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四)侧逆光

侧逆光,指光线的方向与相机光轴方向在水平面形成大约135度夹角的光线。

侧逆光的特点:

(1)侧逆光的受光面小于背光面,并在人物的一侧产生高光线,是形成空间感与立体感的有效光线。在唯美人像摄影中常用于轮廓光,而在另类人像与低调人像拍摄中常用作主光。

(2)侧逆光能有效地体现透明或半透明物体的质感,是拍摄剪影和半剪影作品的理想光线。

(五)逆光

逆光,指光线的投射方向与相机光轴方向相对,是来自被摄体后方的光线。

逆光的特点:

(1)逆光使被摄体产生全面的轮廓线条,使主体与背景产生立体感和空间感。

(2)逆光是表现低调及剪影的常用光线。

(六)顶光

顶光,指光源来自于被摄体上方的光线,即与相机光轴在垂直面形成大约60~90度向下的投射光。当顶光是柔和的光线时,相当于天空散射光线的效果,此时的顶光常称为天空光。顶光亦被用作“骷髅光”。

顶光的特点:

(1)直射的顶光会使人脸部产生浓重杂乱的阴影,一般不适合硬光单灯拍摄人像(柔光除外)。

(2)顶光不仅能照亮人物头发体现出质感,还能消除人物头部发际线印痕,所以又被称为发光。同时也可照亮肩部形成明亮的轮廓。

(七)底光

底光,指来自被摄体下方的光线,即与相机光轴在垂直面形成大约-60~-90度向上的投射光。底光也被用作“恐怖光”。

底光的特点:

(1)底光能产生向上投射的影子,常用于丑化人物。

(2)底光一般不单独使用,常和主灯上下配合形成蝴蝶光或高低光照射人物。

(3)底光可以起消除被摄者的下巴阴影、笑沟、眼袋的作用,同时又能起到眼神光的作用。

注意事项:

(1)灯光的摆放位置与相机光轴夹角越大,在被摄体面部造成的高光效果越明显。因为灯光与相机光轴的夹角越大越接近于灯光的亮度值,而夹角越小越接近于照度值。

(2)投射角的高低也会造成不同的光影效果,投射角越高,在人物鼻下形成的阴影越多,人物脸部的立体感越强。

十三、拍摄角度和拍摄高度

(一)拍摄角度

1.正面拍摄

正面方向拍摄时,摄像机镜头在被摄主体的正前方进行拍摄。正面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容易显示出庄重稳定、严肃静穆的气氛。正面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但如果主体在画框内所占的面积过大,那么与画框的水平边框平行的横向线条就容易封锁观众视线,无法向纵深方向透视,常会显得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

2.背面拍摄

背面方向拍摄是在被摄主体的背后及正后方进行拍摄。背面方向拍摄使画面所表现的视向与被摄对象的视向一致,使观众产生可与被摄对象有同一视线的主观效果。如果是拍人物,那么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给人以强烈的主观参与感。许多新闻摄像记者采用这个角度表现追踪式采访,具有很强的现场纪实效果。

3.侧面拍摄

侧面拍摄分为正侧面方向与斜侧面方向两种情况。正侧面方向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物体的运动姿态及富有变化的外沿轮廓线条。通常人物和其他运动物体在运动中侧面线条变化最为丰富和多样,最能反映其运动特点。斜侧面方向既有利于安排主体和陪体,又有利于调度和取景,因此是摄像方向运用最多的一种。

(二)拍摄高度

1.仰拍

镜头低于被摄体,所拍摄的画面有一种从下往上看的仰视效果,主体被夸张,显示出巍峨、庄严、宏大、有力。在影视摄影中被称为“背景放大”。

2.平拍

镜头与主体都被放置在相同的高度,其视觉效果大致接近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觉。镜头视角同主体处在一种平等的角度,给人不偏不倚、平等相待的感觉,也容易造成被摄主体稳定、亲切、平凡的形象。

3.俯拍

俯拍与仰拍正好相反,由于镜头高于被摄对象,以一种由上往下看的角度来俯视被摄对象,给人造成一种压抑感,对于被摄对象是一种蔑视、轻慢的态度,也造成了被摄物渺小、被围、无力的形象。

十四、色彩常识

色彩的性质受到色别、明度、纯度(饱和度)三个因素的影响。色别指色彩的种类;明度指色彩的深浅;纯度指色彩中含有的彩色成分的高低。

色光三原色,指构成彩色光的三种单色光。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

(一)红色

红色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它能使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加快。由于红色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在各种媒体中也被广泛地利用。除了具有较佳的明视效果之外,更被用来传达有活力、积极、热诚、温暖、前进等含义的企业形象与精神;另外,红色也常用来作为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等标示用色,人们在一些场合或物品上,看到红色标示时,常不必仔细看内容,即能了解警告危险之意。在工业安全用色中,红色即是警告、危险、禁止、防火的指定色。

大红色一般比较醒目,如红旗、万绿丛中一点红;浅红色一般较为温柔、幼嫩,如新房的布置、孩童的衣饰等;深红色一般可以作衬托,有比较深沉热烈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