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播音主持高考攻略
19697200000012

第12章 攻略二播音主持考场探秘(9)

母亲的姿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就住在一套用木板隔成的两层商铺里。母亲半夜起床上厕所,突然闻到一股浓浓的烟味,便意识到家中出事了。等丈夫从梦中惊醒,楼下已是一片火海,全家两个女儿、三个儿子以及两位雇工都被困在大火中。孩子们被叫醒后,个个如受惊的小兔子,逐一聚拢到母亲身边。幸好阁楼上的天花板只有一层,砸开它,就可以攀上后墙逃生。绝望之余,父亲带着两个雇工砸开天花板,并第一个抢先翻过墙头。父亲出去后,再也没有回来,他只顾呼唤邻居救火。高墙里面,大火离母亲和5个孩子越来越近了。5个孩子中,最高的也仅有1.54米,而围墙竟有两米多高。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单独攀上去。幸运的是,墙头上有一个雇工留了下来,他一手抓房顶横梁,另一只手伸向墙内的母亲和5个孩子。“别怕,踩着妈妈的手,爬上去!”母亲蹲在地上,抓牢大儿子的脚,大儿子用力一蹬,抓住雇工的手攀上了墙头翻身脱离了险境。用同样的办法,母亲把二儿子和小儿子一一举过了墙。此时,火舌已舔到脚掌,母亲奋力抓起二女儿。此时,她的力气已用尽,浑身不停地颤抖。大女儿急中生智,协助妈妈把妹妹举过了墙。火海中,仅剩母亲和大女儿。大火已卷上了她们的身体,烧着了她们的衣服。大女儿哭着让妈妈离开,但母亲坚决地将女儿拉了过来,拼尽最后一口气,将大女儿托过墙头。当工人再次把手伸向母亲的时候,她竟然连站立的力气也耗尽了,转眼间,便被大火吞没了。墙外,5个孩子声泪俱下地捶打着墙,大喊着“妈妈”。而墙内的母亲再也听不见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消防人员赶到,20分钟便将大火扑灭。人们进去寻找这位母亲,看到了极为悲壮的一幕:母亲跪在阁楼内的墙下,双手向上高高举起,保持着托举的姿势。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深圳,人们也将永远铭记这位英雄母亲的名字——卢映雪。

(作者:吴志强)

青春的舞蹈

海水,在远方咆哮。

激情,在心中燃烧。

折一条柳枝作琴弦,掬一捧秋风当号角。打开天空的帷幕,我们上演青春的舞蹈。

我们在乡间舞蹈,当蝉鸣和晨露随风而去,青春不是枯萎是燃烧。我们在城市舞蹈,当高楼与大厦拔地而起,青春不是奢靡是创造。

我们为心灵舞蹈,多彩的幻想孕育无数绚丽的梦,至真至善的纸上谱满最初的心跳,缤纷的世界里如果有一支不老的歌,青春就是亘古的曲调。

青春的舞蹈多么美妙。

在岁月的年轮上,没有什么比青春的花朵色更艳;在时空的隧道里,没有什么比青春的黄金价更高。

青春的舞蹈就是宣告:

停滞的青春是死水,我们不要;

单调的青春是萎靡,我们不要;

偏激的青春是敌人,我们不要;

无梦的青春是堕落,我们不要……

平凡的日子,我们用舞蹈诠释青春;

花开的季节,我们用青春讲述崇高。

舞蹈的青春不是生命的刻意炫耀,

青春的舞蹈却是人生进取的火苗。

(杨雁改写)

写给春天

一手牵着夏日,一手拉着冬季。你踩着雪的脊背,唱着严冷的挽歌。天地已为你搭起舞台,等待你的出现。我为你击鼓,是一种享受的心折。我是磨难养大的孩子。在你怀里,我才感觉温暖。

忧伤曾抽打我的灵魂,使心灵模糊。你的影子像母亲的手,还我一个晴朗的世界。太阳不再沉默。她的巨手挥动彩笔,把呼唤和激动写满山野。麦子在心底生长,收获兄弟眼中金黄的期盼。思念淌着泪,打湿一句句日渐消瘦的方言。春天来了,心事就要结果。快来打破冰的封锁,解放林鸟的飞翔。快吧,快准备一副嘹亮的嗓子,汇入我们的歌唱。

握住春天的手,一起打开世界所有的门窗,让歌声飞出去。

(作者:海冉)

斯巴达克的最后决战

……在布林迪西港附近,最后的决战就要开始。战友们把黑色的战马牵到斯巴达克的身边,他在沉思中缓缓举起手,轻轻地抚摸着马头,像有千言万语要对这匹跟随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战马诉说。然而,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将自己的头靠近战马的眼睛,依偎在战马的嘴边。

突然,斯巴达克怒目炯炯,一跃上马,拔出利剑,果断地对战马大声说:“如果我胜利了,我可以从克拉苏那里夺得更多的战马;要是我牺牲了,我也绝不让你成为俘虏!”

说着,斯巴达克猛然一剑向战马的尾部猛刺下去,战马在狂暴的嘶鸣中双蹄腾空跳起,接着向前直冲而去。斯巴达克挥舞着利剑,呼唤着战友们:“冲啊,杀死克拉苏!”

在激烈的战斗中,斯巴达克始终身先士卒,一往无前。他跃马横剑,来回冲杀,接连砍杀两个敌军军官。可是,他瞪大布满血丝的双眼,就是没找到大刽子手克拉苏……

突然,斯巴达克的腿部被突然冲过来的敌人的长矛刺中,鲜血直流。他从马背上重重地跌落下来了。但他艰难地站立了起来,弯曲着一条血肉模糊的腿,手握盾牌,踉踉跄跄地继续浴血奋战。他左冲右突,直到壮烈牺牲。

(李燕湘改写)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能更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瞎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我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作者:海伦·凯勒)

天安门颂

在中国,没有别的地方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这里汇集了多少人的觉悟的瞩望,也把炎黄子孙的热血凝聚。

有多少人,把在这里的留影当做一生的珍藏。

也有多少孩子,第一次拿起笔,就把童稚的幻想和热情献给这里……

哦,天安门,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年轻的共和国诞生在这里,毛泽东那带着浓重湖南口音的声音,划开了古老民族的一个崭新的世纪。

我们共和国的每个早晨,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世界著名的天安门广场,以它无与伦比的博大胸怀,容纳着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史。五四运动就是由这里发源的。为了争取自由与解放,中国人民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而今浓缩在广场中央,威武的纪念碑里,无数烈士洒下的鲜血,已催发出璀璨夺目的花朵,辉映在共和国的阳光下。

对世界来说,这里将是走进中国的真正大门,当世界各国的元首陆续来到这里的时候,我们的共和国坎坷的成长足迹,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年轻的共和国终于迎来了它成熟的生命。

新的一天又来临了,当共和国焕发出蓬勃生命力的时候,我们说,古老天安门的青春,才刚刚开始。

(作者不详)

中华千古名篇音乐朗诵会解说词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

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流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有听一曲琶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一边有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仲淹;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

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唐宋文学又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有草长莺飞的梦江南,有春光乍泄的蝶恋花,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捧出这部宝典,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分量:刻写历史,它刀刀见血;鞭笞黑暗,它字字带泪;思索人生,它笔笔入理;憧憬光明,它声声不倦。含英咀华,我们也能体味到它的博大:它是历史的凝固,也是现实的观照;是文人的妙笔,也是哲人的沉思;是千里莺啼的锦绣江山卷,也是宫廷王朝的血雨腥风图。它的大漠孤烟,它的塞外鼓角,它的新坟旧鬼,它的金风玉露,共同托起的是中国文学界史上的一座珠穆朗玛。

今天,在这个古来圣贤千百次吟咏过的新年之夜,让我们共同举起唐宋名篇这樽美酒,邀明月至花前,引诗情到九重,在一声声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中,开启一次美的旅程。

(作者:戈壁)

荷花赋(节选)

长亭古道湖畔,那满池的绿荷,烘托着朵朵娇艳。风乍起,掀弄碧波万顷,光普照,闪动婀娜无数。这是画家花屏上的彩墨?还是诗人妙笔下的平仄?抑或是仙女玉手中的绣锦?不是,都不是,那是我的心灵在荒漠中奇遇的绿洲!

夏夜,凉风习习,凭栏独倚,思绪恰似池中的荷花,纯净,清美,此起彼伏。朦胧中我已踏绿逐花,看那滴绿的荷叶一碧千里,天与色交相辉映,显露出一种古典的空旷,奇妙的浩瀚,动魄的苍茫,真正的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那荷花呢?好似天女的传说,倾城倾国般地降落尘世,那么飘逸,那么神韵,那么雅致,真正的让人怜香惜玉,如痴如醉!

景如画,情如诗,心如梦。我突然就想起了余秋雨先生的《雨荷》:“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是啊,荷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荣华富贵,没有玫瑰那样娇艳浪漫,没有梅花那样傲骨铮铮,也没有桂花那样香飘十里。然而它出污泥而不染,洁身吐芳,那含苞的荷蕊,分明展示着“出世入世”的机警,那绽开的荷瓣,确实表现了“不弃不舍”的精神。烈日炎炎,骄阳似火,荷花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越发显现出它的神勇刚烈和超凡脱俗。

荷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赞美你,歌唱你,热爱你!

(作者:黄马骊)

钱学森回国(节选)

1955年9月17日,一艘从美国旧金山开往香港的邮轮停靠在洛杉矶港口。一对中年的华人夫妇,携一双儿女匆匆地登上了甲板。

当轮船缓缓离开港口驶向大海,中年男人长长地嘘了口气。——他要回家了!为了这次归程,他准备了整整六年!

他叫钱学森。

六年前,他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得知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新的中国正躁动于母腹之中。这个国家未来的领导人希望他能早日回到祖国!

在钱学森心中,甲午的硝烟还未褪尽,圆明园的伤痛犹在心底,九一八的炮声又萦绕耳际,南京城的血海流在梦里……弱国贫民、兵连祸结,灾难深重、盼望崛起!

发奋啊!30岁的钱学森取得了航空、数学博士学位,成为世界级的空气力学家。36岁的钱学森,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40岁的钱学森,又是美国国防部空军咨询团和美国海军研究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