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19699300000005

第5章 战舰波将金号

影片档案

出品:苏联国立中央照相电影企业公司1925年

类型:黑白历史无声片

片长:74分钟

编剧:尼娜·阿加疆诺娃

谢尔盖·爱森斯坦

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

摄影:爱德华·基赛

主演:亚历山大·安东诺夫饰水兵瓦库林楚克

格里高利·亚历山大洛夫饰反动军官吉列洛夫斯基

导演简介

谢尔盖·爱森斯坦,苏联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教育家,1898年1月22日生于里加,1948年2月11日卒于莫斯科。爱森斯坦原来是学习技术的,他参加红军后,在军队里担任绘制宣传画的工作,之后又从事布景的设计,最后成为一个戏剧导演。在戏剧大师梅耶荷德的影响下,催生了他“杂耍蒙太奇”的理念,与库里肖夫等人正在进行的电影蒙太奇实验思潮遥相呼应,成为构建苏俄蒙太奇理论体系的一块重要基石。

1924年,爱森斯坦导演了他第一部长片《罢工》,在这部影片里他运用了“杂耍蒙太奇”,把帝俄统治下屠杀工人的镜头和从屠宰场拍来的屠宰动物的镜头联系在一起,交替出现。第二部影片《战舰波将金号》(1925)进一步发展了《罢工》的思想主题倾向和美学原则,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后来,爱森斯坦拍摄了《十月》、《墨西哥万岁》等优秀影片。1932年,爱森斯坦在莫斯科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除了是一位杰出的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在电影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研究。

剧情简介

影片描写的是1905年俄国革命中的一个真实事件。一天,停泊在敖德萨港口外的波将金号战舰上的水兵们,发现给他们做汤吃的肉全是些长满了蛆的臭肉,于是同军官们争吵起来,并以拒绝进餐表示他们的抗议。舰长把全体水兵集合在甲板上,命令惩戒队对敢于反抗的水兵开枪屠杀。惩戒队员拒不向自己的兄弟开枪,水兵们在瓦库林楚克的带领下,把那些反动军官打得落花流水。最后,水兵们占领了战舰,升起了革命的红旗,战舰波将金号宣布起义了。但是,在起义中瓦库林楚克却被反动军官开枪打死。

瓦库林楚克的尸体被运到敖德萨港口,市民们纷纷前来凭吊,声援水兵的革命行动。正当革命的气氛达到高潮的时候,沙皇的反动军队排成整齐的行列沿着通向码头的阶梯向下走来,朝着无辜的市民不断开枪射击。面对惨无人道的屠杀,起义的战舰向反动军队猛烈开火。

入夜,黑海舰队的12艘军舰被调来镇压起义者。然而,最终被派来执行任务的战舰上的士兵拒绝向起义的战舰开炮。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高大壮观的起义战舰从画面深处直向观众驶来,象征着革命力量的不可战胜。

影片分析

一、历史的虚构

1925年,苏共中央决定投拍一部故事片,全景式地反映被称作“十月革命总演习”的1905年革命,并指派刚刚拍完《罢工》的年轻编导爱森斯坦担任导演,起先影片就命名为《1905》。正如爱森斯坦本人坦陈,《战舰波将金号》在一开始“是作为革命斗争的严峻的编年史构思的”,因而不可避免的线索繁多、内容冗长。当确定用局部的一场戏作为一年当中一个国度的横断面来体现其史诗情绪后,《战舰波将金号》“不得不单独负起充当1905年的代表的任务”,“这本戏就像酵母一样,继续发生作用,它甚至决定了那些新插进去的电影剧本所不曾规定、而又纯属电影导演工作方面的细节性或插曲性的材料。”

在影片中,导演以电影的逼真性为观众“还原”一段过往的史实,让观众几乎不加怀疑地相信:历史的本相就是这样的。殊不知,影片中的很多段落根本就没有在历史中发生过,而是爱森斯坦创造性地插入的“纯属电影导演工作方面的细节性或插曲性的材料”的结果。比如,用帆布蒙住枪杀士兵和敖德萨阶梯两场戏就完全属于艺术的虚构。爱森斯坦自己也承认在处理这部影片的一些细节时用他所信奉的一句歌德名言来勉励自己,即“违背真实,以求逼真”。

可见,《战舰波将金号》之所以广受欢迎并非因为其确凿的历史依据,而在于它恰恰契合了苏联当时的现实语境和大众的心理期待。从这一层面上说,《战舰波将金号》是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影片本身呈现的卓越的影像奇观,也使得观众丧失了主动去了解真实事件的欲望,而一味地被激动人心的“真实情境”吸引了过去。

二、严谨的结构

《战舰波将金号》不但在形式上充满激情,在内容结构上也非常严谨。在影片中,爱森斯坦不仅真实而准确地表达出他想说的,也通过严整的经典性五幕悲剧样式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结构美。

按照剧情发展的顺序,影片直接通过字幕划分为五个段落:一、人与蛆;二、后甲板上的戏剧;三、死者激发生者;四、敖德萨阶梯;五、同分遣舰队集合。爱森斯坦将影片叙事中的矛盾冲突的对象由个别到集体,冲突程度由小到大进行累积,成功地营造出情绪上的一张一弛、跌宕起伏。如果以情绪标题替代叙述标题,那么影片的结构就称为:忍耐——动荡——沉痛——悲壮——欢呼。

影片为了营造出更强烈悲壮的情绪冲击,从第二段落开始,每一部分又被分成几乎相等的两段,从而加大情节与情绪的逆转幅度。例如后甲板的段落,开始是舰长咆哮着的丑恶嘴脸比照下的压抑的水兵,随之而来的就是平地惊起的水兵的呐喊;悼念的场面,群众的悲痛令天地动容,随着一个个拳头紧紧攥起,转变成愤怒而相互激励的演讲现场;敖德萨阶梯的前半部分节奏轻快,后半部分风云突变,演变为残酷的屠杀;同分遣舰队集合的段落,在紧张压抑的等待过后是胜利的会师。爱森斯坦将这种情绪的转折点称作“换气”,他形容道:“每一部分内部的转折都不是单纯的转入另一种情绪、另一种节奏、另一种事件,而是每次都转入极端相反的动作。不是对比的动作,而正是相反的动作,因为这种动作每一次都从相反的角度提供了同一个主题的形象,尽管它是从同一个主题产生出来的。”

为了印证《战舰波将金号》结构之科学与完满,爱森斯坦还曾引入过“黄金分割率”作以检验和分析。在影片中,敖德萨阶梯的段落是全片最激烈惨壮的部分。敖德萨浓雾的片断相对沉静,处在第三部分的开端,刚好把影片分成2/3的比例,在结构上最接近黄金分割的比率,在整部影片中也起到停顿和换气的效果,为即将发生的大屠杀累积气氛。

三、形式的冲突

“冲突”原则是爱森斯坦蒙太奇的核心。在阐述他的蒙太奇理论与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的区别时,爱森斯坦总结道:“普多夫金的主张是:蒙太奇只是镜头的组合……我主张:蒙太奇是冲突,由两个元素的冲突迸发出概念。”这种对镜头的冲突组合运用在影片中有多处经典段落。

在水兵起义的场面里,先是用缓慢的蒙太奇节奏烘托出可怕的紧张气氛;随着水兵瓦库林楚克的一声高呼,节奏突然转快,使痛打反动军官的群众场面充满动势而决不混乱。人民声援起义的场面里,节奏鲜明流畅,但又孕育了以后军队镇压的紧张气氛……整部电影从一个节奏转入另一个节奏,起伏跌宕。

战舰向反动军队开炮时,紧接着接连出现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三个不同姿态的石狮的镜头,通过急速快切,给观众的感觉是一只石狮怒吼着跳了起来,极富象征意味地表现了反动政权在人民革命力量面前暴跳如雷的凶恶形象。也有的观点认为,石狮跳起来的隐喻性镜头象征人民力量的觉醒。

最令人难以忘怀,也是被世界电影工作者倍加赞誉、评述最多的段落是影片的第四段落“敖德萨阶梯”。在这一段落中,各种形式的冲突与蒙太奇方法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人体运动与机械运动;混乱的运动(人群)与有秩序的运动(士兵);向下的运动与向上的运动;全景的运动与特写的运动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为了突出沙皇军队的残忍和血腥的屠杀,爱森斯坦有意将集体动作时间进行了延时性剪辑,从2分钟延长至10分钟。在事件的描述中,不断插入细节描写与重复性剪辑,灭绝人性的沙皇士兵、怀抱婴儿的勇敢妇女、倒在血泊中的孤弱群众以及那只滑落的婴儿车深深地铭记在人们的心中。爱森斯坦打破了逻辑,扩展了时间,选用了无数“刺激人的瞬间”实现了他的“杂耍蒙太奇”的思想,为世界银幕留下了一部经典作品。

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受到各国人民和电影艺术家的交口称赞,被公认为世界电影艺术的经典作品。在世界电影佳作评选中,也屡次名列前茅。

(王万尧)

参考书目

《世界电影史》,[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电影艺术——形式和风格》,[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彭吉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