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19699300000070

第70章 美国哈兰郡

影片档案

国家:美国

年代:1976年

技术:16mm彩色有声

片长:103分钟

导演:芭芭拉·科普勒(Barbara Kopple)

导演简介

芭芭拉·科普勒,1946年生于美国纽约,是剧作家Muray Burnet的侄女。早年学习心理学,因观看“直接电影”的代表人物梅索斯兄弟的纪录片《推销员》而深受感动,遂跟随梅索斯兄弟协助录音并学习拍片,之后便开始独立进行纪录片创作。迄今为止共赢得两次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其他电影节17个奖项和3次提名。

芭芭拉·科普勒作为创作者具有多重身份,除早期为梅索斯兄弟以及后来在自己的影片中担任录音以外,做过剪辑、音效、制片、编剧、演员。而其影像制作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宽泛。她曾拍摄过电视系列剧,并为多个公司拍摄广告,曾执导剧情片,并制作过一些关于知名人物的传记片,如拳王迈克·泰森、好莱坞老牌电影明星格利高里·派克、美国独立导演伍迪·艾伦等。虽然芭芭拉的创作涉及电视、广告、剧情片、纪录片各个领域,但她真正为人所知的还是在纪录片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1976年她首次执导并担任制片的《美国哈兰郡》即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并在1977年被洛杉矶影评人协会评为最佳纪录片,1991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指定为美国经典影片,2007年被国际纪录片协会评为五部史上最佳纪录片之一。而1991年完成的《美国梦》则再次为她赢得了一个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并在同年圣丹斯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大奖、最受观众欢迎奖以及电影工作者奖。事隔多年之后,2005年,圣丹斯电影节又重新放映了这部记录了1973-1974年美国肯塔基州的矿工为争取一份合同而罢工的纪录片《美国哈兰郡》。

内容简介

哈兰郡是美国东肯塔基州最穷的县城之一,这里的人们世代以采煤为生。影片从矿井下面的采矿开始,伴随着巨大的隆隆声,矿工们在劳作,矿井外,安静的、大量的煤源源不断地有秩序地被生产出来。随着一首矿工自己创作的歌曲,同时也是歌手兼作曲家的老矿工讲述自己年轻时为煤矿干活的悲惨遭遇。影片进入正题:1973年,布鲁克塞德矿工投票加入UMWA(美国矿工联合会),“杜克能源公司”及下属“伊斯特欧瓦采矿公司”拒签合同,矿工们进行了罢工。

影片记录了在罢工中矿工与煤矿主之间、与工贼之间、与工会之间,以及工会与煤矿主之间、与政府机构例如财政部门、法院、警察之间的种种复杂的关系,分属不同阶层的角色如罢工领导人矿工妻子洛伊丝、“杜克能源公司”与“伊斯特欧瓦采矿公司”的经理、工贼(枪手)科林斯、被推翻的工会主席鲍伊尔与新任的工会主席米勒、当地警察等等纷纷登场,展现了矿工问题所涉及的复杂矛盾,又折射出了劳工问题从30年代的血腥哈兰郡到60年代的煤矿大爆炸再到70年代的工会大选的历史。矿工们被逮捕、被收监、被枪杀,而工会以及外地的矿工赶来对他们进行援助,在历时十几个月的艰难抗争之后,哈兰郡罢工取得了胜利,矿工们得到了应有的合同。哈兰郡的胜利一直波及之后的几年,矿工们不断为了自身的权益而进行抗争。1974年美国哈兰郡的矿工运动是矿工争取自己权利一项创举,但是不是终点。

影片分析

一、社会学意义

同政治及社会都发着高烧的六十年代相比,美国七十年代的独立纪录片制作活力不如从前。在整个社会相对保守的气氛中,“许多美国非剧情片工作者倾向于观察社会而不是正面与它对抗,不过有些人仍拍出具有社会正义原则的社会学纪录片”。《美国哈兰郡》正是一部具有此社会学意义的作品。影片忠实记录了1973-1974年美国肯塔基州哈兰郡的矿工为争取自己权利而和管理阶层抗争、入狱、流血、坚持的过程,体现了矿工们的尊严、简单但是团结一致的声音。而哈兰郡的工人此次的罢工所取得的成效也不断影响着后来人们的生活,因为“在布鲁克塞德签署合同后3个月,国家煤矿合同期满。在UMWA历史上,基层职工第一次有了批准合同的权利”。正如影片中一名矿工所说,以前他们给什么,我们只能要什么,现在我们要拿我们想要的。而影片的最后一个段落也呈现出此次罢工所带来的变化,无论是1974年烟煤矿主协会与UMWA未能达成一项新的协议,12万工会成员举行的罢工,还是1975年12万矿工抗议公司滥用申诉程序举行的罢工,还是1976年12万矿工抗议法院干涉劳动管理的罢工,也无论其结果成败,因为哈兰郡的工人们用自己的努力所争取到的合同的通过,使得矿工们纵然生活没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可以有更多的期望,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利不断与统治阶层相抗争。在此意义上,《美国哈兰郡》具有和伊文思的《四万万人民》、布努埃尔的《被遗忘的人》等影片同样的意义。

二、剪辑、结构与音乐

《美国哈兰郡》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社会学意义上对于重大事件的记载,而且也在于它在技术上做出的成就。

受直接电影大师梅索斯兄弟的感染转而拍片,同梅索斯兄弟一样,芭芭拉也不是自己剪辑影片,而是与一些优秀的剪辑师密切合作,这种合作也强调了剪接对当代纪录片发展的重要性,而“事实上,非剧情片的艺术以较大的标准来看一直是种剪接的艺术”。在2005年圣丹斯电影节关于《美国哈兰郡》的座谈上,芭芭拉几次强调了剪辑师南希所做的贡献。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影片拍摄的初衷到最终的作品的巨大变化上看出。芭芭拉原本是要研究阿诺·米勒竞选美国矿工联合会主席一事,没想到在不久之后她注意到肯塔基州哈兰郡的罢工事件,于是她召集伙伴与她一起到哈兰郡和当地的人民一同生活,拍下了当时的罢工情景。可见,影片关注议题的变化使得影片是在事情发生时对其进行追踪而不是事先有正式的脚本,因此,是剪辑台上的工作赋予了影片初步的结构与韵律。

影片大的结构基本是线性的,也依据事件发生的前后次序,但片中的段落则基于递进而非连续性的方法来建构,影片在真实性与戏剧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剪辑方式形成其特有的张力。比如影片在第30分钟到50分钟回溯1968年至1974年历史的这一段落,与上一段落“矿工为期9个月的斗争”和下一段落“罢工第10个月所面临的困境和转折”之间形成了有趣的情节剧中为戏剧性目的而为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借此引出了矿工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而在第80分钟至90分钟“罢工的胜利”这一段落里,矿工遭工贼枪击而惨死这一事件其实是从上一段落纠察线上的暴动事件里抽离出来放置于此,因为矿工的惨死是罢工能取得成功的一个直接因素。由此,影片运用剪辑在结构上的处理则近乎于剧情片因果关系的方式了。而影片的一些细节也体现出创作者对于结构前后对照的注重,比如影片刚一开始绕着哈兰郡行驶号召大家支持罢工的宣传车在影片结尾处再次出现。而影片中导演对于各色人等的采访与记录均是在一种客观的立场上进行的。无疑,芭芭拉对影片中矿工及矿工的妻子怀有很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与影片拍摄中极力保持的客观性也是构成剪辑张力的一个要素,而这种张力尤其体现在对十几首矿工歌曲的运用上。

影片中使用的感人的歌曲均是出自矿工们的创作,这些歌曲的运用直接影响着观众对人物的反应,影片中的重大事件均是采用歌曲来“直抒胸臆”,比如展现矿工们面临严重的身体伤害时的《黑肺歌》:“肺尘病、肺尘病/你的手冰凉/当你伸手攫取我的性命时/你折磨我的灵魂”;揭露曼宁顿煤矿爆炸惨案的《曼宁顿》:“……但你不要信,我的孩子/这故事是个谎言/记住在曼宁顿矿的/那场灾难/78个矿工被活活烧死/因为不安全的生产条件”;揭露鲍伊尔对反对他的会员进行杀害的《冷血的谋杀》:“……但对约克·雅布隆斯基/他的女儿和妻子来说/新年终结了/他们珍爱的生活/朋友们,这是冷血的谋杀/我在说/谁将坚持/谁将战斗……”而哈兰郡的矿工们进行的斗争主要是和工贼、枪手的斗争,因为他们是维持工作正常进行的执行者,然而,他们同时也是工人,也因此,一名30年代的老矿工妻子所写的《你站在哪一边》在片中被反复使用:“我们正为一份合同而战斗/我们正为自由而战斗/长长的纠察线容得下你我/你站在哪一边/你站在哪一边……”“去纽约市吧/我们必须把消息传播开/我们已苦斗了好几个月/我们不会失败/你站在哪一边/你站在哪一边……”

由此,影片已经脱离了直接电影像“墙上的苍蝇”一样不发表看法只客观记录所看到的对真实的绝对恪守,而是有了导演的诠释性的观点。然而,因为歌曲均是来自当地矿工的创作并由他们演唱,而且影片适时地让演唱者在镜头前出现,这使得影片在运用感情色彩极浓的音乐渲染的基础上,不仅戏剧性增强,同时也保持了一种客观的姿态。如同影片虽然也使用了旁白来对事件进行简单解说,但是因为旁白全部都是出自影片中的人物而非创作者之口,影片的剪辑在“直接电影”的客观、忠实、不干预的态度和充满戏剧性的冲突、对抗、情感抒发之间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放置角度。

(戴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