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19699300000077

第77章 望长城

影片档案

出品:中国中央电视台

年代:1991年

总导演:刘效礼

总摄影:韩金度

音乐音响总设计:王益平

导演简介

刘效礼,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1962年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后入解放军陆军参谋学院电视编导系学习,大学学历。1966年调入中央电视台。1992年任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主任,1996年任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少将军衔。代表作品有:纪录片《干枝梅颂》、《说凤阳》、《众手编织的花环》、《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华之门》、《望长城》、《中华之剑》、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邓小平》等。1980至198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先进工作者,其中一次为广电部先进工作者,1983年荣立三等功一次。1988年被评为高级编辑。1991年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1992年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视协理事,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

内容简介

十二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被人们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该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集,《万里长城万里长》(上下);第二集,《长城两边是故乡》(上中下);第三集,《千年干戈化玉帛》(上中下);第四集,《风烟散尽说沧桑》(上中下)。本片采用了主持人沿长城遗址行走的方式串联,长镜头始终跟随着主持人,考察长城修建、变迁,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长城对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长城与当今自然生态及人口迁徙变化的关系等等。全片不仅考察了长城本身,更多地还表现了长城遗址沿途人民的生活状态,它的纪实风格,对之后的电视片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有学者认为,它开创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新时代,很多人将它视为中国新纪录片的开端。

影片分析

一、“声画同步”的纪实风格

在《望长城》之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采用的是电影“声画分离”的方式,《望长城》打破了这种“声画分离”的制作传统,大胆启用拍摄时的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声,首次使用了无线话筒。总编导刘效礼要求所有编导人员严格遵循“声画同步”的纪实风格,“即便生个丑孩子也要丑得吓人一跳”。后来的实践证明,《望长城》对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传统的“解说词——拍画面——后期找补”的三部曲制作程序被抛弃了,“声画同步”造成的现场感展现出电视语言的独特魅力。它一改“教化与指导”的传统理念,走上了“客观与再现”的创作道路,从而确定了它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历史上里程碑的地位。

二、拍摄视点与姿态

《望长城》中,摄影机从三脚架上被卸下来,扛到了肩膀上,拎在了手中。主持人从演播室走出来,走到了画面里,走到了现场。无论是有主持人出现还是没有主持人出现,摄影机的视点始终就是创作者的观点。在这种拍摄中,创作者与被摄对象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之中。人物活动的自然状态以及真切的感情流露,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就像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自然交往一样,创作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障碍被减弱到了最小的程度。

三、叙事观念的革新

时态——为内容提供即时时态(或称现在进行时)的时空条件,这是纪实的叙事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的现在进行时(或称即时时态)不是拍摄的概念,而是叙事的概念。对于这一点《望长城》是值得注意的,为了表现烽火台的作用,它掐着表让汽车去与烽火赛跑;为了表现沙漠中水的宝贵,它让摄制组自己在沙漠中去打一口井……与之前许多同类题材的同类内容相比,这种叙事方法显然是一种叙事观念的革新。

四、尊重生活、尊重真实

不少纪录片以人们的普通生活为题材,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把人物的活动放到真实的环境背景中,《望长城》这些影片都是按照生活的真实面貌来选择内容,而不是按照内容的需要来安排生活的。比如摄制组在一家店铺里偶遇一对蒙族新婚夫妇,当即决定跟着他们回娘家,这个过程中就捕捉到了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望长城》中“找歌手”一段对母亲的描写,生活本身所潜藏的含义,通过镜头的视角变化,景别的变化,活动的选取,被发掘出来。

五、关注人、关注个体

与以往的文化题材不同,《望长城》以表现长城两边当时人的生活为表现重点,将深沉的文化内容和历史感的宏大主题渗透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活动之中,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感。它的纪实性不仅仅体现在所采取的那些令当时的观众感到新颖的声画同步、现场访谈、跟拍、肩扛摄像机等技术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它所具有的那种宽广而敏锐的视野上。《望长城》是一部风光片,但是它是中国第一部比关心风景、文物和解说词更关注“活人”当下真实状态的电视片,这使它从质上超出了过去的专题片、文献片,从而具有了“保留第一时间”的最可贵的纪录片品质。

六、纪录精神

在这四集里面,以第二集《长城两边是故乡》最具纪录精神,这里必须要提到的是当时还是小年轻的焦建成、亓克君等人,主持人焦建成把走进生活看得比做节目更为重要,摄影师亓克君非常善于捕捉生动的细节,如其中寻找歌王王向荣一波三折的过程就是由他们一手策划的,长城上扭打在一起的两个小孩以及环县农民扮成春官给领导干部拜年的镜头,也都是由他们敏锐地捕捉下来的——这些“莫名其妙”的镜头能够留在成片中,在中国电视史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长城两边是故乡》的结尾,观众甚至惊讶地发现,焦建成的老父老母及亲朋好友也成了荧幕上的主角。1764年4月18日,3000名东北锡伯族男女被乾隆皇帝调来伊犁河畔驻守边关,从此他们就一直驻扎在这里,为了不忘祖宗的来历,每年的4月18日就成了他们的节日,4·18西迁节。一大早,焦建成的锡伯族亲人们就赶着马车出发了,在载歌载舞的西迁节会场上,他的母亲一个帐篷接一个帐篷地找儿子,他的父亲也生气地说,我“要喝得醉醉的,让他来找我”。这个时候,焦建成正忙着乘热气球升空。呼着儿子乳名的母亲踉跄着挤过人群,她一把扯下正准备点火的儿子,哭着问:“你烧着这个东西要去哪儿?”焦建成说他要去拍摄现场,这时他父亲也跟了过来,焦急地望着儿子问:“你还能回来吗?”《长城两边是故乡》就是在这样一个引人发笑又充满乡土味道的场景中划上了它的句号,而1990年代的电视纪录片运动,也正是从这个句号里找到了它的起点。

思维的品格,是纪实风格高层次的追求。《望长城》在这一点上留下了诸多的遗憾。从拍摄方法和叙事方式上讲,它的确精到地体现了纪实的本性,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电视片创作的佼佼者,但作为艺术创作,则显得功力欠缺,许多段落,除人物活动的自然真实促进了观众的本能认同外,很少能从整体触发观众的想象,诱发观众的心理认同。有些段落为了纪实,冗长拖沓,甚至缺少必要的铺垫和交代。随着纪实风格的兴起,这个问题后来普遍存在于纪录片创作者的片子中。

在连续性节目里大规模使用纪实性拍摄手法,《望长城》集中了那个时期的很多智慧,集中了电视人对纪实语言的一种体验与实践。电视语言的优点集中体现在《望长城》里,它是继《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之后中央电视台的又一个高峰。对过程的重视,对人性的关爱,以及对人本真状态的保留,在这些方面该片有着更突出的体现。纪实语言最大的魅力是要跟生活平行地前进,能够保留生活里最本真的信息状态,而且把尊重生活提高到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在那个时期里出现了非常多的纪录片都继承了这一点,是纪录片非常可贵的潮流。

(林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