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美术设计
19699500000033

第33章 人物造型设计的技巧和要求(1)

第一节影视服装的特殊要求

一、影视服装与一般服装

在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衣服与人的生活、工作、社交的关系最为密切。

服装是人生存、生活的必需品,它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并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水平。服装也是精神产品,有很高的审美功能。一般来讲服装具有实用性、审美及社会标志性等特征。

第一,是服装的实用性。

服装是为了人的生存、生活、工作、劳动的需要而设计制作的,这是服装的首要功能,是人穿衣的第一要求。人们为了避寒、防冻就要穿保暖的衣服,制作单薄的、浅色衣服是为了防暑。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衣的解释是“衣,依也”,人类依靠衣来避寒防暑。服装除了满足人们生活、季节变化的需要外,还要着眼于穿者的身材、年龄,学习、工作的性质以及场合、地区等的实际需要。

例如,用特殊衣料做的炼钢工人的石棉工作服,渔民穿的宽裤腿下衣,赤脚便于上船、下水干活,而蒙古族牧民穿紧身长袍既防寒又能掖起来方便上马等,是根据劳动和生活的特殊要求而制作的。

第二,是服装的审美功能。

服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们追求美感享受最直接而切身的一种方式,也是形成人们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造型形式之一。

郭沫若在1956年为服装展览会的题词是“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我们常常讲这件衣服好看或难看、颜色喜欢或不喜欢,这就是一种审美判断,反映人们的思想情趣、文化修养、性格、爱好,同时也受到政治体制、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经济条件等的影响。

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人们的欣赏习惯、审美标准的变换而不断变化。

可以说爱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人们在生活中注意穿着打扮,对衣服的款式、色彩、材料的选择,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的审美标准、审美判断是非常个性化的,“人各有所好”!人对色彩、样式的喜欢或不喜欢都反映出鲜明的个性,即使在全国上下“一式(中山装)三色(灰、蓝、黑)”的时期,人的穿着也能看出在细节上因个性不同而出现的变化,如有的喜欢穿浅色、淡雅的钴蓝色的,有的则偏爱穿深暗偏紫的群青色的,或在领子、兜儿等细部有不同变化。

另外,审美习惯和标准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很强的社会性,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习惯等都会形成人们不同的审美标准。例如服饰的时兴、流行等能反映出人们在某一时代下社会审美标准的追求。

例如盛唐时代的女子服装流行宽袖、袒胸、长裙、宽衣大袖,形成宽松、线条优美的服装特色,这时期的服装审美标准与当时的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文化交流频繁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清代满族女子流行穿的旗袍盘金线、绣花,形成这一时期的服装特色。

另外,服装还有一种社会标志性的功能,即以服装的样式、色彩、饰物及其他标志性的装饰物等来象征身份、表示职业、划分等级等。

如军服的陆、海、空及特别兵种服装的颜色、式样及标志的区别以及不同级别的区分等。如法庭上审判长、审判官(员)、律师的服装及其他职业服装,如警察、税务员等职业的制服等。

生活中的一般服装的实用性、审美功能及社会标志性功能和以经济、实用、美观为目的服装制作要求与电影或电视剧中人物的服饰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电影、电视剧中的服装作为造型手段来运用,它的功能和特点要服从于电影特性,要在银幕或在屏幕上展现,是以创造剧中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为目的。

二、影视服装的特殊要求

第一,影视服装的首要任务是人物造型,它是创造人物形象外部特征的一种造型手段。

影视剧中的服装已完全失去一般生活服装的实用性功能,实用性对影视服装毫无意义。在电影或电视剧中人物服装的式样、色彩,服装的更换、选择完全根据剧本的要求,服装设计师对人物造型设计的依据是剧本。

服装设计师就是通过服装这一艺术媒介把演员塑造成剧中的人物形象。

美国著名电影服装设计师伊迪斯·海德称服装师是魔术师。她讲:“在电影里,服装的作用是使银幕上的女演员给人的印象就是剧中人。”

许多有成就的演员都很重视服装对塑造人物外部造型的作用,而往往优秀的服装设计会帮助、启发演员找到角色的感觉,服装对人物塑造会起到很重要的衬托作用。

例如,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饰演雍正皇帝的著名演员唐国强,身穿皇帝的龙袍,头戴皇冠,塑造了一个真实、自然、有血有肉的雍正皇帝的形象。他在《开国领袖毛泽东》中把神采奕奕的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风采再现在银幕上。

作为一位非特型演员,与所扮演的剧中人物雍正皇帝、毛泽东之间的距离是很大的,两个不同的历史人物有着巨大的历史跨度。对这两个人物的成功塑造首先来自演员演技和艺术功力及表演的突破,但是服装包括化装对人物外部造型形象的创造是功不可没的,起着重要的衬托作用。演员身穿灰色的粗布棉袄,披着农村式样的棉大衣,将一个心理状态、内心动作与外部动作、神态完美统一的人民领袖形象体现在银幕上。

第二,影视剧在银幕或屏幕上要求造型形态的逼真性,对于服装设计是同样的要求,对于服装的质感、表面效果以及装饰物等都要求具有极逼真的视觉效果。

所谓逼真的、酷似的效果,首先是指服装、饰物要符合历史、时代、民族、地方的特征,符合人物性格、职业、身份、爱好等特征,就是说服装的造型要真实,要准确。

其次,是服装逼真和自然的视觉效果要向周围的真实、自然的环境靠拢,要与人物周围的自然景色,场景真实的气氛、光线、色彩谐调一致,形成极其真实、自然的效果和氛围。假如在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战马嘶鸣、杀声震天的战场氛围下,扮演兵士的演员穿的军服式样与年代不符,色彩、质感是崭新的、带褶子的衣服,端枪冲进战场,产生的气氛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就似往火里泼了一盆冷水,虚假服装效果起了很恶劣的破坏作用。

我们要求环境空间具有逼真、自然的气氛和效果,身临其境的人物服装、装饰、质感效果等,毋庸置疑地也必然要求其视觉效果上做到最大限度的逼真、自然,二者应该是协调而统一的。

最后,在服装的制作、加工、做旧、做效果上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服装的“做旧”和“做效果”应视为一种影视服装制作的特殊工艺技术,它不仅仅是把新衣做简单的破坏性的处理,还应该包括作出磨损、火烧、烟熏、风吹、雨淋、褪色、补补丁等的效果,这是一种特殊的模拟技术,为了达到理想效果,可以以假代真、真假结合。

重要的、特殊要求的效果,可以起到展现细节的作用。

据说著名演员石挥在电影《我这一辈子》中扮演主要角色,为了演好老乞丐,他专门到北京天桥体验乞丐的生活并用新棉衣裤换回一个老乞丐身上穿的破烂棉袄,对他成功地扮演这一角色起了很大作用。这件事说明演员对服装在塑造人物外部造型形象的重视,也说明具有细节真实的、有表现力的、符合人物性格的服装设计会帮助演员为塑造人物形象找到创作灵感。

第三,影视艺术是动的艺术,影视造型的运动因素对于影视服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服装要适应、符合运动拍摄的特殊性,服装不能只顾前、不顾后,只顾外、不管内,有的美术师对影视服装尤其是古代宽袍大袖的服装,要里外三层,即二层内衣一套外装,都是要符合当时时代的,以免“穿帮”。这种情况是指主要角色和其他人物始终或主要镜头是处在镜头前景的时候,若在群众场面的远离镜头中心区的时候,服装即可做一般处理,这也是根据镜头拍摄的特殊性要求所决定的。

服装设计和服装员在安排服装的分配和着装上应考虑镜头的各种特殊条件和限制。如镜头的种类(广角镜头、正常、窄角)、镜头的景别、镜头的运动等,对服装的设计和搭配有重要意义。

例如中意合拍的电影《马可·波罗》的意方服装设计师曾展示过一幅中国武士的服装设计,示意要从最里层的内衣到最外层的盔甲,三四层服装都要按当时样式、色彩和材料制作,盔甲用的是真材实料,重约30斤,其意图就是要有真实感。

第四,服装的色彩和造型形象在影视片中是一种造型因素,它与场景的色调和空间共同构成总的色彩基调和单元场景的色彩关系。银幕或屏幕上的色彩关系是指:服装的色彩在场景空间中与场景色调的关系、在场景空间中不同人物服装色彩之间的关系、不同人物服装色彩在情节发展中本身色彩的变更和环境色调之间的关系等。

除了服装与环境空间的若干关系之外,还应包括服装色彩在影片或电视剧中总的色彩结构里的变化。

在影视片总体色彩结构中服装的色彩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具有特殊作用的色斑或色块,随着情节的起伏变化贯串于画面、场景、场面、段落中,在形成影视剧的整体造型结构、形成色彩布局和色彩结构形式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影视服装的作用

一、时代和社会的印记

电影或电视剧的观众了解和识别其故事发生的年代、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最明显也最容易区别的标志就是服饰、装束,也就是服装的样式、款式。

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中,屏幕上一出现男女主人公身穿退了色的绿军装、胳膊上带红卫兵袖章、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腰系大皮带、手拿语录本、头戴五角红星帽徽帽子,观众一眼就明白这是“文革”时期。

从历史上看,服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审美观念、流行趋势的关系十分密切。

我国古代服饰,贫富贵贱的穿着都有严格规定。历次改朝换代,首先要用“服色”来表示当朝与前朝的区别。不少朝代的史书,都写有《舆服志》。舆是车,服是服饰。标志封建等级的服装是不可逾越的天理王法。《周易·系辞》中说:“黄帝尧舜重衣裳而天下治。”……西周时称奴隶为黎民,黑色被看做低贱,奴隶穿黑色衣服……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道:“盖人物相丽,贵贱有章。”意思是指人与衣服要相称,贵与贱要分明,符合身份。

过去曾有过“章服制度”,对什么等级的官员及人员、百姓穿什么颜色和图案的礼服有规定、有章程。贵族穿绫罗绸缎,平民百姓只可穿布衣,因此,“布衣”就相传下来成为老百姓的代名词了。

所谓“章服”近似制服的意思,如古代一般用日月、星辰、龙蟒、马兽等图案作为礼服的等级标志,也即章服的标志,就类似现代军服的一或两道杠,两星或三星代表的是不同等级一样。

服装样式的变化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与社会制度的开放与封闭有直接关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

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兴盛的时期,各方面都很发达,特别是对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繁荣,也是我国服装发展的高峰。盛唐时期流行紧衣宽袖,又称广袖,晚唐时又时兴半宽袖。这时期服装的特点是袒胸、长袖或宽衣大袖,没有纽扣而系腰带,裙子较长,线条飘逸而优美,一般贵族都穿丝绸,面料和装饰都很考究,装饰多用珠宝玉器。女服以红、紫色为当时最崇尚的色彩,如白居易在《秦中吟》中写的“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罗襦即丝织的短衫。

电视剧《唐明皇》中妇女服饰就体现了袒胸、宽松、飘逸的特点,烘托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宫廷气派和时代氛围。

美术师在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中,对服装的时代特征都要经过考证,以不违背历史真实为设计原则。

例如电影《红楼梦》反映的时代背景是清代,该片服装设计师经过查找资料并经过认真研究确定用明代服装,这样做是符合历史真实的。该片的服装设计师写道:“在清代就是在皇宫里,后妃在燕居时,也爱穿汉装,从雍正十二妃的画像上可以证明,全是汉装便服。史书上记载,清代通用汉装,1644年满人入关建立大清帝国。在初期关于朝臣中汉人的服饰有‘暂用明制’的规定,史书上载‘世祖初入关前朝降臣,皆束发,顶进贤冠,为长袖大服,殿陛之间分满汉两班,久已相安无事矣’。由于乾隆皇帝自己带头穿汉装,亲王穿汉装,满族家庭的妇女也穿汉装,形成了一时风气,并且还以旗人取汉人名字为时髦。从以上情况看来,清朝的服装并不是清一色的满服,贵族中很流行汉装,所以我们用汉装来表现《红楼梦》的人物并不违背历史真实。”

当然,在正式场合清代的文武官员都有朝冠朝服,并用各种饰物装饰在衣帽上,以区别官职大小和地位的尊卑。

另外,就服装的色彩而论,也可以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不同朝代找到作为某一时期、官品等级和阶层的标志。

据记载,东汉后期以衣服的颜色区分等级,黑色地位下降,达官显贵穿红、紫色衣,而黑色衣称“皂衣”,只有下级奴役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