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美术设计
19699500000039

第39章 技术制作概要(4)

其次,置景工艺的不完整性还表现在景物的制作效果和质感方面。布景和道具的制作要求以电影或电视剧的拍摄为出发点,拍摄是按照分镜头来进行的,也就是说对场景的拍摄是有选择的表现,因此布景的制作工艺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不必要像盖一栋供人居住的房子那样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完整地做全部的装修。例如,离镜头近的部分,景的重点部分或主要拍摄方向中布景的前景部分等要重点加工,精细制作,而在镜头焦点外,或处在后景的部分,则可以简化处理,总之,可以采取“取巧”的办法。

最后,利用实景加工拍摄影视剧,其加工利用的那部分景实际上也是局部的不完整性的。因此,从广义或从具体的意义上来讲都是以不完整性达到完整,是通过拼接、组装、借、改等办法,经过拍摄、剪接在银幕或屏幕上构成完整的场景形象。

3.有机性

置景工艺以及道具、服装及化装的工艺制作上的有机性是非常突出的特点。

所谓置景工艺的有机性就是指场景从设计、预制、搭建、组装、涂绘、做效果以及照明、录音、拍摄等若干工序和技术制作必须是有机地、协调地进行,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有机性还表现在场景的工艺制作,要受到有关的技术指标的要求和限制。

例如我们前面曾具体提到的摄影镜头的种类、画幅比例、运动镜头、角度,照明灯具的位置,光对景内色调气氛、效果的影响,录音对景的结构的要求以及各种场景的拍摄顺序等都是对置景工艺制作的限制。

只有有机地适应这种限制,符合这种合作中的有机地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分解式影视场景

分解式电影场景是指按场景的整体结构,分解为若干类型和各种规格的构件,以组装的方式用构件搭建成的场景,也可以称为构件式影视场景。

外国一些大型电影制片厂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普遍地采用分解式电影布景的搭景方法。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电影制片厂已开始采用构件式的布景,50年代以来以四大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主要基地对电影置景工艺不断改进,搭景程序越来越规范化,构件进一步典型化、尺寸标准化,构件的类型和品种也多样化并更符合我国建筑布景的特点。

“现在,分解式电影场景的使用范围极广,最近十年来,实际使用的分解式场景构件品种大大地增加了。世界上大多数制片厂的棚内布景主要是用可以多次使用的分解式布景构件搭成的。尽管所使用的结构和材料有所不同,但分解式场景构件按其用途而进行的分类却到处都很相似”。“广泛地使用分解式场景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在预搭间或在摄影棚的空地上广泛利用大片的构件来预搭场景。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布景作业的繁重劳动,并且由于加快了场景在拍摄地点的安装工作而大大提高了拍摄面积的周转率”。

分解式电影布景是影视布景主要的组装、结构方式,就似儿童玩具积木,是用条、块摆成形态各异的建筑,而布景的构件是各种标准构件,当然这些构件是可以反复使用的。

分解式影视布景在搭建过程中,最大面积的组装件是墙壁,因此,墙壁的组装和拼接是置景技术注意的焦点。我国常用的方法是采用木方,横撑、斜撑等把景片、镶片和门、窗及其他配件组合连接,也有用专用的加固件进行组装的。国外较多的是采用标准的、规格化的连接件和加固件如螺旋夹钳、卡紧夹钳、偏心螺旋夹钳等使装配大块内景景片方便、快捷、牢固。另外,有的电影厂采用骨架式的墙壁分解式布景(如圣彼得堡电影制片厂),这种方式是用标准的若干立柱组成骨架,然后把景片从上往下插进两立柱之间而形成大面积景片,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减轻了拼装起来的大块景片在运动、搬动、搭建上的不方便和沉重。

三、场景构件的种类和利用

影视场景的构件主要有如下几种:

(1)做墙壁用的布景片,包括各种规格的镶片、墙角等。这是布景基本的构件,布景片可分为棚内景景片和外景用的景片。

内景景片分为两种。一种是规格的景片,按一定的尺寸规格制作,有90cm×250cm、90cm×300cm、30cm×250cm、30cm×300cm等规格,材料主要是木框和胶合板、纤维板、塑料板等。另外一种是不规格的景片,包括各种尺寸的镶片和根据特殊要求而专门制作的不同尺寸、形状和效果的景片。

外景的景片是指在外景地或场地外景中使用的景片。可采用泥条景片也可用其他材料制作景片,如用竹枝、草秸、苇帘、篾片等。规格与内景景片的尺寸相同。

(2)高低平台和地板以及装配楼梯用的构件。地板是在棚内搭景的必备构件,景一般是搭在平台上的,高低根据设计的要求而定。

(3)加固和组接的构件。这种构件是为加固和连接若干不同规格景片的构件。每堂景的立面是由不同规格和形状的景片连接、拼装为整体的,用做加固和连接的构件也应该是规格化的。

(4)安装和支撑的构件,即支撑布景使用的构件。国内较多采用木方和钉子加固再用撑杆连接后支撑,也有用螺旋夹钳和偏心螺旋夹钳固定再用管状斜撑支撑的(国外普遍采用)。

(5)搭建不同地区或历史题材影视剧涉及的特殊构件或其他需要单独制作的构件,如隔扇、柱子、拱洞、壁炉、梁架、门、窗等。

了解构件,掌握各种规格构件的使用,对于美术师设计制作图,是非常必要的基础资料,并有利于布景的制作和搭建,使工程操作有序,缩短工期,提高质量。

四、影视场景置景工艺流程

一堂场景从案头设计完成各种必要的图样到在摄影棚内和场地把场景搭建完成大体上要经过如下几个步骤:

(1)场景设计图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及其他材料准确齐备。对于场景规模大、置景任务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除了图纸外,还应有文字说明材料。

国外有的大型电影制片厂设立“布景建筑设计工作室”,或设置专职绘制制作图的机构,其任务是对结构复杂的建筑布景绘制建筑图和施工详图,作为美术师设计图的辅助图样。

(2)美术师向置景车间和置景工人交代搭景要求,对设计图做必要的说明并听取合理意见,协商搭景的具体问题。

(3)置景工作间开始制作和加工布景的预制构件和材料。

(4)根据布景平面图以提高摄影棚使用率和“一景多用”为原则,并考虑到照明、录音的要求,确定在摄影棚或场地搭景的位置。

(5)铺地板、画地盘图。搭景地板一般应与天片保持不少于4米的距离(如用幻灯打天片则至少要有5米以上距离),若用平台则应高出地面90厘米左右。按照平面图画出地盘图。此时,可以让导演、摄影师以有关部门对布景的平面结构、大的位置、尺寸、轮廓等提出意见。

(6)根据场景制作图的要求拼装景片和门窗及各种镶片,按地盘图竖立景片、装置各种构件,形成布景的基本框架。必要时,美术师可与导演、摄影师、照明等部门对景的高度、活片的位置等问题做进一步磋商。

(7)木工、漆工、纸工、石膏工、塑料工等技师、工人进行布景表面效果的制作和布景中帷幔及局部装饰的制作。

(8)吊灯板。灯板一般采用吊式灯板,即在布景四周的外沿装设。(立式灯板现在已很少采用)

(9)绘背景或称“绘衬景”、“画天片”,是指在摄影棚内的天片上(悬挂在摄影棚四周用于绘制背景的布幕)或在露天天片上绘制远景景物以延伸和扩大布景空间范围的布景工艺。

摄影棚的空间是有限的,在棚内所搭的布景仅能容纳该场景主要的前景和中景范围内的景物(即表演区),而远景的景物则要采取绘景的办法解决。解决场景远景(背景)可采取的技巧和方法有:①喷画结合的办法,即景物和天空部分,分别用画与喷的技巧完成。②绘与幻结合的办法,即幻灯与绘画结合的办法。③天片绘景与单片绘景相结合的办法。④天片或单片绘景与实景结合的办法以及用照片背景、电影放映等绘景技术。

(10)场景内主要道具的陈设。

(11)验收或改景。

以上11个方面基本上概括了影视布景工艺制作流程的十几个步骤。其中美术师应着重抓住三个重要环节,即交代、说明设计意图,画地盘图,场景表面效果的制作与装饰。

这三个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其一,置景技师和工人了解并理解美术师的设计意图和要求是提高置景质量,避免返工的重要一环。另外,置景工艺制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技术活,美术师与工人的交流,听取工人的意见,会在制作上起到丰富、补充,甚至在具体问题上起到改正的作用。

其二,场景的地盘图体现了这堂布景基本结构和布景的基本面貌,它是这一堂景的根基。

在摄影棚内场景是如此,场地外景,尤其是大型的、有若干座建筑物的布景其地盘图会涉及地形、地貌、景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总体效果等,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慎重行事。

其三,影视场景的表面质感和各种效果的制作,是布景搭建工艺中的关键性环节,棚内布景或场地外景的生活气息、岁月感、生活的痕迹以及其他如烧、残破、风吹、雨淋、烟熏、火燎等特殊效果的取得全要靠置景技师和能工巧匠的绝活来完成。我们常说“油漆、粉饰工是电影布景的化装师”。

场景的油漆粉饰工与一般做房屋装修的漆工完全不同,他们使人工制作的景物通过模拟技术和以假代真的手段取得逼真、可信的真实效果。做表面效果是关键的一道工序。

电影《天云山传奇》的美术设计对场景表面质感和真实效果的追求不遗余力,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搭建的场景本身要求的视觉形象的真实,关键在于景的表面质感是否造成了不同材料本身的表面效果和生活、时间在上面留下的不同的痕迹,从而使之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地委组织部大办公室一景,考虑到它曾经经历了十年动乱,又由于吴遥的领导而缺乏生气,因此墙用不加胶水的老粉加以拍打,造成自然的剥离和裂痕,再在墙的下部刷以中小城市公共建筑中常用的略显土气的蓝色,然后再大幅度地‘做旧’,使之尽量符合戏的规定情境所需要的气氛。罗群、冯晴岚在农村的家的夯土墙,泥塑工人为了做成年久剥蚀的残缺蜂窝状,传达出几分困窘、敦厚的气息而煞费苦心。古堡前面的几块碑,我们反复试用了水泥、石膏和泡沫塑料加以塑造,使用了水色、油色和丝棉拉裂纹等表面效果的绘制,力求乱真。这种表面效果的刻意求工,就如绘画的大体成后的细部刻画一样,有没有这种刻画其艺术趣味与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该影片二位经验丰富的美术师丁辰和陈绍勉,对场景造型效果的刻意求工,当作画一幅绘画作品的“细部刻画”一样对待,在电影美术师设计艺术和技术的追求上堪称典范。

第四节高科技与影视美术制作

一、影视高科技的时代已经到来

高科技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高级科学技术。高科技在电影、电视领域中的引进和渗透,使影视制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和深远影响。

1979年美国影片《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中首次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体现了卢卡斯想象的宇宙世界,美术师、特技师们设计并制造了各种各样功能新奇、形状怪异的宇宙飞船、太空站,营造了神奇、奥秘的宇宙空间一种前所未有的“场景气氛”,展现了人们只有在幻想中才会出现的瞬息万变的太空景象和星球之间飞船大战的壮观场面。这部电影轰动了世界影坛,创造了当年美国票房的最高纪录。

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了被称为“高科技的奇迹”的电影《侏罗纪公园》,启用了乔治·卢卡斯创建的工业光魔公司(ILM),采取电脑绘画技术创造了1亿40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在银幕上实现了人们梦寐以求的让恐龙复活的梦想,创造了一个恐龙世界的神话。

1997年轰动一时的大制作电影《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采取了计算机合成技术(CG),片中有400多个合成镜头,他把传统电脑特技结合运用,发挥电脑数字技术魔术般的能力,影片中出现了数字船、数字海、数字人。该片“在全球掀起了电影史上罕见的票房狂潮”,被称为“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讲述戏剧性故事的典型范例”。

又如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导演罗伯特·泽梅斯基)运用电子合成技术,使真人与动画融于特定的真实场景中,在动画世界里真人(演员)可以运动自如并与动画人物和动物形象自由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电影银幕形象。

1995年迪士尼电影公司花费4年时间拍摄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全部电脑制作的三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又称《玩具的故事》)。

2000年我国电影《紧急迫降》中运用电脑合成技术、三维动画等高科技手段,拍摄了近40个高难特技镜头,同样取得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开创了我国电脑特技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