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
19702000000034

第34章 参考文献

专著

蓝爱国:《好莱坞制造:娱乐艺术的力量》,宁夏出版社2007年版。

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游飞:《美国电影艺术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天铎编著:《重绘媒介地平线——当代国际传播全球与本土趋向的思辨》,台湾亚太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

钟大丰、梅峰主编:《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张凤铸等主编:《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唐明生:《思辨对话——超越大银幕》,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周惠:《谁制造了中国电影的神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黄琳:《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耿占春:《叙事美学》,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张会森:《修辞学通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郑国恩:《影视艺术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周月亮:《影视艺术哲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小丽、徐生民:《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杨远婴:《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晓明主编:《后现代主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黄会林等著:《影视受众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贾磊磊:《影像的传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卢燕、李亦中主编:《隔洋观景:好莱坞镜像纵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澳〕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刘辉、何建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美〕约翰·巴克斯特:《期皮尔伯格——一个好莱坞电影人的传奇》,和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美〕珍妮特·瓦斯特:《浮华的盛宴——好莱坞电影产业揭秘》,毕香玲、迟志娟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英〕罗杰·迪金森等编:《受众研究读本》,单波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张京媛译,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理查德·巴曼:《记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王亚维译,台湾远流出版社1996年版。

〔法〕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视觉文化的奇观》,吴琼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保罗·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霍文利、史雪云、王海茹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佛朗索瓦·诺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苏〕瓦·费·佩列韦尔泽夫:《形象诗学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版。

〔美〕罗伯特·斯塔姆、亚历桑德拉·雷恩格:《文学与电影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美〕李·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德〕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退隐》,陈良梅、夏清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曹静生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美〕约翰·菲斯克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美〕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法〕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美〕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美〕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周传基、周欢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论文

晨夕:《做电影首先是做生意——谈90年代好莱坞电影和市场的关系》,载《世界电影》1999年第2期。

戚方:《电影面临挑战,还是濒临死亡?——兼论电影和电视的关系》,载《当代电影》1986年第2期。

周铁东:《略论推动好莱坞电影发展的主要动力》,载《电影艺术》2001年第2期。

高军:《欧洲电影市场考察报告》,载《影视艺术》2005年第2期。

宋世峰:《韩国国内电影票房现状分析》,载《当代电影》2007年第2期。

冯睿:《大片十年·诞生——风云际会》,载《新京报》2004年11月23日。

李亦中:《中美电影跨世纪交往录》,载《影视艺术》2005年第3期。

郑洞天:《TO BE,OR NOT TO BE?——进入WTO以后的中国电影生存背景分析》,载《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

王庚年:《雨频发春色风暖树自萌——就9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态势答〈当代电影〉记者问》,载《当代电影》2001年第1期。

尹鸿、王晓丰:《电影产业年度备忘》,载《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

尹鸿、詹庆生:《2005中国电影产业备忘》,载《电影艺术》2006年第2期。

刘卫星、丁一岚:《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民营企业》,载《当代电影》2004年第3期。

梦学:《面对“五花八门的理论”》,载《电影新作》1987年第9期。

柳城:《关于主旋律、多样化及其他》,载《电影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尹鸿:《当前中国电影状态》,载《当代电影》1998年第2期。

陈凯歌:《我怎样拍〈黄土地〉》,载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游飞、蔡卫:《电影新技术与后电影时代》,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7期。

刘亚力:《博客电影:迷茫中期待赢利曙光》,载www.qianlong.com

边涛:《手机电影掀起“手机新文化运动”》,载www.hexun.com

陈吉德:《无极:无味至极》,载《艺术评论》2007年第2期。

李薇薇:《解密〈无极〉》,载《电影》2005年12期。

专访:《喜马拉雅王子》,载《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

谢园:《他叫陈凯歌》,载《当代电影》1993年第1期。

杜渊:《对〈红高粱〉获奖的困惑》,载《大众电影》1988年第5期。

张卫:《与壮壮谈壮壮》,载《当代电影》1989年第1期。

饶曙光:《中国类型电影与实践》,载《电影艺术》2004第3期。

冯小刚、谭正文:《我是一个市民导演》,载《电影艺术》2002年第2期。

徐林正:《陈凯歌故事:理想者的边走边唱》,载《大众电影》2002年第18期。

彭吉象:《中国大片向何处去——兼论电影理论应当承担的责任》,载《影视艺术》2007年第1期。

《冯小刚与郝建、贾磊磊对话〈夜宴〉》,载《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

冯小刚:《冯小刚自述》,载《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

杨旸:《走出去的中国电影——〈十面埋伏〉案例分析》,载《电影艺术》2006年第6期。

徐贲:《当今中国大众社会的犬儒主义》,载www.sohoxiaobao.com/chinese。

子非鱼:《大话时代的人文重建》,载《东方》2002年第1期。

冯小刚语,引自余馨:《与冯小刚谈〈不见不散〉》,载《当代电影》1999年第1期。

邵牧君:《电影万岁》,载《世界电影》1995年第1期。

候军:《结构即思想:从几部好莱坞作品的故事结构说起》,载《当代电影》2003年第1期。

业路河:《明星制与电影产业》,载《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邓光辉、唐科:《乌托邦之后:电影美学在今天》,载《当代电影》2001年第2期。

王一川:《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的富贫悖谬症》,载《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与艺术》,载《当代电影》2003年第3期。

〔法〕麦克·怀纳:《好莱坞阴影下的欧洲电影》,祝虹译,载《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

〔美〕查理·凯尔:《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美国”电影》,吉小倩译,载《世界电影》2006年第2期。

〔美〕托马斯·艾尔萨埃瑟:《大片——一切休戚相关,并非无往不利》,王俊花译,载《世界电影》2006年第2期。

〔美〕布·奥斯丁:《电影工业与观众研究》,何朝阳译,载《世界电影》1999年第2期。

〔美〕迪诺·贝里奥:《占领全球所有的主要市场——90年代好莱坞的全球化》,庞亚平译,载《世界电影》2001年第6期。

〔美〕玛丽·坎伯:《上海繁华梦:1949年前中国最大城市中的美国电影》,载《电影艺术》1999年第2期。

〔美〕特洛特:《〈女巫布莱尔计划〉的策划》,载《世界电影》2002年第2期。

〔美〕惠勒·温斯顿·狄克逊:《电影完蛋的25个理由》,载《世界电影》2004年第6期。

〔美〕欧文·潘诺夫斯基:《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衡吉译,载《当代电影》1995年第1期。

〔美〕查·阿曼特:《类型片刍议》,载《世界电影》1983年第6期。

〔美〕安妮特·奎恩:《明星》,载《电影欣赏》第108期。